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之道:执其两端用其中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19-10-14

      “中庸之道”似乎一直被作为民族糟粕被骂了将近一百年,直到现在,也有人常常在批判中国的中庸文化。但究竟什么是中庸呢?许多人把中庸之道和道家的“明哲保身”,“不敢为天下先”的出世哲学混为一谈,以为中庸就是教人平庸。这其实是一种很大的误解。

      在《中庸·章句》开篇,宋代大儒朱熹就借程颐之口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一句话道出了“中庸之道”的本质,那就是不偏不倚,既不缺少,也不过头。

      其实在《尚书·大禹谟》中就曾提到过中庸之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是舜帝对大禹说的话,意思是人心难测,大道深邃,只有一心一意柄行中庸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中庸》当中,孔子也多次提到中庸的重要性:“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意思是“中庸是多么伟大的美德啊,但人们已经很少遵循它了。”

      因为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做到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有些人能力不足或是态度不认真,做事只求马马虎虎,能交差就好,那就是“不及”,当然是不符合中庸之道的。不过,还有一种人,能力太强,或者态度太认真,做事完美主义还不够,力求要做到十二分好,这样的人不比前一种人少。他们能算是“中庸”吗?当然也不算。

      《中庸》当中曾说到过这种人:“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说为什么中庸之道不能被遵循呢?没有能力,没有德行的做不好事情固然是一方面,但是有能力、有德行的人呢?他们又把事情做得太过头了!

      做事情做不到点上,当时是不好的。但是做的太过头是件好事吗?有一个成语叫画蛇添足,说的就是这个。能画出一条蛇当然是件好事,画了蛇还要添上脚,那蛇就不是蛇了。再比如说,有人爱吃甜食,有人爱吃麻辣。但是招待爱吃甜食的人就往菜里放二斤白糖,招待爱吃麻辣烫的人就往菜里放五斤小辣椒,那样的菜还有人吃吗?

      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说,子张和子夏这两个人哪个更贤能一些?孔子回答说,子张有些过头,子夏还没能做到位。子贡听了,想当然地点点头,说,那么就是子张比较贤能一点了。孔子一撇嘴,过犹不及。做过了头和做不到位都是一样的,没有谁好谁坏之分。

      所以,所谓中庸之道,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字:“适度”,既不能达不到,也不能做过头,因为达不到跟做过头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错误的做法。这既是待人接物的出世哲学,更是中国人传统的人生哲学。

      在很多人看来,中国人生活的最高境界应属中庸的生活。林语堂先生在《谁最会享受人生》中,深刻地剖析了中国人的生活模式,提出要摆脱过于烦恼的生活和太重大的责任,实行一种中庸式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哲学。林语堂先生说,我相信主张无忧无虑和心地坦白的人生哲学,一定要叫我们摆脱过于烦恼的生活和太重大的责任。一个彻底的道家主义者理应隐居到山中,去竭力模仿樵夫和渔夫的生活。无忧无虑,简单朴实。

      不过要叫我们完全逃避人类社会的那种哲学,终究是拙劣的。此外还有一种比这自然主义哲学更伟大的,就是人性主义的哲学。所以,中国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乐的人。

      中庸的生活,就是指一种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一种有条不紊的生活。这种中庸精神,在动作与静止之间找到了一种完全的均衡。所以理想人物,应属一半有名,一半无名;懒惰中带用功,在用功中偷懒;穷不至于付不出房租,富也不至于完全不做工,或是可以称心如意地资助朋友;钢琴也会弹,可是不十分高明,只弹给知己的朋友听,最大的用处还是用于自己消遣;古玩也收藏一点,可是只够摆满屋子的壁炉;书也读读,可也不是很用功;学识颇广博,可是不成为任何专家······总而言之,这种生活当为中国人所发现最健全的理想生活。

      更有不少人认为,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是从“中庸”被我们“活用”以后。“中庸”成了一个有识者必争的制高点,抢到了,无往而不胜;丢掉了,处处被动挨打。中庸好比是圆心,从它出发,到圆周上的任何点上,距离都相等,随时可以变换立场,化敌为友,左右逢源;站在圆周上,左半圆的激进派以它作矛攻击对手,右半圆的保守派以它作盾保护自己,天下最锋利的矛遭遇天下最坚固的盾,一点也不“矛盾”,星光一闪,奏出悦耳和谐的乐章。

      美国著名作家房龙曾提到《论语》中的灵魂思想——中庸。他说:“他(孔子)向几亿中国人传授了一种日常生活的哲理,那种哲理一直在过去两千五百年中影响着他们的子孙后代,并且至今如从前一样至关重要,一样可行。”

      对于中庸之道的误解由来已久,在误会面前人云亦云,纯粹地抗拒或者毫无原则地接受都是不符合中庸之道的。现在,我们只需要带着批判的眼光重新体悟儒家先哲的思想,我们会发现,“知其两端而取其中”的中庸之道,确实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关于人生和处世的最精深的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