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阅读《通书》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19-10-11

20

2

农历正月

十六

星期三

 《通书》

  作   者:张文瀚 注说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8年12月

  分   类:古代哲学

推荐

《通书》是北宋儒家学者、哲学家、理学的开创者之一周敦颐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作者在继承了《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的基础上,对自己建构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借助本书进行了全面的论证,其立诚、主静、无欲之说,成为宋元唯心主义理学思想的重要命题,对后世理学思想亦有很大影响,被认为是“周子传道之书”。此书与《太极图说》,实开宋明理学之先河,无论对研究儒学发展史,还是研究宋儒思想,都是一部必读的重要著作。

河南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张文瀚,按照“国学新读本”丛书编纂体例对《通书》进行注说,书的内容共分通说和简注两部分。通说部分属于导读性质,主要对作者生平、原著的成书过程、基本内容和历史影响等作了较为清晰具体的介绍,并讲述了如何阅读这本原著。简注部分主要帮助读者疏通文字,对难解的文字进行注释,并兼顾校勘。通说部分叙述精当,不枝不蔓;简注部分解释切要,征引合理,两部分内容互为表里,相得益彰。本书足以为热衷国学的读者和相关专业的研究者提供一个集学术性、科学性、通俗性、可读性为一体的读本。

国学新读本”丛书

为了让更多人领略国学经典的魅力,河南大学出版社策划出版了“国学新读本”系列丛书。该套丛书选择一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较大的国学典籍,对之进行简明扼要的注释,评述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并对如何阅读该典籍做出读书方法上的引导,为读者研学古籍经典提供了许多方便。可以使孩子了解传统的中华文化。

该套丛书计划分三辑出版,共计50本。现第一辑15本和第二辑9本已经出版完成,第三辑的26本已出版19本。

作者简介

张文瀚,河南南阳人。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文化史、秦汉史。

图书目录

书 摘

如何阅读《通书》

本文节选自《通书》

文 | 张文瀚

《通书》全书仅两千八百余字,篇章精要,文字易简,表意质朴混论,被誉为理学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经典,真正读懂它的思想意涵,理解它的价值,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周敦颐思想的主要脉络

(图片来源:http://pic.sogou.com)

周敦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数量有限的诗文著作中。可以说《通书》和《太极图说》基本体现了其思想的整体面貌。尽管宋代以来历史上有人对《太极图说》为周敦颐所著持怀疑态度,或者认为《太极图说》为周敦颐学问未成时期的作品。如南宋时心学代表人物陆九渊、陆九韶即持此种观点。或者对《太极图》的形成、独创性、价值等方面持否定的意见。如清代学者黄宗炎认为周敦颐的《太极图》本于方士修炼所用的《无极图》,只不过是周敦颐“更为《太极图》,《说》则穷其本而反于老庄,可谓拾瓦砾而悟精蕴。但缀《说》于《图》,合二途为ー门,其病生矣。……借大《易》以申其意,混二术而总冒以儒,其病更甚矣”,将其更易名称、颠倒次序,用《易》理来申述其意,总起来是混同老庄、冒充儒学,弊病实多。同时期的朱彝尊亦持此论,认为“若夫太极一图,还本道书”、“故谓之《无极图》,乃方士修炼之术耳。……周子取而转易之,……更名之曰《太极图》”。毛奇龄则认为“太极,无所为图也。况其所为图者,虽出自周子濂溪,为赵宋儒门之首,而实本之二氏(释道)之所传”。这些清代学者观点有一定的影响,但如研究者所言,《太极图说》虽历遭物议,与道家、道教某些观念的联系,确为周敦颐自作。整体上看,宋以后的学者大多是在朱熹的理论解释之下接受周敦颐的思想理论的。

