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绝版珍藏】杨澄甫与董英杰拳照对比

 cqcschm 2019-10-16

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1),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2)。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著(3)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4)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

杨澄甫(1883年7月11日-1936年3月3日)男,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生于北京,与其祖父杨露禅、伯父杨班侯、父亲杨健侯均为太极名家。
在杨式太极拳术中架子基础上,修定成型为杨式大架子,突出了太极拳的医疗保健作用。它的特点是:架式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积柔成刚,刚柔相济。此外,还在各地授拳,使太极拳盛行全国。著有《太极拳术》、《太极拳体用全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董英杰(1897-1961),名文科,字质斋,号英杰。河北任县人,杨式太极拳传人和海外推广者。
自幼聪颖而体弱。拜李香远为师,学习武式小架开合太极拳。后拜杨澄甫师,深得杨氏太极之精髓,轻灵沉着兼备,善用粘黏揉搓劲。因陈济棠、李宗仁来函恭请,杨澄甫于1933年率董英杰、杨守中等赴粤,任广东省政府参事,教授公职人员练拳,董英杰担任其主要助手与演练推手、散手时之“相手”。1935年,杨回沪就医,董英与杨守中留粤传授太极拳。日寇占领广州、香港时,董隐居澳门,抗日战争胜利后,前往泰国授拳,松软和缓之永年太极拳居然在尚武之乡泰国站稳足跟,发扬光大。1948年,英杰太极拳学院出版其所著《太极拳释义》。
部分拳照对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