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入围和落选,中国女版“卡夫卡”的诺贝尔文学奖之路,重归沉寂

 历来现实 2019-10-14

北京时间10月10分下午7时诺贝尔文学奖正式揭晓,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尔丘克与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分别获得2018年与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而之前呼声极高的中国女作家残雪并未获奖。

但是,与这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相比,"残雪"这个名字在中国更是博人眼球,在网络上据称有2亿中国人都在发出同一个疑惑:"残雪是谁?"为什么这样一位在中国鲜为人知的中国女作家却入围了殿堂级的诺贝尔文学奖?她又凭什么入围了诺贝尔文学奖?

残雪是谁?

残雪原名邓小华,1953年出生于长沙的一户书香门第,在这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熏陶下长大的孩子,自小便是博览群书,精通古今中外。这其中也包括残雪的哥哥,著名哲学家邓晓芒。

残雪的作品写了什么?

“残雪”这个名字的含义有两种:"一是高山顶上的菁英的白雪,二是被污染和践踏的脏雪",这看似两个对立的解释,却表达了残雪的愿望,她希望自己的文学作品能将这对立的两极统一起来。

仅仅是这个笔名的背后,就有这大多数人不曾思考过的意境,这也是为何读过残雪的书的人都认为其苦涩难懂、逻辑混乱,残雪在大陆的知名度一直未曾打开的原因吧。

残雪的文字总是蕴含着那个年代独有的沧桑荒凉,出生在工业化城市的人们可能再也不能感同身受,也自然无法领略其书中深刻的哲学思想与文学意义。

女性意识的突破一直是残雪作品的主题。

她的代表作品《五香街》通过描写这条街上各色各样的女人追求"性解放"的故事,来冲破传统世俗的禁锢。但如此大胆裸露的情节,也许只有在残雪的书中有所体现,只有在残雪笔下的五香街,才有了女性主导整个社会这样的"天方夜谭",她们可以毫不避讳地谈论中国传统社会一直闭口不提的"性"话题,可以畅所欲言地谈论自己"通奸"的现实,这种女权意识的解放,也许有些极端,但恰恰也是残雪想要剥夺男权主导社会的话语权,也使残雪可以大言不惭地对外界声称自己是个名副其实的女权主义者。

一提到残雪,卡夫卡是她绕不开的一个人物。和残雪同时期的中国作家,苏童,余华,叶兆言等人在80世纪中期纷纷初露锋芒,残雪和他们一起,被冠以"先锋派"小说作家的称号。

然而近年来,很多作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现实主义写作,但是只有残雪还坚持着小说文体形式的实验,其中光怪陆离的情节甚至有些荒诞的生活体验,都蕴含了卡夫卡式的西方哲学思想,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兼备着东方特色的美感。她并非是照搬了西方的现代派主义和先锋派主义,她是基于自己在中国大地上真实的切身体会,才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残雪风格。

也许是价值观差异的原因,残雪的名望在国内外正好成了鲜明对比。残雪在国内鲜为人知,直至入围了诺贝尔文学奖才走进中国大众的视线,但在国外,她可谓是教科书上坚不可摧的存在。

她的作品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以及日本东京大学等世界级高校的文学系当做教材使用。同时,她更是作品翻译最多、作品入选国外高校教材最多、拥有众多研究她的研究所的中国女作家。她的文笔天马行空,剑走偏锋,直言不讳地揭开人本质的劣根性和丑恶,可能这也是残雪的作品为什么一直进入不了中国主流社会的原因吧!

"诺贝尔奖啊,我没有那么在乎"

面对着自己入围诺贝尔奖的消息,残雪也在中国媒体面前云淡风轻地说:"诺贝尔奖啊,我没有那么在乎。"

哪怕是自己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残雪也丝毫未显示出半分遗憾之情。与其说是看淡,更不如说这是一种狂妄,面对着自己的文学成就与在中国名望不成正比的现象,她不屑于自己作品的销量如何,也不屑于自己在当代中国文坛的地位,她只坦言自己的作品并非是通俗文学,不需要成亿的观众认可她的作品。

直至今日,她也没有手机,没有微信一类的社交平台,只是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的一座小城里,开始了远离世俗,半隐山林的生活状态。

每天陪伴她的,就只有阅读和英语。只有小学学历的她,却能毫无障碍地阅读几百万字的英语名著,每天只和朴素打交道的她。

诺奖有如潮涨潮落,别说没有来,来了也会走,除了临时得益的那家出版社正在加班加点的紧急加印,会因“残雪效应”提高一下年度利润率,但残雪本人,似乎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也许,她真的是属于未来的那个时代。

也许,诺贝尔文学奖,她真的是不在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