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水浒传》中好汉“喝酒吃肉”入手,浅析宋代百姓的饮食习惯

 源来花开401 2019-10-21

《水浒传》大家都知道,主要讲述的是梁山好汉的故事。同时它这部书在侧面也讲述了许多北宋年间的风俗人情和市井文化。其中对宋代人喜欢吃什么,怎么吃的描写,占了相当大的篇幅。

《水浒传》对吃的描写,可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好汉们大口吃酒,大块吃肉的那样。还有许多很细腻的描写,也有着许多我们现代人不怎么了解的一些吃喝名词,比如说“按酒”、“果子”、“炊饼”、“点茶”等等不一而足,这是因为那个时代离我们太远了,可能有很多的词语早已改变了原本的含义

有些朋友读《水浒传》时总会想,这帮好汉们生活真是太好了,天天有酒有肉。那么真的是这样吗?宋朝的老百姓真的吃的那么好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回到那繁华的大宋东京汴梁城,去了解一下宋朝人们真正的饮食习惯吧。

从《水浒传》中好汉“喝酒吃肉”入手,浅析宋代百姓的饮食习惯

咱们先来聊聊宋朝时的人们吃的主食都是什么。在宋代那时候玉米、白薯之类作物还没有传到中国。所以宋代的北方人的粮食还是主要还是以粟麦为主,南方人的主食则是以稻米为主。

所以说在宋代,最为丰富的就是面食了。其中有根据做法不同而名称也不同。

“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

这个“蒸饼”,其实就是《水浒传》中武大郎所售卖的“炊饼”。它是因为要避宋仁宗赵祯的名讳而改称炊饼,也叫做名笼饼,就是我们今天经常吃的的馒头。

汤饼就是面片汤,正处在向面条的演变过程中,又名索饼和餺託。这个我们在《水浒传》中也有看到。

当时人对于面的做法,已经走了相当高的水平,售卖的品种和花样也是琳琅满目。据史料记载,当时在开封食店出售的就有软羊面、桐皮面、插肉面、桐皮熟脍面等,临安的食店出售的则有猪羊腌生面、丝鸡面、三鲜面、笋泼肉面等,这些都是属于汤饼的范畴。

到了南宋的晚期,更是出现了一种“药棋面”,《武林旧事》记载这种面,“细仅一分,其薄如纸”。看来和我们现在吃的挂面很相似了。

上面说的是“汤饼”,接着再聊聊烧饼。烧饼又被称做胡饼,当时开封的胡饼店出售的烧饼中就有了门油、菊花、宽焦、侧厚、髓饼、满麻等品种,像“满麻”这个品种,无疑是沾带着芝麻的。

从《水浒传》中好汉“喝酒吃肉”入手,浅析宋代百姓的饮食习惯

不光有烧饼,宋代已经有了油饼,而且也有了专门售卖油饼的食店,主要出售的有蒸饼、糖饼、装合、引盘等品种。当时的食店和夜市还出售肉胡饼、猪胰胡饼、和菜饼之类。

我们现在经常吃的馓子,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被叫做环饼。宋代的超级大吃货兼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的诗,就有专门写馓子的。

纤手搓来玉色匀,

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

压扁佳人缠臂金”。

既然被称为“碧油煎出嫩黄深”,那无疑就是油炸面食。是不是和我们现在吃的馓子一样?

