分享

王羲之最后这十年

 逸心茶舍 2019-10-10

元 方从义 崇冈独眺图页

帮主斯唔嗯超:“都是保健品惹的祸。”

兰亭序赏析 来自书法临帖帮 00:00 20:32

永和十年(三五四),王羲之好友扬州刺史殷浩北伐失败,桓温弹幼殷浩,朝廷无奈,废殷浩为庶人,徙于东阳郡信安县闲居。接任扬州刺史者,偏偏是王述。他以牙还牙,上任前周行会稽郡境,就是不过羲之家门,离开会稽时,与羲之一别而去。    

王述上任扬州刺史之后,一面是羲之心情不爽,耻为其下。一面是王述找茬报复羲之,检察会稽郡的“刑政”,弄得主吏疲于应对,羲之感到王述在羞辱他。羲之气得向诸子发牢骚:“我比王述,不差分毫,而今官位悬殊,都是你们不及王述的儿子王坦之造成的。

羲之不能忍受王述的羞辱,于是“骨鲤”起来,撂挑子不干了,主动终结了自己的仕途,表示他的“抗议”。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羲之写了一篇誓文,并到父母墓前郑重宣读,发誓不再做官。   

《晋书·王羲之传》录有《告誓文》。我读唐人的笔记,说《告誓文》墨迹藏在谁谁谁家,现在是见不到了。是伪刻。后来有行书《告誓文》的单刻帖本,王羲之辞官之后,常和友人结伴,到处旅游。

《晋书·王羲之传》说:“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    

赋闲后,羲之最初住在山阴城北成山下,后来迁出山阴。他写于山阴的草书《初月帖》,有一句“昨至此”,表示到了山阴。如果那时羲之还住在山阴,按他的用语习惯,回到家应该说“昨还”,可见《初月帖》是羲之出游期间路过山阴写的一封信,那时已经不住山阴了。   

王羲之晚年“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可见游山玩水也是为了采集服食所需的药石材料。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书信(唐人装成《十七帖》),就有索取药材、收到药材的记录。   

魏晋有服食之风,有钱的士族才办得到。服食就是吃一种叫“五石散”的药。吃了这种药,须喝温酒,于是身体发热,要到外面去散步,叫做“行散”,感觉身体飘飘欲仙。

因为身体发热,只能穿旧衣裳,以免碰伤皮肤。衣服旧,又不常洗,容易长虱子,名士们坐在一起,一面清谈,一面扣虱,叫做“扣虱而谈”。魏晋名士有很多奇怪的事情,后人眼里视为名士的风度,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篇文章分析得很透彻,大家应该去读读。   

服食是为了养生,能得一时的快感,却大大伤害身体,王羲之晚年身体不好,也是服食的后果。   

羲之晚年的生活情形,在他写给谢万的信中还透露了其他信息:“比当与安石东游山海,并行田视地利,颐养闲暇。衣食之余,欲与亲知时共欢宴,虽不能兴言高咏,衔杯引满,语田里所行,故以为抚掌之资,其为得意,可胜言邪!

看来,羲之与谢安在山阴之东置有田产,所以要到那边巡察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农田的地利条件,这是士族“颐养闲暇”的物质基础。时常与朋友宴会,衔杯饮酒,谈论巡察农田的见闻。   

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又是一番景象:“顷东游还,修植桑果,今盛敷荣,率诸子,抱弱孙,游观其间,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娱目前。虽植德无殊遂,犹欲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    

晚年的王羲之还有两个心愿:一个是为王献之完婚,一个是到四川登汉岭、游峨嵋。这两个心愿,文献里没有记载,我是在王羲之尺犊里读到的。   

先说第一个心愿。   

王羲之晚年,诸子唯有献之未婚。羲之写给益州刺史周抚的尺犊《儿女帖》说:“吾有七男一女,唯一小者,尚未婚耳”,这个未婚的“小者”就是献之。   

羲之晚年写给妻弟都情的尺犊《中郎女帖》说:“都昙之女正当谈婚论嫁的年龄,此前我跟你说到婚嫁的事情,你跟都昙说过没有?都昙出镇在外,你是他的兄长,这门婚事你作主就可以了。”    

这两封信的内容结合起来看,可以知道羲之晚年正在为献之的婚事操心,写信催促都情定下这门婚事。   

第二个愿望是远游四川汉岭、峨嵋山。在他写给周抚的两件尺犊里都曾提到。《蜀都帖》说:“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汉岭、峨嵋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羲之逝世那年写的《七十帖》还在说:“以尔要欲一游汶领,非复常言。足下但当保护,以侯此期,勿谓虚言。

