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小丘 读一篇文章时,作者提到“见字如面”,那一刻,倍感亲切又浑身温暖。思绪,亦在闪念间穿回到那个靠书信来表达和传递,一切于己有关的信息(或情感)的年代。每天都会到收信处查看,翻一遍又一遍,次日又去,一直到真的把信件握在手中,那欢乐便瞬间就溢满了胸怀。见字如面,是从头到脚的温暖与亲切。见字如面,是浑身每一个细胞都会感染的亲和。问自己:最后一次写信是什么时候?想想,距今已二十多年了。虽然自知文化浅薄,但多年来对文字,尤其是提笔之间款款落下的字迹,有一份说不清道不明的眷恋。是因为那笔尖曾流淌的温度吗?还是感念彼时时光曾留下的烙印?亦或都有吧。只是唯一遗憾的:曾经的书信,无一留存。记得小学在课堂学“写信”,老师告诉我们书信的要求和格式,于是乎,“亲爱的X X”庄严开头,“此致,敬礼”郑重的收尾……于是,被用“滥”了的模式,可以万能地套在每一封信中,寄向家人,寄向亲友,寄向同学。仍记得十多年前的某夏,独自在外地打工,面对处境中种种的委屈和理性里必须要顶住的承受,那无边的孤独和落寞,时时在吞噬着我。那一年,尤想念亲人,更想念父母,泪水,随时随地会决堤。于是,一次又一次提起了笔,决定要给父母写一封信,告诉他们,我多年来的感恩和每一天里汹涌不止的思念,告诉他们我从未表达过的爱,和心有挂牵的色色油彩。可是,一次又一次撕掉,一次又一次重写——终究还是觉得,对于成年的我们,尤其是乡下人长久以来的表达习惯来说:太肉麻,也太矫情。但至今,信虽未成,心情尤在。又想起,几年前清理东西,无意间在旧桌子的抽屉里发现了一沓书信。打开一看,全是早年间大姐和小妹(婆家)外出打工写回来的家信。当然,还有小妹收到的回信(姐姐和姐夫写的都有)。某日里团聚,大家吃完饭都在,我拿出了那堆信,顺便挑了一份姐夫当年的“手笔”便戏谑地念了一句开头:亲爱的小妹……同时告诉他们:自己的东西,自己认领,你们可以验证一下,当年的自己还在吗?本来就老实又无趣的姐夫来一句:神经病!抢回去就撕掉了。现在想来,还不如我留着的好。其实,我在开玩笑的同时,确实希望她们都可以各自珍藏一份自己曾经的真实,并可以以此轻叩心门:那日的我,还留存几分?——无论是青涩还是稚嫩,都是经由自己而流淌出的真实,亦是珍贵。事实上,很多人未必会思考到如此。不过是我一厢情愿罢了。而我,多年来尤喜欢“见字如面”这个词,这份意境,这份感觉。虽然很多年不曾写信,也无从写信,但对落笔成文(文字),始终饱含着既往如初的眷念。问自己:如果今天要写一封信,会写给谁?——只能是无语地笑了。当然,今天手机的便捷,各种通讯方式的便利,“写信”已被这时代甩出去好远好远。但我依然喜欢,喜欢见字如面。虽然无处发信,也无信可收,但我依然喜欢着心中的味道,一份从笔尖流淌的温度,可以穿越时间的洪流,在纸上温存,留驻。与此同时,我亦心知:多年来自说自话的诸多文字,也不过是写给自己的信罢了。无须掩饰,更无须刻意,一分不增,一分不减,随时翻开某页,都能一眼看到那日的自己。见字如面。清晰地记得,某日因找东西而打开了箱子,早年的几本日记印入眼帘,忍不住翻开一本,那凌乱的字迹,浅薄的温度,一页还未读完就已经惹得自己泪流满面……写完就合上,是我多年的习惯,轻易不去翻,因为心情也需要一路朝前。不止一次,有网友问我:你在网上找什么?我回复:什么也不找。隔着屏幕也能看见对方一脸的鄙视与满腔的不屑。那又怎样?虽然我不确定自己在找什么,但对方心中所猜测与揣度的,确实与我无关。直到多年后,听蒋勋先生说到“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另一半自己”,我会心地笑了。是的,我们不过是在寻找自己,那个近在咫尺却需要苦苦追寻的自己,向前走,一直在路上。我喜欢文字,更喜欢见字如面。文字中镶嵌着一路的你,一路的我,一路不同的温度,不同的四季之声。文字,是有温度的。文字,更是有情怀的。不要问我到底在写些什么,我只是告诉自己:有一种欢喜叫“见字如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