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虎谋皮的尝试——浅析西汉中后期“禅让”思想的源流和表现

 思明居士 2019-10-18

前言:禅让思想起源甚早,在我国古史里,尧禅位给舜、舜禅位给禹的故事家喻户晓。

禅让制是一种原始、朴素的民主思想,是否真的存在过,还得打上一个问号。

西晋时,汲冢出土的战国时魏国史书《竹书纪年》就让舜的圣君人设坍塌了。

书中记载:“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舜在囚禁了尧夺得帝位后,还将尧流放到平阳,还不让他与儿子丹朱相见。

舜帝

禅让制只是儒家对上古社会一种理想化的想象。

在战国时理想终于照进现实,燕王哙将王位禅让给了国相子之。但是子之的王位还没坐热,燕国就差点被齐国灭了,哙和子之双双被杀。

到了西汉中后期,禅让思想再度流行起来。要知道,与去古未远的战国时代相比,西汉是君主专制的大一统帝国,和“君权神授”的皇帝谈禅让,无异于与虎谋皮。

是什么情况造成西汉中后期“禅让”思想复兴的呢?下面就来谈谈西汉禅让思想的源流和表现。

西汉中后期“禅让”思想的源头

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后,曾经和他的老爹刘太公开过一个玩笑:“您老曾说我以前游手好闲,不治产业,不如二哥能干,现在您看看,我和二哥的产业谁更大呢?”

玩笑归玩笑,但这可以看出来,在刘邦眼里,这汉家天下是他个人私产。

与虎谋皮的尝试——浅析西汉中后期“禅让”思想的源流和表现

刘邦的影视形象

不过,刘邦“家天下”的观念是有一批人和他唱反调的。在汉初,有相当多的人,特别是儒生认为这个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的,不是您老刘家的。

国非人君所私有,其意汉代尚明。(——吕思勉《秦汉史》)

汉儒一方面为统一的大帝国服务,一方面又继承并发挥了先秦“天下为公”的思想,不时地冒个泡,刷下存在感,其中的代表人物是韩婴。

这是西汉中期后“禅让”思想的第一个源头。

韩婴在汉景帝时为博士,著有《韩诗外传》一书,书中明确提出了天下共有的思想:“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 若四时之运,功成者去,不得其人则不居其位。 ”

韩婴的说法只是在给《诗经》作注,纯粹是学术问题,还谈不上什么政治问题。加上当时西汉的国势蒸蒸日上,没人会觉得他韩婴是要提出禅让来搞事情。

因此,这种和皇帝唱反调的说法不但没给韩婴惹祸,他本人反而凭着出众的学问,官位步步高升,在景帝时当上了常山王的太傅。

与虎谋皮的尝试——浅析西汉中后期“禅让”思想的源流和表现

《韩诗外传》

第二个源头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学说。

董仲舒的学说主要是糅合儒家的春秋公羊学和先秦阴阳家的“灾异说”和“五德终始说”而成,在西汉中期后成为正统主流思想。

董仲舒提倡大一统,肯定君权的合法性和神圣性。他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这点也是董学成为两汉官方哲学的原因。

但是董学中还包含着对皇权极具威胁的因素。

董仲舒认为,人间发生灾害是上天对皇帝的警示,严重到无可救药的时候,上天只能让其破败而让别人受命为天子了。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汉书·董仲舒传》)

汉武帝刘彻也察觉到董仲舒学说的危险性,因此在采纳其有利于巩固皇权的部分学说,“改正朔、易服色”宣示正统后,又因其言“阴阳灾异”将其下狱,最后将其调任诸侯王的国相,终其一生再未得重用。

与虎谋皮的尝试——浅析西汉中后期“禅让”思想的源流和表现

董仲舒

我曾在之前撰写的文章《皇帝要改革,女主要守旧,谁是西汉的戊戌六君子?》一文中提到,中国政治史有一大特征:学术成于下,政治成于是上,由学术指导政治。

上述两位学界大咖提倡的理论,为“禅让”学说的流行提供了思想之源,只需等待一个时代契机,他就要形成洪流滚滚,冲上历史前台,要来影响政治了。

“禅让”思想的种种表现

西汉“禅让”思想真正露头是在汉昭帝初期,他的出现具有深刻历史政治背景,也就是我上面说的时代契机。

汉武帝刘彻是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对外开疆拓土,对内兴礼制乐,但他又穷兵黩武、穷奢极欲,到其晚年,国内已经是民怨沸腾,盗贼四起,汉家天下隐然有摇摇欲坠之势。

