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个承气汤,应用起来有何异同?

 谷山居士 2019-10-21
 小 编 导 读 

承气汤,有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伤寒论》中有多个条文论述过这3个方子。提起承气汤,不少人都能想到它们是下法之剂,虽都名承气,但具体应用时并不尽相同。让我们跟着今天的推文,再一起学习巩固一下这3个方子吧。

调胃承气汤

01

组成

甘草(炙)二两,芒硝半斤,大黄(清酒洗)四两。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02
方剂简介与条文

《伤寒论》论述调胃承气汤的条文共有9条,其中第248条云:“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调胃承气汤是治疗阳明燥热内结的方剂。方中大黄苦寒泄热去实,推陈致新;芒硝咸寒,润燥软坚,通利大便;炙甘草甘平和中。三物相合,为泻下阳明燥热结实而不损伤胃气之剂。

03
研究进展

由于本方祛邪而不伤正,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如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等。对于急性肺炎伴大便秘结者,采用调胃承气汤通腑泄热常可获效。

04
医案选辑

张某,男,81岁,2010年6月18日晚10点多其子急叩我门,说他父亲高热昏迷不醒,邀我去他家急救。患者近10日胸痛、咳嗽,当地医生以扩冠、抗感染治疗,效果不显。近两日高烧不退,体温高达40.5℃。今日神志不清,神昏谵语,脉洪大,15日未行大便,家属已为其准备后事。急则治其标,15日未大便,因考虑年高体弱,故用调胃承气汤先通便。

中医诊断:高热。

治则:通腑泄热。

处方:大黄56g,炙甘草28g,芒硝120g。先煮取大黄、炙甘草15分钟,再放芒硝煮10分钟,将药液适温后用鼻饲管一夜分5次注入。次日凌晨5点30分左右,便出十几枚坚硬粪蛋。便后高热消退,神志清醒,嘱其饮小米粥调养。处方如下。

云苓10g,半夏10g,炙甘草10g,白芍20g,制首乌20g,丹皮10g,橘红10g,炒杏仁10g,黄芩10g,大黄10g(后下),芒硝10g(后下),川芎10g,丹参30g,白术20g,砂仁6g。1剂,水煎服,分2次早晚分服。忌油腻、生冷、辛辣食物。

二诊:烧已退,稍咳嗽,有痰,胸仍憋,能在院内自行活动。

处方:云苓10g,半夏10g,炙甘草10g,白芍15g,制首乌15g,丹皮10g,橘红10g,炒杏仁10g,黄芩6g,川芎10g,延胡索10g,丹参20g,白术10g,砂仁10g,瓜蒌10g,浙贝母10g。5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以巩固疗效。

两年后随访,仍健在。

按语:该患者如果按《药典》规定剂量使用,必定回生无望。若按仲景之方,则超出《药典》规定药量,很好地传承仲景之学实乃医门之所必须。

小承气汤

01
组成

大黄(酒洗)四两,厚朴(去皮,炙)二两,枳实(炙)大者三枚。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02
功用

《伤寒论》中论述小承气汤的条文共7条,如第213条云:“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小承气汤主要用于治疗痞、满、实而燥证不明显的阳明腑实轻证。组方不用芒硝,且三味药物同煎,枳实、厚朴的用量亦减,故攻下之力较轻,具有轻下热结的作用。

03
医案选辑

潘某,女,22岁,1990年8月2日初诊。

曾有腹部手术史10余年。妊娠3个月,近两天腹痛、腹泻,泻下清水样稀便,今日又感腹胀满、呕吐。诊见痛苦病容,舌红,苔白腻,脉数,腹痛拒按,可见肠型,腹内有明显气过水声。

中医诊断:妊娠腹痛(热结旁流)。

西医诊断:粘连性肠梗阻(重症)。

治则:通腑泄热,消滞除满。

处方:大黄3g,厚朴20g,番泻叶10g,蒲公英25g,当归15g。1剂,水煎服。

次日,其母告之利止呕停,病已愈。后顺产一女婴。

按语:本病属阳明腑实证。因热实内结,阻滞胃肠,腑气不通,故心下脘腹疼痛;热迫胃肠灼伤真阴,肠道传导紊乱,肠中积液下泄,故自利清水稀便,属热结旁流之类。此案亦寓有“通因通用”之意,鉴于患者是孕妇,故选择泄热、通腑之力较缓的小承气汤治疗。

大承气汤

01
组成

大黄(酒洗)四两,厚朴(炙,去皮)半斤,枳实(炙)五枚,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02
功用

