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早一批 90 后开始去香港买保险了

 周周310008 2019-10-12
今年1月份的某个周末,在上海工作的小董特意飞了一趟香港,他此行的目的既不是游玩,也不是买 iPhone,而是要为自己购买一份重疾险。

到达香港后,小董辗转了两家健康机构,才完成了签约前的体检,因为最近很多人赶着在保费优惠期截止前买保险,许多体检中心都预约不上了,只能把体检流程拆分开来。其实近几年,像小董这样专程前往香港购买大额保险的人并不在少数。


过去一提到保险,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将其与“骗人”、“忽悠人”等负面印象联系到一起,那么从唯恐悔之不及,到不辞辛苦地赴港主动购买,这些年国人的保险观念有怎样的改变?香港的保险为什么突然火了?我们对此进行了一番探讨。

为什么要去香港买保险?

虽说赴港买保险的热潮是在近几年愈发明显,但实际上这股风气已经持续了有十几年之久。

香港保监局从2005 年开始在业绩统计报告中披露内陆访客购买保险的数据,当年来自内陆居民贡献的保单保费还只有18亿港元,仅占香港个人保险业务的5%,随后这些年,内陆游客逐渐成为香港保险的重要推力。

2015 年,由于人民币持续波动,香港面向内陆居民的的保险业务迎来了大爆发,并在 2016 年达到了顶峰,当年内陆居民贡献了 726 亿港元的新增保单保费,占了香港个人保险业务的四成以上。


2019年8月30日,香港保险业监管局公布了2019年上半年香港保险业临时统计数字,个人寿险新单总保费总额为997亿港元,与2018年同期比较,上升了18.5%。其中,内陆访客带来的新造保单保费在2019年持续上升,有关新造保单保费高达263亿港元,占个人业务总新造保单保费的26.4%。与2018年同期比较,上升了18%。

危疾、医疗、终身人寿、定期人寿和年金是最受内陆居民青睐的险种,这些可以简单概括为两类:以重疾险为主的保障型医疗保险和以投资为目的的储蓄分红险


在这些买重疾险的人中,多数是如《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中的主人公一样,上有老下有小、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中产阶级,也不乏收入水平较高的年轻白领。

1991 年出生的韩煦在北京工作,家里人已经为他在国内购置了一份医疗险,但他还是决定去香港再买一份重疾险:“我妈买的那份保额太低了,而且只有最基础的几种疾病保障,靠不住。香港保费便宜、覆盖的疾病也比较多。”

香港保险究竟好在哪里?

就好像 iPhone、化妆品、奶粉等在香港的价格更低一样,很多人印象中香港保险的保费也应该比内陆便宜,网上也有不少资料称因为香港人均寿命高、医疗条件好,所以保费比内陆低 10%-30%。真要说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重疾险大多带有分红性质,每年的收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通胀,这一点内陆的保险受一些政策上的限制,暂时还无法做到;对重疾轻症的认定较为宽松,大多数能覆盖原位癌,但也不是绝对的;储蓄分红险收益高,年收益率复利通常在 6%-7% 左右,远高于内陆回报率;多为美元或港元保单,适合有配置海外资产需求的人群。

综合来看,香港保险的优点依旧存在,至于政策风险,倒是不必过于担忧,从香港保险索偿投诉局将投诉受理范围扩大至内陆投保人,到中国银保监会针对赴港购买保险发出风险提示等监管机构的举措来看,赴港投保是属于政府部门允许并有保障的行为。香港保险热,也注定会持续很久很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