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商榷
说到阿司匹林,这是上百年的老药了,最早是作为解热镇痛药物来用,当时用的剂量比较大。 当然随着制药工业的发展,许多更新、副作用更小的解热镇痛药问世,阿司匹林的这种作用已经慢慢的淡化了。后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小剂量的阿司匹林(75~100mg)有抗血小板的作用,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有很好的效果,于是开始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大展身手,而事实证明,规范的治疗效果相当不错。在不断的研究应用中,阿司匹林又不断地被赋予了新的任务和功效,包括对肠道肿瘤的辅助治疗,甚至曾经有人当做延年益寿的神药来服用,没病没灾的也吃一粒阿司匹林,当然这种人毕竟是少数。 摄影:商榷 我国的阿司匹林治疗一般遵循指南的规定,但是很多患者对阿司匹林了解不足,要么就是畏之如虎不敢使用,要么就是不顾病情随意服药。临床上经常可以遇到有患者道听途说擅自服用阿司匹林的例子,其中不少是没有必要的滥用,而有些真正需要服药的却常常没有服用。目前阿司匹林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指已出现冠心病、脑梗等)治疗,对于一级预防(指有危险因素,但还没有出现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病)有着一系列严格的要求,掌握好服药的适应症,既可以减少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又可以减少随意应用阿司匹林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对于已经出现冠心病、心肌梗死、脑中风等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阿司匹林的二级预防治疗,这是没有争议的,是各国指南一致推荐的。 符合以下条件的ASCVD高危人群可以进行一级预防。(1)40~70岁成人;
(2)缺血风险增高:初始风险评估时ASCVD的10年预期风险≥10%,且经积极治疗干预后仍然有≥3个主要危险因素控制不佳或难于改变(如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3)血脂异常:总胆固醇≥6.2 mmol/L或LDL-C≥4.1mmol/L或HDL-C<1.0 mmol/L;(5)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一级亲属发病年龄<50岁);(6)肥胖,体重指数(BMI)≥28 kg/m2;(7)冠状动脉钙化评分≥100或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狭窄(<50%)。 摄影:商榷
知道了什么情况下应该用阿司匹林,那么吃的方法是否有什么讲究呢? 在临床上,我发现很多病人服用阿司匹林的时候,都是在饭后服用,虽然我们的医嘱上已经写明了是饭前服用,药房打印的服用方法也清楚的标明了这点。但是仍然不少人认为,阿司匹林对胃有损伤,所以应该放在饭后服用,甚至还有病人问我是不是医嘱写错了。的确,阿司匹林最常见的副作用就是出血,发生的几率约1.6%,尤其是胃出血,或者各种消化道的不良反应,当然也可能出现皮肤或者其他部位的出血。我们现在所用的小剂量阿司匹林,基本上都是阿司匹林肠溶片,在胃中溶解率小于10%,所以在胃里面留存的时间越短,对胃的损伤越小,也就是要让阿司匹林快速通过。☑空腹服用的话,胃里面的酸性环境不利于阿司匹林的溶解,释放的少,而且胃里没有东西,很快就能通过,到达肠道。 ☒但如果饭后服用的话,胃内本来酸性的pH值发生了变化,阿司匹林释放增多,而且大量食物在胃内的留存时间比较久,阿司匹林自然在胃内待的时间也会比较长,对胃粘膜的刺激就更大。 所以对于阿司匹林肠溶片来说,一般我们都建议空腹服用,也就是饭前半个小时服用。如果服用后的确有胃的不舒服,那么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制酸保护胃粘膜的药物。另外,不需要吃阿司匹林的人也不要太积极主动,首先要弄明白自己该不该吃。 1. 年龄>70岁或<40岁的人群:目前证据尚不足以做出推荐,需个体化评估。2. 高出血风险人群:包括正在使用抗血小板、抗凝、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物等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胃肠道出血、消化道溃疡或其他部位出血病史,年龄>70岁,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肝病,慢性肾病4~5期,未根除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未控制的高血压等。阿司匹林这种药片虽然小,但是它的功效却很大,然而只有正确的把握了它的适应症,才能既能治病,又能减少它的副作用。参考文献:2019 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