不仅这些,在宋人的面食谱中还有带馅的包子、混饨之类。

《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了当时在汴梁城中有名的吃食就有:王楼梅花包子,曹婆婆肉饼、笋蕨馄钝灌浆馒头、薄皮春茧包子、虾肉包子、肉油饼、糖肉馒头、太学馒头等名目。

而岳珂所做的《馒头》诗中更是写到:

公子彭生红缕肉,

将军铁杖白莲肤。

诗中写的就是那种带馅的包子。

大宋那个时代的人,其实是很喜欢包子的,就连皇帝也不例外。宋仁宗出生后,其父宋真宗很高兴,他表达自己高兴的办法就是送包子,但是这包子可不是一般的包子。

“宫中出包子以赐臣下,其中皆金珠也。”

这其实就是借用“包子”一词,来暗示富贵吉祥之意。

从《水浒传》中好汉“喝酒吃肉”入手,浅析宋代百姓的饮食习惯

我们都熟悉的那个大奸臣蔡京,喜欢吃蟹黄汤包,有一次“集僚属会议”,“命作蟹黄馒头”,竟然花费了“为钱一千三百余缗”

蔡京的府第专门设有“包子厨”,使用的人是非常多,其中“缕葱丝者”,就是切葱丝的,竟然不能“作包子”。这是因为切葱的就只管切葱,别的工艺不管,类似于咱们现在的生产线

说完了饼,咱们再来聊一聊粥,当时的粥的品类也是很多的,据史料记载,当时已经有了七宝素粥、五味肉粥、粟米粥、糖豆粥、糖粥、糕粥等。

宋时南北方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开封称之为七宝五味粥,临安叫五味粥。当时的腊月二十五就有了喝粥的习惯。

“庶家煮赤豆粥食神,名曰‘人口粥’”。

宋代诗人范成大也有诗记载诗述苏州一带喝粥的风俗,“家家腊月二十五,淅米如珠和豆煮”,“姜屑桂浇蔗糖滑,甘无比胜黄粱。”

但是北方虽然也食用豌豆大麦粥之类的,但更多的应该是小米粥

从《水浒传》中好汉“喝酒吃肉”入手,浅析宋代百姓的饮食习惯

宋朝的人在吃上其实还是很有口福的,他们不但能喝到许多美味的粥品,还能吃到许多的美味的食品,比如栗粽、糍糕、豆团、麻团、汤团、水团、糖糕、蜜糕、栗糕、乳糕等糯米食品,下面简述一下它们的做法。

1. 蓬糕是“采白蓬嫩者,熟煮,细捣,和米粉,加以白糖,蒸熟”而成。

2. 水团是“秫粉包糖,香汤浴之”。

3. 粉糍是“粉米蒸成,加糖曰”。

4. 宋代还有米面,时称米缆或米线,谢枋得有诗描写“米线”说,“翁张化瑶线,弦直又可弯。汤镬海沸腾,有味胜汤饼。

5. 粽子“一名角黍”,宋时“市俗置米于新竹筒中,蒸食之”,称“装简”或“简粽”,其中或加枣、栗、胡桃等类。

这些食品,你即使现在去开封游玩,有些仍然能够吃到。说完了这些小吃,我们来聊聊“梁山好汉”们经常提到的“肉食”

宋朝人的肉食中,北方最常见的是羊,在《宋史》和当时一些文人的笔记中关于这方面的记载非常之多。

皇宫“御厨止用羊肉”,“不登彘肉”。陕西冯翊县出产的羊肉,时称“嫩第一。”“御厨岁费羊数万口”,“市于陕西”。“河北権场买契丹羊数万”。“羊肉四十三万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两,常支羊羔儿一十九口,猪肉四千一百三十一斤”,“御厨进羊乳房及羔肉”,“下旨不得宰羊羔以为”“中宫内膳日供一羊”“吴中羊价绝高,肉一斤为钱九百”。

上述这些散见于《宋史》中支离破碎的记载,让我们把他汇总出来,就使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出,当初上层社会,还是以吃羊肉为主的,而且可以看出,当时吃猪肉在宋代的上层社会中比例是很小的。

所以当时就有人开玩笑,写打油诗说:“平江九百一斤羊,俸薄如何敢买尝。只把鱼虾充两膳,肚皮今作小池塘。”