《伤寒论》涉及大承气汤的条文共18条。大承气汤用治阳明燥热结实之重症,其痞满燥坚程度均非调胃承气汤证和小承气汤证可比,故大承气汤攻下之力最为峻猛。方中大黄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胃为君药,且生用、后下乃增强攻下作用;芒硝咸寒,助大黄泄热,又能润燥软坚;厚朴、枳实行气散满,消痞破结。四药合用,具有峻下热结功用。

03
医案选辑

白某,男,4岁,体重18kg,2012年11月7日初诊。

呕吐、腹痛7天,加重1天。其祖父代述,7天前过生日时吃饭过多(一餐中曾吃蛋糕、鸡肉、果冻、大红枣),饭后即感腹胀,但不痛,晚饭时又饱食一顿,同时吃红枣、果冻等,次日感全腹疼痛,纳呆,食则疼痛加剧,下午呕吐不止,吐出物为胃内容物,有酸腐味,腹胀,不排便,不排气。当地医生给予补液,口服助消化药物,治疗6天,未能愈,遂来诊治。诊见神情疲惫,面色㿠白,口干不欲饮,胸脘满闷,厌食,时而呕吐,腹痛不排气,小便黄。腹部轻压痛,叩诊呈鼓音,肠鸣音弱,舌苔白厚腻,指纹紫暗,达风气两关。立位腹平片:胃肠间积气较多,未见气液平面。

中医诊断:胃石症,食积(热结阳明,食积气阻)。

西医诊断:呕吐;腹痛。

治则:通腑泄热,理气消食。

处方:先给免煎颗粒枳实、厚朴、大黄各10g,芒硝5g溶化冲服,再用柴胡、木香、莱菔子、麦芽、山楂、建曲各10g,干姜5g,甘草6g。水煎服,日3服。

服药后8小时排气,并排少量黏液便,19小时后腹泻大量块状粪便,夹有枣皮状物。继续服原方1日,又泻出果冻样黏液便,服至第3剂时,腹泻止,气色佳,进食良好,病愈返乡。为巩固疗效,带我院自制参苓白术散继续口服,嘱进食清淡易消化之品。

按语:患者主要发病原因是暴饮暴食。蛋糕、鸡肉、果冻、大枣等多种大量食物进入胃腑,超出了阳明胃腑的功能负荷,胃失和降,气机被阻,食积化热,则临床上岀现了呕吐、腹胀、腹痛、口干、尿黄诸症,故予大承气汤通腑泄热,佐保和丸消食导滞,用药后食消热除,气顺便通,诸症消除。金广辉认为,根据患者发病原因和“痛、吐、胀、闭”的临床表现,拟诊为“肠梗阻”也在情理中,但是患者病程长达6天,来我处就诊时没有明显的脱水、酸中毒、肠坏死等表现,且其泻下物初为粪块,并夹有枣皮,继则为果冻样黏液便,诊为胃石症更准确,治疗上加保和丸的用意也在于此,消食导滞除满。个人体会,中药免煎颗粒在治疗急重症时,用药方便灵活,具有很大的优势,即不用等待煎药时间,还可以随时加减,也能与汤剂混合应用,如果此患者服药两次仍未排便,可再加免煎颗粒大黄、郁李仁等。提醒同道,临证时要灵活使用。

学中医,总绕不开经方的话题。很多大夫都会下功夫研究经方,希望在临床上通过经方为更多的人解除痛苦。如果你也对经方感兴趣,不妨看看这本书——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扫码试读电子书

本书以继承弘扬仲景学术思想为宗旨,以经方临床应用验案为核心,搜集、整理内蒙古地区名老中医、伤寒名家应用《伤寒论》中经方的验案,将名老中医所用经方进行归类,分为桂枝汤类方、麻黄汤类方、五苓散类方、下瘀血汤类方、泻心汤类方、栀子汤类方、白虎汤类方、承气汤类方、柴胡汤类方、理中丸(汤)类方、附子汤类方等。在每类方中主要介绍了经方的出处(条文)、研究进展、衍生方的情况和经典验案。同时以名医小传的形式,简要介绍了十余位长期在内蒙古地区行医且善用经方治病的名医、名家的生平及成才之路,以及活用经方的点滴思路和体会。通过本书,既可让读者较全面了解《伤寒论》理、法、方、药在内蒙古地区的运用情况,又可供中医院校师生深入学习《伤寒论》和中医临床工作者临证参考和借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