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蓄积至今未复。——(《汉书·夏侯胜传》)

汉朝盛极而衰,开始走下坡路的局面为“禅让”思想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加上武帝后的西汉诸帝始终达不到儒生的要求,因此从汉昭帝至王莽代汉这将近百年时间里,“禅让”思想愈演愈烈,成为西汉中后期思想界的主流。

与虎谋皮的尝试——浅析西汉中后期“禅让”思想的源流和表现

汉昭帝像

西汉中后期的“禅让”思想,我总结起来大概可分为三种表现形式:

1、直截了当型。

最先发出“禅让”声响的是鲁国蕃县人眭弘。

眭弘跟嬴公学习《春秋》,是董仲舒的再传弟子,通晓经术做了朝廷的议郎,官至符节令。

汉昭帝元凤三年正月,国内出现一系列异象:泰山、莱芜山之南突然发生巨响,一块大石头自己立了起来,并且有几千只白色的乌鸦聚集在它旁边。同时,昌邑社庙和上林苑中一些原来已经枯死的树死而复生。并且有虫子在吃树叶,吃剩树叶的形状看起来像几个字:“公孙病已立”。

眭弘根据先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认为这是要改朝换代的迹象,天下的新主人应该是一个叫“公孙病已”的人。

于是,眭弘托人上书说,刘氏是尧的后代,有禅位传统,皇帝应该下诏寻访天下圣贤,让位于他。

求索贤人,禅以帝位,而退自封百里,如殷、周二王后,以承顺天命。(——《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

这封奏疏被送到了辅政的霍光手里,霍光被这惊世骇俗的言论惊呆了,立即将眭弘判了个妖言惑众,大逆不道之罪。

眭弘与那位给他上书的朋友一起被判了死刑。

与虎谋皮的尝试——浅析西汉中后期“禅让”思想的源流和表现

霍光

因语涉禅让而丢了性命的,眭弘之后有盖宽饶,但后者与前者不同,盖宽饶是被冤枉的。

盖宽饶在宣帝时任司隶校尉,负责监察百官。由于他执法刚正不阿,得罪了不少当朝的权贵。

宣帝执政不用儒术,偏重刑法,并且信任中尚书宦官。盖宽饶看不下去,上书指责皇帝“儒术不行,以刑余为周、召,以法律为《诗》、《书》”,更要命的是,他还引用了韩婴“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的说法。

盖宽饶的本意是想规劝汉宣帝行儒术,不料他的这番话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认为他是要皇帝行禅让,便将其下狱。

盖宽饶不愿受这样的耻辱,愤然拔刀自刎而死。

同样的话,韩婴说了没事,盖宽饶说了却闯祸,这正是时局的不同所致,何况眭弘“妖言惑众”的事过去还没几年呢。

2、看破不说破型。

昭宣毕竟还算是中兴之主,本来已经是摇摇欲坠的汉朝在他俩手中又逐渐稳定了下来。

元成以来,皇帝碌碌无为,外戚、宦官轮番秉政,政治环境恶化的同时,社会经济状况也同样不乐观。

百姓财竭力尽,愁恨感天,灾异屡降,饥馑仍臻。流散冗食,委死于道,以百万数。——(《汉书·谷永杜邺传》)

至此可以说,西汉正式进入了中衰期。

眼见着汉朝国势江河日下,有人就煞有介事地把国祚都算好了。这好比一个人的寿命,大限到了就得自然死亡,不用直接说出来,大家都懂这个道理。

对于王朝来说,那也就是说要让位给后来者了,这就是看破不说破型的“禅让”思想。

这类思想,典型的有“三七之厄说”——汉家天下算起来应该有210年左右的寿命,之后呢就要遇上“厄”了。

最先提出“三七之厄说“的是汉宣帝时的路温舒。

路温舒,巨鹿人,宣帝时任廷尉一职。他曾跟祖父学习天文历法,推算出“汉厄”在三七之间,并秘密上奏预为戒备。

巧合的是,从刘邦称帝到王莽代汉自立(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差不多正好是210年。

