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始时,南方有童谣云:‘谐不谐,在赤眉;得不得,在河北。’后更始为赤眉所杀,是不谐也;光武由河北而兴,是得之也。”——《后汉书·光武帝纪》 公元23年初冬十月,更始政权的大司马刘秀正带着心腹骑士渡过黄河向北进发。刘秀持节至河北的消息不胫而走,许多英雄纷纷来投。他们都十分仰慕这位曾经在昆阳大战中以十三骑闯破敌营、率三千敢死队击破王莽数十万大军的传奇英雄。当时更始帝刘玄势头正盛,无论是百姓还是起义群雄都以为刘氏再次复兴,故而刘秀一行人并未遇到盗贼拦截。每到一处,刘秀都以汉特使兼大司马的身份进行安抚,史载“所过郡县,考察官吏,黜陟能否,平遣囚徒,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吏民喜悦,争持牛酒迎劳。”行至蓟城,刘秀身边已经聚集了众多日后东汉王朝的开国元勋。 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就当时的政治和地理环境来说,河北非常适合刘秀建功立业。首先:作为正统的汉室子孙,刘秀有持节一方的特权,不仅可以合法地联络河北豪杰,还可以最大程度消除更始系的影响,并组建自己的集团。这就为刘秀做大奠定了基础。其次:虽然河北的农民起义军蜂起而起,但大多力量不强,远不如兴起淮北的赤眉军强大。同时,他们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只求寇掠财货保命一时。这就为做大后的刘秀将其各个击破创造了机会。最后,河北远离群雄必有所争的中原之地,刘秀的前期发展不会引起群雄的过多注意。待刘秀完成力量整合,争斗数年的群雄早已疲敝不堪,刘秀又可以携河北丰富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从容渡过黄河收拾残局。对经略河北的重要性,刘秀以及随从者都不约而同地达成了一致意见。其中,以邓禹的论述最为精辟。 “禹进说曰:“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更始既是常才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屈起,志在财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虑远图,欲尊主安民者也。历观往古圣人之兴,二科而已,天时与人事也。今以天时观之,更始既立而灾变方兴;以人事观之,帝王大业非凡夫所任,分崩离析,形势可见。明公虽建籓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也。况明公素有盛德大功,为天下所向服,军政齐肃,赏罚明信。为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 邓禹的建议,类似诸葛亮为刘备规划的《隆中对》,其策略是以河北为根据地,逐渐扩充势力,收拾人心,坐收渔人之利,进而取得天下。实际上刘秀经略河北的大计并不顺利,至少开始是如此,邯郸王郎即是刘秀面对的第一个难题。 刘秀持节北恂 王郎本是邯郸城中算卦为生的普通百姓,因他扬言自己是汉成帝遗子刘子舆而得到汉景帝八世孙刘林的拥立。当然,刘林之所以拥立王郎并非相信王郎就是刘子舆,而是借刘子舆的这块金子招牌起事,待日后条件成熟再取而代之。王郎起事后,其势力立刻得到迅猛发展,史载“赵国以北,辽东以西,皆从风而靡”。其实,王郎的实际控制区仅限于柏人、巨鹿以南。不然,凭借刘秀暂避风头的信都之地的数千兵马完全不足以对抗王郎的数万军队。所以,当刘秀收集了信都及和戎的数千兵力后,旋即北向略地,以求壮大兵力。 刘秀北上略地 为了尽快平定王郎,兵至卢奴的刘秀娶了真定王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并获得了刘扬十万兵马的资助。