朱熹为周敦颐作的《像赞》说:“道丧千载,圣远言湮。不有先觉,孰开我人?书不尽言,图不尽意。风月无边,庭草交翠。”高度概括了周敦颐的思想和人格。按朱嘉所言:“先生之学,其妙具于《太极》一图。《通书》之言,皆发此《图》之蕴”,“先生之学之奥,其可以象告者,莫备于《太极》之一图。若《通书》之言,盖皆所以发明其蕴,而《诚》、《动静》、《理性命》等章为尤著”。朱熹旨在说明,从宇宙论、本体论、人性论等诸多方面,《通书》的思想内容不出《太极图》体现的意蕴和主旨。这在《诚》、《动静》、《理性命》等章表现得尤为显著。可以说,把握《通书》的理想体系,需要借助《太极图》及《说》揭示的完整的哲学架构,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的运行变化,阴阳二气的交互感应,万物的氤氲化生,人的钟灵毓秀、善恶相分,圣人的中正仁义、立人极而与天地合德,从天道、地道到人道这样自然明达、不可违逆的宇宙法则和哲理的演绎过程。《通书》中的“诚”、“动静”、“圣人”、“性命”、“几”、“思”等重要命题放置于《太极图说》的哲理脉络中,才有清楚的哲学定位和涵义解释。《通书》不少文句内容来自《易传》、《论语》、《中庸》等典籍,结构松散,不拘形式。而《图说》以一种简洁明了的逻辑勾勒了深刻的哲理,借此有易于把握《通书》散漫的体式下隐含的思想逻辑。《太极图说》是一个总的纲领,《通书》是在这个总的纲领之下的演绎、铺陈和诠释。当然,《通书》的思想内容宏广丰赡,在宇宙论、本体论、性命论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太极图说》的哲学架构,并且在修养工夫论、政治论、道德论、礼乐论、文艺论等方面有诸多开展。二者互参,才能较为全面理解周敦颐的哲学思想。

(图片来源:https://)

除了《太极图说》,周敦颐其他的文章诗作,也有助于对《通书》主旨的解读。如:《养心亭说》以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论起,阐明人心修养从“寡欲”以至于“无欲”,则可以达到“诚”的境界,进而成贤成圣。这是从修养论、功夫论的层面阐述“诚”的命题,在理论的渊源上为“诚”说找到了依据。《邵州迁学释菜文》可以与《通书》之《孔子上第三十八》、《孔子下第三十九》章对读,对孔子的礼赞和颂扬为圣人的境界做一个生动的注解。《又告先师文》称颜回“睿性通微,实几于圣。明诚道确,夫子称贤”,不仅可以与《颜子第二十三》章对读,又可以用来解释《圣第四》章“诚”、“神”、“几”的圣人境界。《拙赋》中的“耻巧守拙”与《治第十二》、《刑第三十六》篇对读,有助于深入理解反映了周敦颐坚持的刑政思想和治世理念。其他诗文篇章,如像《爱莲说》,周敦颐的游观感怀诗,与友人的酬唱应答诗等,或有助于理解周敦颐的品操、胸襟、抱负、志业、交游等,或有助于理解周敦颐思想的渊源、多层次性和丰富性,反过来对研究《通书》思想形成的各种影响因素有借鉴意义。这些都是读懂《通书》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重视理学发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

《通书》之所以被奉为经典,受到宋儒及后世的推崇,最主要的是它在理学发展史上的开创意义。从思想文化史的发展看,唐代学术思想领域佛教和道教在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唐高祖李渊于武德八年(625)下令三教中道教第一,儒教第二,佛教第三。嗣后道教得到唐太宗、玄宗等最高统治者的信奉与尊崇。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终唐一世,道教有着广泛的社会信仰基础。而在武则天与唐中宗时代,佛教北宗禅鼎盛。“安史之乱”以后,南宗禅大兴于世,浓厚的禅悦之风风靡士大夫阶层。大多数士人因世事变迁、社会动荡,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出路,他们不满于传统经学,逐渐远离儒学经世精神。出入于佛老之门者,其风甚盛。而从中晚唐开始,以元稹、白居易、啖助、赵匡、韩愈、柳宗元等坚守儒家传统的代表人物,掀起了儒学文化复兴运动。如:元、白的新乐府诗歌理论反映了经世致用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啖、赵的新经学运动,使中唐至两宋的士子突破汉唐烦琐义疏训诂传统,专注于经书内在理念的探讨,进而自由阐发自己的见解,从学风上为新的儒学体系产生铺平道路。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以“文以明道”为旗帜,宣扬文章的目的是为倡明儒家大道。其中,韩愈倡华夷之辨,力排佛教,构建了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直至孔孟的道统,强调修身正心的重要,表彰《大学》,重塑师道,为儒学复兴探索了发展方向。

(图片来源:http://www.)

