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且在课本里也会经常看到这个人的名字,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鲁国人,他可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堪称国学之经典,孔子这个人,并不是天生的才子,也不是在那个时代早早的就声名大噪的人物,孔子的一生,其实应该算是大器晚成的一生,毕竟自己在做官的时候,已经是51岁的高龄了,不过这个官也没当多久,因为当时上任的是'大司寇'一职位,在这个职位上,认识的大多都是一些达官贵人,而孔子很明显的又和他们格格不入,当然也不喜欢他们的作风和做派,所以没当多久的大司寇就直接丢下官职,逃离官场了。 离开官场之后的孔子,开始了整整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史,在这整整14年的时间里面,孔子其实也努力做了好多事情,比如每到一个地方就会给当地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是一直到最后,都没有一个国君愿意去重用孔子,所以孔子一直到了晚年时期,改变方向,专注于办学堂,他开办的这个私人学校,堪称当时最早的一个学堂了,后来孔子就真真正正的成了一个名垂千史的大教育家,而且还对中国传统教育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据记载,当时孔子学堂里的学生,经常问孔子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怎么做,才能称为仁呢'?孔子听后微笑着回答'仁的表现,在不同人的身上,就有不同的表现,人只要能做到克制自己,对那些不符合礼的事情做到四不,那就是仁',这'四不'就是不看,不听,不说,不做。 之所以说孔子是一个非常著名且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不仅仅因为孔子一生教其3000多个学子,更是因为在这3000多个学子中,杰出的人物高达72位,而且孔子一生教导的思想体系核心最主要的就是'仁'和'礼',可以说孔子对自己的这些学生,堪称身体力行,不仅在学堂上教他们知识,更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把这些知识给渗透进去,再比如,据记载,有天孔子在学堂课余时间看到有一个学生在练剑,学生看到老师走来,立刻放下手中的剑向老师行礼。 并且问老师'古时的君子是否是用剑来防身自卫'?孔子笑着回答说'古时的君子通常是把忠义当成自己的人生目标,用仁爱来做防身自卫,这样的人,又何须用用剑用武力呢',学生听完立刻明白过来,随即谢过老师。后来孔子还有其众位学生的言行举止,被便写成了后来名垂千史的经典著作《论语》,当然孔子生前还亲子为后人整理了'五经'并编写了后来的《春秋》一书,可以说以孔子代表的儒家文化,不仅将人文精神传遍中国大江南北,更是辐射在世界各地,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经典到不能再经典的儒学文化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