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与人 | 他提出的“修旧如旧”原则,让文物保护界遵从了一百年

 冬可燃冰 2019-10-14

现如今在京城各处古建筑、老房子、老胡同都在进行综合治理和保护性修缮。“修旧如旧”这个词想必您也经常听说。简单的解释呢,就是按照过去的样子去修缮古建筑,让它们不走样,这是文物保护的一个重要原则。可您有所不知,这个词儿可不是如今才有的,早在百年前,有人在“修缮”北京城的过程中,就提出来了。他就是朱启钤

朱启钤(1872—1964),字桂辛、桂莘,号蠖公、蠖园,祖籍贵州开州(今贵州开阳),1872年11月12日生于河南信阳。1964年2月26日卒于北京。

朱先生是著名实业家、古建筑学家、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也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心和民族气节的传奇人物,更是我国近现代政治和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

在中国上个世纪前半叶的动荡政局中,朱启钤留下了不同凡响的人生履历,先后经历了晚清、北洋、民国、新中国多个历史时期,曾出任北洋政府5任交通总长、3任内务总长,袁世凯称帝大典筹备处处长,一任北洋政府代理国务总理,并开办中兴煤矿公司和中兴轮船公司。新中国成立后,朱启钤担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特约代表,全国政协二、三届委员。

5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和朱启钤先生讨论北京城市规划方案

他一生离奇曲折,沉浮宦海,毁誉交织,但他不恋权势,朗哲睿智,生平事迹遍传京、津、沪各地。如今,朱启钤的身影,在一次次的身份更换中变得日益模糊,然而依旧清晰的是他呕心沥血创下的为人称道的“累累实业”。

朱启钤热心公益事业,他在我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对北京旧城作了科学规划,并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改造,为北京的市政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因而被尊为北京城近代化的开创者。    

晚年的朱启钤先生和女儿们

1913年,隆裕皇太后去世,国民政府决定在太和殿公祭3天,时任交通总长的朱启钤受命负责天安门内外指挥等事宜。当朱启钤走进社稷坛时,发现这座园林已经完全荒废,坛内草莽丛生,蛇鼠为患,于是他萌发了要把这块“地望清华,景物巨丽”的宝地,开辟为北京第一座公园的想法。  

晚清时期,袁世凯(中)与张百熙(左)、朱启钤(右)合影

社稷坛是明初永乐皇帝在修建紫禁城时,遵循“左祖右社”的规制,所建造的祭奉列祖列宗的太庙和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社稷坛。1914年,时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发动绅士、商人捐款,决定将社稷坛开辟为公园对外开放,以方便民间开展各项文化娱乐活动,并把它命名为“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又名“稷园”,创设董事会,出任董事长。

1946年美国《生活》杂志拍摄的社稷坛

随后,朱启钤把改建正阳门时拆除天安门对面千步廊的木料用于公园建设,还亲自规划指挥,不仅节约了开支,更使旧料得到充分利用。朱启钤对园中的千年古柏爱护有加,逐一造册登记,并安排人员对它们进行妥善管理,这些古柏至今仍郁郁葱葱,成为公园中著名的一大景观。据考证,中央公园是北京城内最早开放的一所公园,此后对外开放的有北海、景山、颐和园、故宫等名胜古迹。

民国年间,朱启钤(前排右三)和同僚们的合影

当时,中央公园内建设的主要景点包括:四宜轩、唐花坞、水榭、来今雨轩、习礼亭、格言亭、投壶亭、迎晖亭和兰亭八柱等,园中还有一副楹联“名园别有天地,老树不知岁时”。如今,它们仍然是中山公园的主要景点。  

与此同时,朱启钤清醒地认识到有必要对北京旧城进行一次全面的科学改造。他向时任大总统的袁世凯递交了《修改京师前三门城埂工程呈》,当这一建议获得批准后,朱启钤立即在内务部设立京都市政公所,亲自兼任市政督办,主管城市建设和规划。

50年代末,陈从周与朱启钤先生合影

1915年,在修筑有轨电车道,并且在改造正阳门城楼和箭楼以及拆毁阻碍交通的瓮城时,由于遭到思想保守的封建卫道士和风水师的强烈反对,朱启钤找袁世凯商议。袁世凯不仅表示支持,而且授予他一把银镐。