汶岭,就是二00八年发生汶川大地震的那个地方。   

羲之在《儿女帖》中告诉周抚,这两件事情,他是这样安排的:“唯一小者尚未婚耳。过此一婚,便得至彼。”先为献之完婚,尽父亲的责任,然后去成都“登汶岭、峨嵋”。   

羲之是位好父亲,可是天公不作美,献之未成婚羲之就去世了,登汶岭、峨嵋的心愿也成了泡影。   

晚年的王羲之,病痛缠身。他在写给亲友的尺犊中屡屡说及“吾乏劣”,“吾故赢乏”,“吾如今尚劣劣,又晚热未有定”,“日前耳手亦恶”,等等。   

他经常闹病:“吾下势腹痛”,“吾脚痛剧”,“吾疾患迟速无常”。

呕吐,稍微吃一点东西就要吐:“吾昨暮复大吐,小瞰物便尔”。   

借助服食,效果也不好:“得散力,烦不得眠,食至少,疾患经日”。   

逢阴天,肿痛更加严重:“吾肿,得此霖雨转邃”。   

年老怕寒,冬季更为难堪:“吾陆冬节,便觉风动,日日增甚,至去月十日,便至委笃”。   

对于疾病,羲之束手无策:“仆下连连不断,无所一欲,瞰则不消化,诸弊甚,不知何以救之”。   

他说看不到康复的希望:“吾遂沉滞兼下,如近数日,分无复理”最后病痛而死,得了解脱。   

我对王羲之传世书帖做过一些考察,许多名迹写于会稽时期,最著名的一件作品当然是大名鼎鼎的行书《兰亭序》。南朝书学文献所记王羲之书法轶事,如成山题扇、戏书桨几、写经换鹅、掣笔不脱等等,都发生在会稽时期。   

南朝人看到的羲之书迹远比我们多,有早年的,有中年的,有晚年的,他们有舍有取,不是一味称赞。   

南朝宋虞龢《论书表》说:“羲之所书紫纸,多是少年临川时迹,既不足观,亦无所取。”虞龢否定的“少年临川时迹”,指羲之三十岁左右做临川太守时期的书迹。还有“羲之书,在始未有奇殊,不胜座翼、都情”这么一句话,庾翼比羲之小几岁,都情比羲之小上十岁,同年龄段相比的话,羲之不胜庾翼、都情。又说羲之“末年”的书法“乃造其极”,末年指羲之会稽时期的书迹。  

 梁朝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也说羲之前期书法不怎么样,晚年书法皆是“好迹”。   

羲之书法的转折点在什么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篇讨论庾翼书法位望的文章,其中涉及这个问题。我认为羲之书法的转折阶段在四十岁之后。那时羲之赋闲京师建康,庾翼则出镇荆州,领兵在外。南齐书家王僧虔《论书》记载,庾翼在荆州知道座氏子弟学王羲之书后,修家书与都下:“小儿辈乃贱家鸡,皆学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

这件事,唐朝许嵩《建康实录》(卷八)也有记载:庾翼“善草书,子弟皆效之。后王羲之书盛,内外官重,翼甚不平,在荆州,寄书于家,日:‘儿子辈贱家鸡,好野鹜’。

庾翼书法位望原在羲之之上,现在座家子弟皆学王羲之,这是王羲之四十以后书名始盛的消息。   

羲之四十岁,在永和之前。到了穆帝永和年间,特别是永和七年(三五一)羲之来到会稽之后,他的书法进人高峰期,所以陶弘景说,羲之“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    

依据古人的记载,我对王羲之的书法人生作了一个大致的分期。   

(一)习字的青少年阶段:二十岁(三二二)之前,师法两位老师,先是卫夫人,后是伯父王庚。   

(二)书法不足观阶段:三十岁之前(三三二以前),羲之作书“未有奇殊”,“不胜座翼、都情”。     

(三)初露头角阶段: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三三三-三四二以前)。王羲之学古有成,章草达到顿还张芝草书旧观的程度,庾翼赞叹“焕若神明”。王羲之章草《豹奴帖》、行书《姨母帖》当是这一时期的书迹。

(四)名声大振阶段:四十岁到四十八岁(三四二-三五0前)。此一时期,羲之的三体书法“俱变古形”,自成一家之法,声望鹊起,朝野仿效。

虞龢《论书表》记载:“羲之尝自书表与穆帝,帝使张翼写效,一毫不异,题后答之。羲之初不觉,更详看,乃叹日:“小人几欲乱真。”张翼因善于模仿王羲之书法而成名。     

(五)遒美之极阶段:四十九岁至五十九岁的会稽时期(三五一-三六一)。王羲之遒美之作大多写于这一时期,如著名的《兰亭序》(三五三),以及《儿女帖》《初月帖》《寒切帖》《中郎女帖》《蜀都帖》《七十帖》等等。


本文节选自

《书法》杂志

原题为:《会稽:王羲之最后十年》

作者:刘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