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坛经》度人还是度己,都不是,是明心见性

 摩诃般若波羅蜜 2019-10-17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我们大多数人对佛教的印象停留在电视剧《西游记》上,因此很多人对佛教的观念停留在四大皆空,无欲无求,把自己给度的远离红尘,把别人度的远离红尘,这是什么“法”,这是邪法,这是谤佛,难怪现在很多人谈“佛”色变,更是把“佛”当成保护自己的神仙,这是对“佛”最大的不尊重,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坛经》度人还是度己,都不是,是明心见性

可以很负责地讲,很多人不明白什么是“佛”,到了有“佛”的地方看见“佛”倒头就拜,也不清楚为什么要这样,这样做有什么意义,问他,完全不知道,只是看别人这样做所以自己也这样做,这就是盲目的从众心理,非常不可取。六祖在《坛经》中讲了首颂,我们好好地读读这首颂,明白其中思想,让我们能更好地生活。这篇文章对其中的四小句做一个简单分析,和各位朋友进行探讨,希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让我们能以一个更加好的状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佛”,佛不是那个神通广大的某个人物,佛是我们心中的净土,是我们自己本来的心,就在我们心中,哪里需要向外去求呢,如若还需向往求,学得邪法让人忧。我们大多数人对佛的认知很简单,就是从电视剧上了解的,佛法之高深哪是几部电视剧就能解释清楚的。我们从电视剧的宣传中知道,佛法好像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但凡是接受佛法洗礼的人好像都要到那古刹庙宇中,被那些高僧给度走了,哪是这样理解的。心中若还有杂念,在哪里都是人间,心中若无杂念,在哪都是大雄宝殿,本就是如此简单,可偏偏要搞得那么复杂。

《坛经》度人还是度己,都不是,是明心见性

为什么想要出家呢,大多数人是为了逃避,逃避这人生的无常,逃避这世间的痛苦,这怎么行呢,那样心中的佛怎么才能觉悟呢。佛家说的度化,不是说让这个人无欲无求,是需要让他明白自己的心,明白自己当前的位置,把这个人引领到正确的路上,由这个人自己去行动。世间每个生命都有其存在意义,我们不否认力量强大的人去干预力量弱小的人,让弱小者为其服务,佛家思想在那种时候亦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可以用迷信的色彩迷失当权者的眼睛,让当权者畏惧神明,得以解救大众。

这个也是度,但只是表面的度,本质上的度还没有做到。什么原因呢,还没有明白自己的心,可能是因为可怜或是其他的一些原因才做出这样的善举,不清楚这件事的前因后果,盲目的去做,即使结局令人满意,但自己的心还是没有明悟,所获得的福报虽有,但不是真正的福报。因此只有自己真正明白自己心的时候,我们才能能在真正意义上去度化,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是度某个人,也不是自己,如果有这样的概念,我们反而落入了下乘。

《坛经》度人还是度己,都不是,是明心见性

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当我们在世间做到一切事情都从自己心中出发时,我们的所有言行举止都是发自内心深处,别人自然是可以感到我们这颗真诚的心,就像六祖那样,为大家说法,字字都在人们心中流淌,把智慧带到别人心中,唤醒人们心中的那尊“佛”。当我们有了这样的功夫时,我们便能清楚地看见自己的心了,自己自然的本性也就见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