此时,北方上谷太守耿况、渔阳太守彭宠也征发了边塞突骑南下助战,其将吴汉、寇恂、景丹、盖延、耿弇、王梁等平定了卢奴以北摇摆不定的22个县。不久,他们便与刘秀汇合在广阿。两部联合兵进巨鹿时,更始帝派遣的谢躬也率领数万兵马前来助战,局势开始对刘秀有利。面对巨鹿城坚固的城防,刘秀吸取昆阳之战王寻不听严尤放弃昆阳直取宛城的建议而军破身死的教训,乃发兵越过巨鹿南下邯郸。王郎的主力都布置在了柏人和巨鹿前线,没料到刘秀的这一招黑虎掏心。经过激战,刘秀顺利攻破邯郸城,王郎身死。 平定王郎 平定王郎后,刘秀羽翼已成。他以南阳和颍川故旧为基底,融合了河北土著豪强,形成了自己的军事集团。有感于刘秀尾大不掉,更始帝刘玄乃“遣使立秀为萧王,悉令罢兵,与诸将有功者诣行在所。遣苗曾为幽州牧,韦顺为上谷太守,蔡允为渔阳太守。”很显然,刘玄这是要釜底抽薪。不仅要让刘秀“蛟龙失水”,还要夺取刘秀赖以成事的军队和军需来源。最令刘秀反侧难安的是刘玄心腹谢躬与刘秀同居邯郸城,稍有不慎就会被其偷袭。经过耿弇的反复劝谏,刘秀下定决心。“乃辞以河北未平,不就征,始二于更始。”接下来,刘秀借口剿灭河北地区的农民起义军为由,派吴汉赴幽州、耿弇赴上谷和渔阳收斩苗曾、韦顺、蔡允,重新夺取了边塞突骑的控制权。 “是时,诸贼铜马、大彤、高湖、重连、铁胫、大枪、尤来、上江、青犊、五校、五幡、五楼、富平、获索等各领部曲,众合数百万人,所在寇掠。萧王欲击之,乃拜吴汉、耿弇俱为大将军,持节北发幽州十郡突骑。苗曾闻之,阴敕诸郡不得应调。吴汉将二十骑先驰至无终,曾出迎于路,汉即收曾,斩之。耿弇到上谷,亦收韦顺、蔡充,斩之。北州震骇,于是悉发其兵。” 刘秀夺取突骑控制权 公元24年秋,得悉吴汉已经率突骑南下将至,刘秀遂率军攻击铜马起义军。当时铜马军人数颇众,刘秀一面坚壁不出,一面利用骑兵机动性强的优势派兵抄掠其后方粮道。经过月余对垒,铜马军粮草耗尽,乃夜遁南走。刘秀率军追击,先败铜马于馆陶,再败其余部及自东南来援的高湖、重连诸军。战后,刘秀收降铜马余众,其兵众突增至数十万,刘秀也得了一个“铜马帝”的绰号。收编铜马军后,刘秀继续将兵西进攻击聚集在山阳和射犬的赤眉、大肜、青犊等起义军诸部。临行前,刘秀派人联络已经移驻邺城的谢躬,希望他能率军堵截义军。实际上,这是刘秀的“借刀杀人”之计。后来,刘秀故意搁置山阳的义军不顾,而率先派兵攻击射犬的义军部队,之后他也并未尾随败退的义军而是直接西进河内。如此,谢躬寡不敌众,被义军打的大败而还。更隐秘的杀招还在后面,“萧王因躬在外,使吴汉与刺奸大将军岑彭袭据邺城。躬不知,轻骑还邺,汉等收斩之,其众悉降。” 刘秀收降铜马 刘秀败射犬,袭杀谢躬 刘秀扫平义军 谢躬已死,刘秀又占领了“险要富实”的河内。可以说,刘秀此时已经基本控制了河北大局。这年12月,刘秀又做了两项战略规划:派邓禹进攻河东,一则屏蔽河内,二则相机攻取关中;委任寇恂为河内太守、冯异为孟津将军,希望他二人联手经营好河内,使之成为刘秀日后进取天下的根据地。布置完毕,刘秀再次领兵北上穷追遁逃的义军二千余里,战况一度进行的很激烈。史载“萧王北击尤来、大枪、五幡于元氏,追至北平,连破之;又战于顺水北,乘胜轻进,反为所败。王自投高岸,遇突骑王丰下马授王,王仅而得免。散兵归保范阳。军中不见王,或云已殁,诸将不知所为,吴汉曰:“卿曹努力!王兄子在南阳,何忧无主!”众恐惧,数日乃定。贼虽战胜,而惮王威名,夜,遂引去。大军复追至安次,连战,破之。贼退入渔阳,所过虏掠。”最后,刘秀采纳陈俊的策略,派骑兵超越义军部队,在他们沿途的必经之地动员百姓坚壁清野。义军求食不得,更加困顿饥饿,汉军趁机发动攻击,迫使义军东去辽东。最终,此部侥幸逃亡辽东的义军均被乌桓、貊人抄掠殆尽。自此,河北起义军全被刘秀平定。公元25年6月,刘秀携得胜之师返回,途径鄗地,遂在群臣的劝谏下称帝,东汉王朝就此开创。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汉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