6月16日,由朱启钤主持的正阳门改造工程冒雨正式启动,朱启钤在开工典礼上,手持大总统颁发的特制银镐(重约30两,红木手柄上刻有“内务总长朱启钤奉大总统命令修改正阳门,受与1915年6月16日用此器拆去旧城第一砖,使交通永便”。这把银镐作为北京首次旧城改造的历史见证,现保存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图书馆内)刨下了第一块城砖。正阳门改造工程打通了北京城的中西轴线,为今天北京城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15年6月16日,内务总长朱启钤(中)冒雨主持了前门改造工程开工典礼

在改造北京旧城时,朱启钤稳健干练,事必果行,他经过科学论证后,有计划地进行各项市政工程建设,先后主持完成了辟北京西苑为新华门,拆旧街千步廊为天安门广场,拆皇城城垣,改造与打通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子大街,开通了京城南北方向的交通要道,建北京环城铁路及东西火车站,改造前门城垣,推进南城香厂新市区规划建设等重大工程。

位于赵堂子胡同3号的朱启钤故居

在大规模改造北京城的同时,作为贵州人的朱启钤还自筹经费,将周渔璜宅第改建为贵州会馆,使贵州人在北京有了议事和吃住的地方。正是由于朱启钤大刀阔斧地对北京旧城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市政改造和建设,因此人们赞誉朱启钤是北京旧城规划并使其具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  

1914年,章宗祥(左一)、陆征祥(左二)、朱启钤(左四)、曹汝霖(左五)在中央公园合影

朱启钤在主持北京旧城改造时,还率先提出了古建筑“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制定古建筑文物测绘方案时,更是严格执行这一修复原则。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朱启钤担心日军溃败时破坏北京古建筑,为保证万一毁坏后能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他曾筹措资金对紫禁城等进行实测,委托梁思成的弟子张铺率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学生对南起前门,北至钟楼,包括天安门、端门、紫禁城四门、角楼、故宫三大殿、钦安殿和鼓楼等北京中轴线上主要建筑,及太庙和社稷坛两组古建筑群进行了精密测绘,制成数百幅精密图纸,为北京留下了首批珍贵的古建筑实测资料。如今,“修旧如旧”仍然是我国文物保护修缮的经典原则。     

文物保护的“修旧如旧”原则就是朱启钤先生率先提出的

而在规划、改造北京旧城的同时,朱启钤为保存国宝,还创意成立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前身——古物陈列所。1914年1月,朱启钤呈报大总统批准,决定开办“古物陈列所”,藉以保存沈阳故宫和承德避暑山庄的国宝文物,并派治格前往沈阳和承德办理。

治格奉命把运来的文物在故宫外朝太和殿、中和殿、文华殿和武英殿展出。随后,朱启钤又争取到美国庚子退款20万元,在故宫咸安宫旧址新建了文物库房,这样,古物陈列所基本具备了后来的故宫博物院的雏形。

1946年,航拍下的故宫博物院

1924年11月,冯玉祥将溥仪逐出故宫后,北京政府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清理故宫资产并筹备成立博物院。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在故宫内廷展示北京故宫文物。1946年,国民政府将古物陈列所和故宫博物院合而为一,统称故宫博物院。

民国九年(1920年)《石印宋李明仲营造法式》,这是朱启钤先生费尽心血留存下来的

朱启钤热爱古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学理论的奠基人。1930年,由他创办成立的中国营造学社,将他的筹划与组织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并由此奠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学的基础。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就是在朱先生的影像下,在1931年加入中国营造学社的。朱启钤先生在北京城市发展和古建保护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掌柜推荐

《Beijing, Epitome of the Splendid Chinese Civilization(北京城,中国历代都城的最后结晶)》

朱祖希/著   李竹润/译

《Beijing, Epitome of the Splendid Chinese Civilization(北京城,中国历代都城的最后结晶)》是第一部系统论述北京城市发展史的英文译著。本书涉猎北京城的历史地理背景、早期城邑以及作为国家都城的北京城状况、明清北京城市规划特色和艺术成就。全书论述有据,格局严谨,是《正阳文库》新推力作。

Beijing has served as the Chinese capital for more than 800 years since the Jin Dynasty and as a city for more than 3000 years. The City of Beijing has been famed as the “best place in the country” for a wealth of cultural heritage it boasts, in addition to its status as the national capital. This new pubblished book “Beijing, Epitome of the Splendid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the first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history of the urban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In this book, we can have a systemic knowledge about the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backgroud of Beijing, the earlier cities in the place, the status of Beijing as a capita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plan and the artistic achievements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book is nearly pubblished by Zhengyang Library, which is a part of the Beijing Studies System, a system of knowledge of Beijing’s history and cultur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