周敦颐的学术思想形成,意味着一种新的儒学发展形态和理论体系的出现。从内容看,《通书》虽然不像《太极图说》那样以宇宙论、本体论为主,但在道德论、修养工夫论、政治论、文艺论、礼乐论等方面多有创见,提出的“诚”、“性命”、“理”、“思”、“爱敬”、“圣”、“志学”、“文以载道”等说,以及礼乐刑政、师友教化方面等诸多命题,几乎涵盖了宋明理学的所有重要理论元素。在周敦颐之前,这些命题或隐或显,分散于浩如烟海的儒家经籍内,湮没于学者们滔滔言辞中。由于没有一种清晰的、理性的、系统的哲学架构作为支撑,意义与价值因而显得晦暗不明。在佛道思想长期熏染的时代学术思想背景之下,周敦颐出入于释老,反求诸六经,佛道之学的宇宙论、本体论、心性论、认识论等理论和哲理阐释形式,被周敦颐创造性运用于儒家新的哲学观的建构中,内圣外王之学有了坚实的哲学基础,成贤成圣的道德追求有了清楚的目标,百姓教化有了得力有效的方法,社会大治有了实现的可能。这样,《通书》的思想和精神,揭示了儒学经过唐宋之时长期探索之后一种清晰的发展路径的产生。此后,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等经过多方面的努力,理学作为最精致和完备的理论体系才最终形成。《通书》被尊奉为与《易》、《诗》、《书》、《春秋》、《论语》、《孟子》等同样重要的位置,以及周敦颐被奉为“道学宗主”、“理学开山”,这在理学发展史上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杨立华先生指出,周敦颐的思想呈现一种从本体论、到政治思想再到工夫论的完整的哲学建构,他的哲学著作是以原创的形态出现的,闪烁出朴素、明达、理性的光芒。至此,从中晚唐开始的儒学复兴运动有了更为明确而清晰的方向。

(三)注重体味《通书》体现的精神品格和价值准则

(图片来源:https://)

《通书》的哲学观是丰富而复杂的,但说到底周敦颐是为了说明道德源于什么(太极、阴阳、五行、天道运行等),本质是什么(具有本体意义的诚、纲常之本、行为之源等),道德的多重涵义(仁义礼智信、爱敬、廉耻等),道德的境界(圣、贤等),个人实现道德的方法(闻过、有耻、务实、师友、志学、道充身安等),社会实现道德治理的方法(礼乐、公明、纯心用贤、慎刑等),等等。简而言之,《通书》一书,大部分都是围绕着道德展开,可以简单归结为“解析道德”、“追求道德”与“实现道德”。“道德”是周敦颐思想的核心符码,也是他的精神品格和价值准则的高度体现。

以一种松散的、较为自由、不拘一格的形式,周敦颐统合天道与人道,自觉为儒家的生活方式奠定哲学基础。“诚”是《通书》中最重要的哲学范畴,解释“诚”的天道意义和道德属性之后,周敦颐用《论语》的话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能克制自己,约束言行,复归于礼,就是仁。杨立华先生说,周敦顾看待这个世界时有一种极为朴素的目光,这种目光里没有后世怀疑论的传统,充满了对宇宙的自信与确信。周敦颐确信天道的实质和人道的实质,关键在于笃实的道德实践。诚、神、几、思、动、静,是周敦颐从隐蔽的、微观的、心性的角度观察、感知、体味、揣度、捕捉道德。立师道、知耻闻过、悉有众善、师友砥砺、视轩冕金玉如尘土等是在具体的社会场景里选择、判断和实践道德。伊尹、孔子、颜回、子路是理想的人格和道德榜样,天地和、万物顺、百姓和、天下化中是最理想的社会形态。某种意义上,周敦颐既是这样看待天人关系、道德修养、社会治理的,自己也是这样在现实实践中力求顺应天道、涵养德行、实现社会治理。

(图片来源:http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