这倒不是说路温舒真能如此神机妙算,而是历史规律的使然,只是不小心蒙对了而已。

纵观中国历代王朝的国祚,从西汉、东汉、唐、宋至明、清,300年始终是个坎,只有宋将将过了三百年(两汉和两宋性质不一样,前者没有直接继承关系,后者有直接继承关系)。

与虎谋皮的尝试——浅析西汉中后期“禅让”思想的源流和表现

路温舒之后,汉成帝时的谷永也持“三七之厄说”。

“陛下承八世之功业,当阳数之标季,涉三七之节纪,遭《无妄》之卦运,直百六之灾厄。——(《汉书·谷永杜邺传》)

甚至在成帝元延元年,当国内再次出现一系列灾异后,谷永也抛出了“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这样的言论。

他虽未明确提出“禅让”,但禅让之意已经很明显,也可见当时禅让说的流行。

3、自导自演型。

汉哀帝时,“禅让”思想已经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皇帝本人不得不对这种思潮作出反应——他提出要将皇位禅让给宠臣董贤。

上置酒麒麟殿,贤父子亲属宴饮,王闳兄弟侍中中常侍皆在侧。上有酒所,从容视贤笑,曰: “吾欲法尧禅舜,何如?”闳进曰: “天下乃高皇帝天下,非陛下之有也。陛下承宗庙,当传子孙于亡穷。统业至重,天子亡戏言! ”——( 《汉书·佞幸传》)

汉哀帝想要行禅让,当然不是真心实意的,谁知道他心里打得什么算盘。

史书中说他执政效法武帝、宣帝,也是一个善于玩弄权术的高手。

当他提出“欲法尧禅舜”时,王闳立即出来给他打圆场,“陛下承宗庙,当传子孙于亡穷。统业至重,天子亡戏言”。

汉哀帝的这一番表演,算是堵着了天下人的嘴,皇帝本人是要行禅让的,可是大臣不让。

接下来,汉哀帝就可以顺应当时流行的“更受命” 这一变相的禅让观念,来自导自演一出自己禅位给自己的表演了。

“更受命”说的是当国祚已经耗完时,皇帝需要再次受命于天,继续取得政权的合法性,颇有点向天再借五百年的味道。这种理念,起源于成帝,落实于哀帝。

与虎谋皮的尝试——浅析西汉中后期“禅让”思想的源流和表现

董贤与哀帝

汉成帝之时,齐人甘忠可假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等伪书,认为“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

甘忠可的思想遭到刘向的反对,以为“假鬼神罔上惑众”,最后甘忠可下狱病死。

甘忠可虽然死了,但其“更受命”的学说却在哀帝时大扬其道,李寻、白贺良、解光等人也鼓吹汉帝应再次受命,受到哀帝召见。

哀帝接受李寻等人的建议,宣布将年号由建平改为太初,而太初正是一切从头开始的意思。

另外,为了附会尧禅位给舜的传说,哀帝又自号“陈圣刘太平皇帝”,因为刘姓源于尧帝,舜帝姓陈,哀帝这一改号就算是完成禅让的任务了。

然而仅仅过了月余,哀帝就以“更受命”这套把戏效果不明显,拿贺良等人问罪。

最终,贺良伏诛,李寻及解光减死一等,发配敦煌。“更受命”成了一出彻头彻尾的闹剧。

从汉哀帝假禅让和“更受命”的表演来看,其掩人耳目的嘴脸再次暴露无遗。

汉儒鼓吹的各种形式的“禅让”尝试屡屡失败,只能说明要专制君主主动放弃权利真是与虎谋皮。

与虎谋皮的尝试——浅析西汉中后期“禅让”思想的源流和表现

王莽

结语:综上所述,西汉自眭弘首倡禅位让贤以来,前赴后继的儒生各自依据韩婴“天下为公”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不断陈说着未有不亡之国的定律。在他们眼中,易姓受命是解决现实政治困境的重要途径。

流行近百余年的“禅让”思潮,最终等到王莽其人,遂移汉祚,这是西汉中后期禅让思想流行的最终结果。

正统史观称王莽为“篡汉”,我以为用“代汉”更客观一些。

在当时的意识形态下,汉朝国运已尽,王莽是以异姓“受命于天”,他的天下不是从汉朝这里抢来的,而是天授予的。既然如此,何篡之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