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青龙汤治愈“背寒如掌大”医案2则

 ZHENGNS331 2019-10-19

第 1246 期

作者 / 1吴垚 1姚少伟 2许正锦 1福建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 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市中医院肾内科

编辑 / 刘刚 ⊙ 校对 / 钱秀华

吾师许正锦系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市中医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厦门市郭宇英名老中医工作室负责人。临证善用经方,学验俱丰,处方用药灵活多变,临床疗效显著。常言处方用药应当方证相应——“有是证,用是方”,笔者跟师临证之际,感悟颇多。现就老师独具匠心地将小青龙汤运用于疑难杂症,治疗水气病之“背寒如掌大”的临证经验介绍并浅析于下,可见一斑。

1 理论依据

小青龙汤出自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为治“外寒内饮证”的代表方。该方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化气行水,散收有度,配伍严谨,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外感肺系诸病、痰饮水湿之邪所致疾病等。《伤寒论》有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咳而发热,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满,或微喘,小青龙汤主之。”条文中均点出了小青龙汤证的病因、病位为“心下”有“水气”,且临床表现多样。然素有内饮之人,外感风寒之邪,卫外不固,寒邪入里,引动内饮,正如柯琴所言“皮毛者肺之合,表寒不解,寒水已留其合矣。”

心之府在背,心之俞在背,饮留心而不去,阻碍阳气布散,致使背部寒冷。《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即寒饮积留之处,阳气被遏,不得展布,是以留于心下,症见背寒冷如掌大。而清代李珥臣著《金匮要略广注》亦云:“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故心下留饮,则阴寒气彻于背,而阳气衰息,背寒冷如手大也”。故心下有留饮,寒饮流于经络,注于腧穴,心之背俞处阳气失于展布,温煦失职,故背寒冷如掌大,尤以肺俞至心俞之间多见。

而风寒水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始行。小青龙汤一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药,散寒解表的同时,又能宣肺平喘利水,同时桂枝可温阳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干姜、细辛为臣药,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散寒;半夏味辛性温,与干姜配伍加强温化水饮之效。然外寒内饮,若纯用辛温发散之品,恐伤气阴,故佐芍药以和营养血,佐五味子收敛肺气,二药与诸辛散之品相配伍,散收共用,即可增强散寒化气行水之力,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能和中益气,又能调和诸药。药虽八味,但配伍缜密,散收并用,开阖有度,相得益彰,使风寒解,水饮除,宣降复,而诸症自平。

老师认为小青龙汤专为表寒兼水饮而立,水饮之邪流窜于机体,随三焦气机升降出入,流窜潜伏之处不同,故临床可见诸多症状,且表现各有突出,若被症状所惑,则万象纷纭,难以辨识。但只要抓住疾病复杂多变的本质,辨证精细,四诊合参,方证对应,执简驭繁,则能知常达变,对证(症)下药,即所谓“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之理也。故凡水气、痰饮、水湿之邪为患,均可通过对小青龙汤加减化裁或兼合他方而取效,正如张秉成所云:“小青龙者,以龙为水族,大则可兴云致雨,飞腾于宇宙之间,小则亦能治水驱邪,潜隐于波涛之内耳。”(《成方便读》卷一)

2 验案举例

2.1 验案1:蔡某,男,52岁,渔民,2016年7月30日就诊。自诉背寒冷5年余,以肺俞至膈俞间尤甚,如掌大,冷如置冰,得暖则减,昼轻夜重,偶有咳嗽、咳痰、胸闷,口不渴,大便偏稀,小便清长,纳寐可。舌淡晦苔白滑,脉细滑。属寒饮内伏之证,治以散寒蠲饮。方用小青龙汤加减:麻黄6g,白芍9g,干姜6g,细辛3g,姜半夏12g,醋五味子6g,桂枝12g,薤白9g。共7剂,水煎温服。嘱其避风寒,调饮食,畅情志。二诊背寒减半,余症减轻,守前方加枳实6 g,丹参18 g,续服7剂而愈。

按:患者常居湿地,外感风寒之邪,内有水湿留积,合而为病,发为背寒,属外寒内饮之证。饮为阴邪,背为阳位,饮留心下,阳气失于温煦,而见背寒冷如掌大,得暖则减;昼属阳,夜属阴,阴阳消长,内外合邪,则见背寒昼轻夜重;寒饮犯肺,肺失宣降,故见咳嗽咳痰、胸闷;水湿内停,阳气被遏,蒸腾气化失职,可见小便清长,大便偏稀。舌脉属水湿蕴结之象,故以小青龙汤加薤白为方,以温阳化饮,化气行水,使饮消阳复,而背寒自祛。为仲景“当以温药和之”之法的具体运用。

2.2 验案2:梅某某,女,36岁。2016年8月23日初诊。狼疮性肾炎患者,3天前始发背寒冷如掌大,汗出,口不渴,伴咳嗽咳痰,痰稀白量少,咽部不适感,稍气促,偶有恶心欲吐,纳寐可,二便调,舌淡红苔水滑,脉细滑。断为寒饮内伏于心下,上射于肺之证,处以小青龙汤加减:麻黄9 g,干姜6 g,五味子6 g,细辛6 g,姜半夏12 g,白芍15 g,甘草3 g。共7剂,水煎温服。

8月30日二诊:服7剂背冷大减,咳白痰、汗出减少,咽干痛,渴不欲饮,恶心欲吐,纳寐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脉细滑。患者初诊不渴,此为水饮内聚,津液不亏。二诊渴不欲饮,此因药后水饮散而未尽,故以《金匮要略》苓桂术甘汤化气行水,其咽干痛乃津不上承故加桔梗载药上行并利咽喉,处方:茯苓20 g,桂枝9 g,白术20 g,甘草3 g,桔梗6 g。共7剂,水煎温服。

9月6日三诊:服7剂后背冷已消大半,晨起仍有咳嗽、咳痰,色白质稀,咽干不痛,纳寐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此为余邪犯肺,处以苓甘五味姜辛汤化裁,祛水饮散寒邪,处方:茯苓20 g,桂枝9 g,白术20 g,甘草3 g,桔梗6 g,五味子9 g,姜半夏9 g,干姜3 g。共7剂,水煎温服。药后诸症痊愈。

按:本案咳喘吐痰,痰色清稀,背部恶寒,舌苔水滑,为水气为病,寒邪、水饮内伏,饮邪犯肺,宣降失职,水液代谢失常所致。与小青龙汤证机相符,服方后背寒冷大减,咳嗽咳痰、咽痛、渴不欲饮,是以气化失职,输津障碍所致,续予苓桂术甘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化裁,加强化气行水,温化水饮之功,服诸方则使寒散饮除,肺气通畅而背冷当愈,咳嗽自平。

3 小结

对于小青龙汤证所表现出的各种临床症状,表现虽殊而病机却一,病虽异而证却一,皆因风寒痰饮水湿为患,以张仲景“当以温药和之”为治则,使阴邪“得温使运,得阳则开”,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思想。许师强调不可拘泥于某种疾病或症状,而是要分析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做到方证对应,方能临床获效。许师对小青龙汤证的深刻认识及灵活应用,启迪我辈辨病遣方,当圆机活法,方能得心应手。

I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光明中医》2017年第13期第1947-1948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