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过许多咏秋诗,唯有杜牧这首《长安秋望》,写出了秋的模样

 360QAQ 2019-10-16

读过许多咏秋诗,唯有杜牧这首《长安秋望》,写出了秋的模样

几度秋霜,染红了枝头枫叶;几许秋风,吹皱了满池秋水。不知何时,秋日已悄悄地如约而至,让我们在不经意间感受到自然的变幻,感叹着季节的轮回。秋天独有的魅力,总能让诗人们涌起无限诗情,杜甫在《登高》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道出的是一个悲秋;而刘禹锡在《秋词》中说“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写出的是一个乐秋。悲秋者,看到的是一份萧条;而乐秋者,看到的是一份豁达。我们不能说孰高孰低,因为在不同的诗人眼里,秋天便会有不同的模样。

读过许多咏秋诗,唯有杜牧这首《长安秋望》,写出了秋的模样

那么,秋天到底是什么模样?在读过的许多吟咏秋色的诗中,唯独杜牧晚年居住长安时写的一首《长安秋望》最令人难忘。面对已经老去的年华,诗人并没有逢秋悲叹,而是通过登高远望,谱写出了一曲秋天的赞歌,道出了一种意境高远的秋情,同时更写出了自己眼中秋天的模样。

长安秋望

(唐)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读过许多咏秋诗,唯有杜牧这首《长安秋望》,写出了秋的模样

登高赏秋,是文人雅士的最爱,杜牧当然也不例外,既然要登高,自然离不开楼台,所以诗人开篇便写出“楼倚霜树外”,这一句看似写景,实则是点出诗人赏秋的地点。意思是:我登上倚靠在经霜古树之外的楼台。诗人登上高楼,眼前是一株凋零的霜树,没有了本来的枝叶繁茂,显得是那么空荡冷清。而没有枝叶的阻挡,又恰好又扩大了诗人凭楼远眺的视线,让他能够更清楚地观赏长安城的秋日模样。

读过许多咏秋诗,唯有杜牧这首《长安秋望》,写出了秋的模样

接下来诗人的目光转向了天空,如同镜面一般的秋日晴空不挂一丝浮云,于是诗人写出第二句“镜天无一毫”,这近乎于透明的天空,正是秋天最美的景色之一。诗人仰望碧空,内心的一切烦恼瞬间烟消云散,一股淡淡的悠闲自得之情涌上心头,此时诗人与秋日天空就这样对视,仿佛有种“相看两不厌”的感受,也让读者领略到一种高远恬淡的秋情。

读过许多咏秋诗,唯有杜牧这首《长安秋望》,写出了秋的模样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意思是:远处的南山与秋日的景色具有同样的气势,很难分出孰高孰低。这两句是诗人的出神入化之笔,写出了秋天的模样。众所周知,秋天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虚化空泛的感受,的确不容易用文字来表达,但诗人杜牧却另辟蹊径不直接去刻画秋天,而是用具体的实景“南山”来衬托出抽象的“秋色”,令人在一瞬间产生对秋天景色的种种遐想,秋天的模样也就在人们的脑海中得到完美体现。

读过许多咏秋诗,唯有杜牧这首《长安秋望》,写出了秋的模样

如果说人物写意画,讲究的是“以意传神”,能够在寥寥数笔勾勒出人的模样,那么杜牧的这首《长安秋望》便如同是一幅上乘的写意画,只用寥寥数语,便写出了秋天的模样,读后最是令人难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