随着南北经济交往的日益密切,东京汴梁开封的肉食结构也逐渐发生变化。这里从欧阳修的一首诗就可以感受出来。

《初食车螯》:纍纍盘中蛤,来自海之涯。坐客初未识,食之先歎嗟。五代昔乖隔,九州如剖瓜。东南限淮海,邈不通夷华。于时北州人,饮食陋莫加。鸡豚爲异味,贵贱无等差。自从圣人出,天下爲一家。南产错交广,西珍富卭巴。水载每连舳,陆输动盈车。谿潜细毛髮,海怪雄鬚牙。岂惟贵公侯,闾巷饱鱼虾。此蛤今始至,其来何晚邪。螯蛾闻二名,久见南人夸。璀璨壳如玉,斑斓点生花。含浆不肯吐,得火遽已呀。共食惟恐后,急先屡成譁。但喜美无厌,岂思来甚遐。多慙海上翁,辛苦斵泥沙。

欧阳修的这首《初食车螯》虽然写尽了南方海鲜的美味,也说明了北宋士大夫阶层的饮食结构变化,但是我们从苏轼诗中的“十年京国厌肥羜(zhu)”之句,这个“羜”的意思,就是小肥羊的意思。这就说明了在社会上层中,肉食仍以羊肉为主。

从《水浒传》中好汉“喝酒吃肉”入手,浅析宋代百姓的饮食习惯

比羊肉差的,当然是猪肉。这点在宋代的史料中也是有着非常多的记载的。

开封城外“民间所宰猪”,往往从南门入城,“每日至晚,每群万数,止数十人驱逐”。当地“杀猪羊作坊,每入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临安“城内外,肉铺不知其几”,“悬挂成边猜”,“各铺日卖数十边”。

城市中还修建有“修义坊,就是肉市,巷内两街,皆是屠宰之家,每日不下宰数百口”,以供应饮食店和摊贩。可见这两大城市的猪肉消费量之大,这也是《水浒传》中为什么以屠户为生的郑屠被称之为“镇关西”,而且还能霸占金翠莲的原因。

至于在《水浒传》中常见的好汉,一张嘴就来的“二斤熟牛肉”,那简直就是不可能的。那是因为在宋代农业社会中,牛是重要的生产力。官府屡次下令,禁止宰杀耕牛。宋真宗时,西北“渭州、镇戎军向来收获蕃牛,以备设”,皇帝特诏“自今并转送内陆,以给农耕,宴则用羊豕”

正是因为官府的禁令,所以才使得使牛肉成为肉中之珍。如“浙民以牛肉为上味,不逞之辈竞于屠杀”“秀州青龙镇盛肇,凡百筵会,必杀牛取肉,巧为庖,恣啖为乐。”虽是如此,那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吃到嘴里的。

最后咱们再来聊聊《水浒传》中讲到最多的,也是好汉们最为喜欢的,那就是酒

宋代自社会上层至下层,酒是非常受欢迎的。据现在的研究统计,宋时的酒可分黄酒、果酒、配制酒和白酒四大类。黄酒以谷类为原料,“凡酝用粳、糯、粟、黍麦等及曲法酒式,皆从水土所宜”。

由于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所以糯米就取代了黍秫等农作物,成为酿酒主要的酿造原料。

从《水浒传》中好汉“喝酒吃肉”入手,浅析宋代百姓的饮食习惯

宋代果酒包括葡萄酒、密酒、黄柑酒、椰子酒、梨酒、荔枝酒、枣酒等,其中以葡萄酒的产量较多,《五总志》说:“葡萄酒自古称奇,本朝平河东,其酿法始入中都。”河东盛产葡萄,也是葡萄酒的主要产区。但宋代的果酒制作技术还比较原始,在酒类消费中的比例不大。

宋时的配制的酒多属品味的滋补性药酒,如有酴、菊花、海桐皮酒、蝮蛇酒、地黄酒、枸杞酒、香酒等,现在统计约近百种。

宋人所说的“白酒”,其实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认为的那种蒸馏酒,而是当时的蒸酒、烧酒、酒露等。宋酒的一大特点,就是相当普遍地使用瓶装。在宋代以前,沽酒往往行用升斗之类,宋时则大量使用酒瓶。瓶装酒大致自一升至三升不等。下面的例子就可以证明当时瓶装酒的数量之大。

