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在著名的“濠梁之辩”中,获胜方竟不是庄子

 兰博2000 2019-10-20

《庄子·秋水》中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讲的是庄子与惠子在濠水桥上因为水中的鱼儿辩论的故事,又称“濠梁之辩”。关于此篇中的名句,相信大多数人都应该很熟悉,那就是著名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以及“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可这两句只是《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的一部分内容,如果我们通篇细读这篇文章的话,就会产生一个疑问,庄子在这场辩论中真的获胜了吗?一场看似偶然发生的辩论背后又折射出中国古典文化的哪些奥妙呢?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在著名的“濠梁之辩”中,获胜方竟不是庄子

一、“濠梁之辩”最终的获胜方是谁?

我们先来看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的具体内容: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 子非鱼 ,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一天庄子同惠子一起在濠水桥上游玩,看到水中畅游的儵鱼,庄子有感而发的说:“ 儵鱼游得从容自在,这是鱼的快乐呀!”这本是一句随口而出的感慨,没想到却引起了惠子的极大兴趣,他的一句问话开启了这场史上著名的“辩论”。

惠子问道:“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的发问似乎很有道理,的确,你又不是鱼,如何知道鱼是怎么想的呢?可庄子毕竟不是等闲之辈,面对突如其来的发问,他急中生智地反问道:“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这真是漂亮的反击,是啊!我虽然不是鱼,但你也不是我,怎么知道我知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在著名的“濠梁之辩”中,获胜方竟不是庄子

如果辩论到此为止的话,那么庄子凭借机敏的反应无疑会成为这场辩论的胜者。但是惠子却不肯罢休,他的又一次反问将这场“辩论”推向了高潮,同时也给庄子出了一道大大的难题。惠子反问道:“ 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的快乐。而你也不是鱼,那你肯定也不知道鱼的快乐。”此话一出可谓是“石破天惊”,瞬间将问题又抛到了庄子那边。不仅如此,这句话还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你说我不是你所以没办法知道你知不知道鱼的快乐,但你也不是鱼,同理可证你也不知道鱼是不是快乐。

第二层意思是:我和你都是人,同为一个物种尚且不知道你的想法,那你和鱼作为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又是怎么知道鱼的想法的呢?

这一问确实令庄子有些为难,于是庄子只好撇开辩论的主题,将注意力转到文字上,进而回答说:“从最初的问题说起,你问我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既然你已经默认我知道了鱼的快乐,我现在告诉你,我是在桥上知道的。”(“安”字在古时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如何”,一个是“在哪里”,庄子这里耍了一个小聪明)辩论进行到这便戛然而止了,明眼人都能从中判别出最后的结果。在惠子祭出最后的“杀手锏”之后,庄子只能避重就轻地采取近乎“脑筋急转弯”的方式仓促应对,他最后的回答已经跳脱出辩论的范围,而更像是一种诡辩了。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在著名的“濠梁之辩”中,获胜方竟不是庄子

二、庄子的“败绩”为何会出现在自己的著作中?

既然庄子在同惠子的“濠梁之辩”中落败,那么为什么这段故事还会出现在《庄子》这本著作中呢?

我们先来看看《庄子》这部著作的构成:《庄子》共有三十三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据专家考证,“内篇”七篇确定为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为庄子弟子所著或庄子与其弟子合著;“杂篇”十一篇构成比较复杂,主要为后世研究庄子思想的学者所著。

而《庄子·秋水》一篇正是《庄子》的十五篇外篇之一,这就不禁让人有些疑惑了,从“为尊者讳”的角度来讲,无论《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是由庄子的弟子所著还是庄子与弟子合著,都不太可能将这样一个略显尴尬的败绩写到著作中。而且我们通读《庄子》也没有找到像《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样“自揭短处”的先例,那么此篇文章存在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在著名的“濠梁之辩”中,获胜方竟不是庄子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庄子生活的时代,人们不认为庄子在“濠梁之辩”中输了,而是将此作为彰显庄子智慧及思想的一个正面事例。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似乎庄子在“濠梁之辩”中的表现并没有以充分的逻辑推理作为基础,是站不住脚的。但要知道,在遥远的先秦时代,古人的思想认识及对世界的认知与现在相比有很大不同,尤其是庄子发扬光大的道家思想。

庄子的思想中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因素,他主张'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而“道”是“先天生地”的,庄子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正因如此,以我们现代人的标准来衡量2000多年前古人的好恶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公平的。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在著名的“濠梁之辩”中,获胜方竟不是庄子

三、一场看似普通的辩论背后隐藏着何种深意?

一场发生在濠水桥上的辩论就这样在庄子和惠子的你来我往中落下了帷幕,虽然年代久远,但透过厚重的历史,我们依然能从中收获很多启迪和思考。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而惠子是名家的代表人物,名家作为一个以辩论名实为中心的思想学派,以辩论著称,故又称“辩家”。从惠子与庄子的辩论过程我们也可以发现,惠子具有很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而这些能力和素质在当时往往是不被重视的。

从历史的维度分析,庄子的思想价值主要体现在基于朴素辩证法下的万物有灵论,其构建的思想体系也带有很强的玄学色彩。相比之下,惠子所在的名家则代表着一种更为理性的思维方式,更接近于现代的哲学理论。

从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力而言,《庄子》无疑是中国文化的“圣经”,享有极高的历史地位,但这本“文化圣经”却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尤其在“濠梁之辩”中,这种不足体现得尤为明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历史上著名的辩论标志着名家思想的覆灭以及中国早期逻辑思想萌芽的中止。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在著名的“濠梁之辩”中,获胜方竟不是庄子

但一切脱离历史背景的判断和结论都是不成立的,庄子思想散发的光辉至今仍熠熠生辉,不是一次辩论的失利所能抹杀和掩盖的。同样,我们面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要用辩证的思想来审视和观察,因为毕竟尽善尽美在理论上是不存在的。

参考资料:《庄子·秋水》《庄子奥义》《庄子复原本注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