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始终遵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发展规律,乱世出英雄,而有实力者方能夺得天下。汉高祖刘邦能够从“街头混混”转变成为开国帝王,离不开能人相助,从沛县起兵之时便有曹参、萧何等人相助,后来不断扩大实力,发展壮大与项羽争天下。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离不开韩信的帮助,在危难之际总能为刘邦力挽狂澜。作为统帅,韩信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为刘邦夺得天下,可韩信最终的结局却很惨,因为刘邦的猜忌而被贬,直到被萧何设计斩杀。一代军事天才最终死得窝囊,他只懂军事,却不懂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让人惋惜。 在封建社会时期,只可与帝王共患难,不可同富贵,历史上开国皇帝杀功臣之事数不胜数,跟随刘邦征战天下的能人悉数被杀。 天下初定,外患已经悉数除尽,便要维护内部的安定。俗话说兔死狗烹,当时盘踞各地的异姓王对于汉朝来说始终都是隐患,即便短时间内没有反叛,但一旦割据势力在地方扎根,极容易形成叛乱,而刘邦最为忌惮韩信的实力,在多年征战中,刘邦早已清楚韩信的恐怖之处,若他起兵造反,后果不堪设想。可刘邦没有理由压制韩信,更何况韩信手握重兵,想要对付韩信,必须夺其兵权。 韩信后来改封楚王,到达楚国后,项羽旧部钟离昧前来投靠。钟离昧与韩信交往甚好,项羽兵败已经是无地可去,便前来投靠韩信,也好讨个生活。生性单纯的韩信并没有多想,便将钟离昧留在帐下。钟离昧原本是项羽部下,曾在楚汉之争中让刘邦吃了不少的苦头,刘邦听闻此事后便以此为借口打压韩信。 刘邦以游览云梦泽为由,趁机出兵袭击韩信,钟离昧作为韩信的朋友,便劝韩信起兵,功高盖主始终难逃一死,可韩信却犹豫不决,钟离昧自知劝不了韩信,便选择自尽并令人将自己的首级献给韩信。以解韩信之围。可刘邦此次前来并不只是想处死钟离昧,目的是压制韩信。果不其然,即便钟离昧已死,刘邦依然不想就此平息,待韩信前来见刘邦时,一群武士立即将他捆绑起来,韩信非常愤怒,大喊: “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刘邦趁此机会将韩信贬为淮阴侯,并夺其兵权,但也并不敢处死韩信。“钟离昧事件”发生后,韩信也明白刘邦容不下自己,便等待时机反叛,若再不采取行动,下次或许就没有贬官这么简单了。 后来,陈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在临行前向淮阴侯韩信辞行,韩信借机向陈豨告诉自己的想法:到时候您(陈豨)在外起兵,我(韩信)于京城内响应,而后天下可得。果然,不久之后陈豨在外起兵造反,韩信在京城之内与家臣商量如何应对,刘邦已经亲自率军前往平叛,韩信认为这是一次绝佳的机会,可是风声走漏,韩信等人的计划被吕后得知。 吕后一时间没有主意,便请来萧何出出主意,吕后认为只要召见韩信觐见,然后事先埋伏好武士,待他进宫立马将他处死。可是萧何认为不妥,此时若贸然召见韩信,定会让他生疑,反而会坏事。于是,萧何出计假传刘邦得胜的消息,在宫中摆好庆功宴,然后由萧何出面请韩信来,定能成功。萧何是韩信的恩人,当初若没有萧何举荐,韩信纵然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难以施展。 韩信得知是萧何请他进宫,便没有猜疑,可进宫之后立马被一群武士于长乐宫的钟室斩杀,一代军事天才命陨于此。韩信被处死后,萧何看着他的遗体不禁叹息:“我萧何计杀韩信,终不负天下苍生!”萧何终于说出了心里话,韩信作为武将而言,只不过是刘邦夺天下的棋子,如今天下已定,留下韩信百害而无一利。如今韩信被处死,天下便可真正安定,故后人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与帝王相伴,只可共患难,绝不可共富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