1. 宋太宗时,因酒质低劣,皇帝下诏将两浙“湖州万三千三百四十九瓶,衢州万七千二百八十三瓶”,“并许弃之”。

2. 宋真宗末,“杭州酒务每岁卖酒一百万瓶,每瓶官价六十八。

3. 文宋神宗时,“每年宫观道场设醮”,使用大量皇室“法酒”,要“勾收空瓶”。

4. 南宋时,“临安岁供祭酒一千六百余瓶、坛,又供天章阁、景灵宫及取赐酒一万四千二百余瓶、坛。

从《水浒传》中好汉“喝酒吃肉”入手,浅析宋代百姓的饮食习惯

宋时也有名酒,这些在《曲旧闻》和《说郛.酒名记》都是有所记录的,但是它们基本上都是达官显贵、和大酒楼和官府自己所酿造的名酒。下面简述如下。

1. 例如宋英宗高后家的“香泉”、神宗向后家的“天醇”、宋徽宗郑后家的“坤仪”、徽宗钟爱的儿子郓王赵楷府的“琼腴”、宠臣蔡京家的“庆会”、宦官童贯家的“庆功”、梁师成家的“嘉义”和杨戬家的“美诚”之类,都是达官贵人家酿造的。

2. 例如开封丰乐楼的“眉寿”、白矾楼的“和旨”、忻乐楼的“仙醪”等,这些都是大酒楼之类酿造的。

3. 例如各地的名酒,如北京大名府的“香桂和法酒”,南京应天府的“佳香和北库”,西京河南府的“玉液”,相州的“银光和碎玉”,定州的“中山堂和九酝”等。宋孝宗时“禁中供御酒,名蔷薇露,赐大臣酒,谓之流香酒”,这些都是地方官府所酿制的。

4. 南宋晚期,名酒还有如军队殿前司的凤泉、浙东提举常平的“爱咨堂”、浙西提举常平司的“皇华堂”、江东转运司的“筹思堂”、苏州的“双瑞”、越州的“蓬莱春”等,都由官府生产。

5. 秀王府的“庆远堂”、宋高宗吴后家的“蓝桥风月”、宋宁宗杨后家的“清白堂”等,这些都是达官贵人家酿造。

史书中记载,临安“人物浩繁,饮之者众”,而“诸司、邸第及诸州供送之酒尚不在名酒之列。”这就是说上述名酒仅有一部分是商品,虽然也是宋时酒文化发达的标志,但是这也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够消费的。

宋代的饮食虽然已经十分发达,但是那也仅限于士大夫阶层的,其实广大的社会下层要维持温饱,也十分不易。正如北宋重臣司马光所说:“农夫蚕妇所食者糠而不足。”在北方,穷人们平时常喝的是小米稀粥,或“杂蔬为糜。”粥还常用于灾年救济,如“湖州孔目官朱氏以米八百石作粥散贫”。

从《水浒传》中好汉“喝酒吃肉”入手,浅析宋代百姓的饮食习惯

当时底层人民的境遇,从欧阳修中的《食糟民》的诗中就可见一斑。

田家种糯官酿酒,榷利秋毫升与斗。

酒沽得钱糟弃物,大屋经年堆欲朽。

酒醅瀺灂如沸汤,东风吹来酒瓮香。

累累罂与瓶,惟恐不得尝。

官沽味醲村酒薄,日饮官酒诚可乐,

不见田中种糯人,釜无糜粥度冬春?。

“糟糠不厌”,这就是宋代社会下层的生活写照。其实也不是真的“不厌”,而是没有办法,但是其中也有着许多厌倦了这些“糟糠”的人,于是他们都上了梁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