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触即发的秘钥——力之运用与神光旋绕及波浪锋棱 | 禅武山人说功夫

 刘素敏v8dy80i3 2019-10-22

发力可以说是拳术中最重要、最潇洒、最体现拳学水平的标志性元素。当代意拳(大成拳)公认的实战家崔有成先生,关于“发力”曾有过如下即形象又精彩的论述:

1、载着重物的独轮车,在爬坡时又被一块石头挡住了,两种力静止在那里了,此时你的整个身体必须向前倾着、顶着,你自然地会用腿脚一蹬地、一猫腰、一努劲,就推了过去,这就是发力。

2、手臂只是接触点,用腿、胯、腰、身去找最适合自己的发力点,发力则是全身浑圆劲的骤然爆炸。

3、注意观察水中鱼游动的姿势,它很放松,慢悠悠地,如果此时你用木棍捅它,它就会一激灵,嗖的游走了,这就是 “一触即发”。

崔有成先生这三段话说的实在,生动,到位。

就此可尝试做如下小结:

此一者较常见,似“顶牛”力大者胜,可暂且称之为初级发力。

此二者较少见,如“老叟戏顽童”技高者胜,可暂且称之为中级发力。

此三者极罕见,是“高度自动化而又准确合理”的技击发力,被击者如同被电击车撞触之即仆,可暂且称之为高级发力。

使用一触即发这四个字来描述国术内家拳的顶级技击状态应是不到百年时间才出现的专用词语。可以说一触即发是无数内家拳修炼者梦寐以求的拳功状态,是几乎所有内家拳学习者为自己确立的终奋斗目标。一触即发的拳功状态可否用规范的语言界定下来?

我想此应是专家学者的强项,为了将口口相传至今的一触即发状态用通俗的语言记述下来,笔者拟将自己或耳闻、或目睹、或亲历的一触即发事件做简单的回顾与描述,以在客观记录事实的同时满足广大爱好者的求知愿望。因不便或不能联系到当事人,故不用其真实姓名并以故事一二三的顺序叙述之。同时、以下所有人的姓名皆是虚构,请勿对号入座,如有雷同,纯是巧合。

故事一:

李先生、山西人,出身在富商家庭,自幼聪慧好学得形意拳宗师级先贤宋世荣先生悉心传授得形意拳真髓。后曾留学东洋,回国后因痛击倭兵受到追杀流落津门。

自此李先生每日精研苦练形意拳功一十四年如一日,终于功至一触即发。一日李先生的一位原在其他内家门派坐科学艺八年之久,为了精进再拜到他门下的资深弟子来到他的家中;寒暄过后,李先生两臂似鸟之展翅般平伸,双拳虚握对来访的弟子说:我已修成一触即发,你可一试。

弟子伸出一臂用搭挂之力放于李先生平伸手臂的腕关节处,几乎就在两人接触之时这位弟子竟发现自己的双脚已经不自觉离地而起 ——

故事二:

卢先生本是学者,精数国语言。幼习国术,师从明家数位。数十年勤学苦练其拳功终于成就一触即发,而其成就多赖自己多年不懈的对现代人体科学之不懈参研,吸收营养融汇贯通乃至大成。

卢先生古稀之年曾收一徒是当今武术名家,该人曾要求卢先生为其展示一触即发之功夫状态,当时卢先生看着这位正当壮年,身高一米八的彪形大汉,转过身去背朝此人说:我背朝你且闭上双眼,你可全力击打我之后背的任意位置,如此即可体会到一触即发的状态。

弟子看着卢先生只有一米六五的身高,八十七市斤的体重并未手软,一掌击出直打师父后心,在其手掌打中卢先生的同时,他感到一股力量沿其击出的手臂传至双脚,顿时他自己失控般的蹬地向后飞去,随即又重重的摔在地上。

故事三:

孙某、曲某乃同门师兄弟,曲某东北口音但人在西北就业,大学毕业在某高校任职;曲某精通拳棒师从数位世外高道、世间明师,自己亦办有武馆广收门徒于普天之下。

孙某国企销售人员,以奔走江湖云游四海卖铁为生;喜好国术,求艺艰难,拜师虽多但常受骗,无奈渐以自修为主。一日孙某见曲某先练习一段散打动作之后又练一套华山太极情不自禁赞叹道:师兄散打动作如泰拳般凶猛,华山太极行云流水似神仙下凡,在下实在佩服之至。曲从心里看不起孙遂出言挑衅欲以之比武,孙推说自己不行;曲见其懦弱气势更盛,更有言语逼之,无奈孙承诺与之比。二人对持,曲呈散打戒备式,孙出形意之三体式;曲进步直拳击孙面部,孙桩架偏转而动,以剪裹钻老三式应之,结果两人二臂相触曲即飞出,撞墙坠地彻底败北。

事后孙某思之良久,自知已练成一触即发;回想几十年习武艰辛委屈磨难,看自己年近半百白发满头,不禁失声痛哭泪流满面,自言道:自此能不再让后世子孙离家求技学武,免受几十年凶险罪苦,此心慰矣。

故事讲完在就一触即发的拳功特点初步归纳如下:

(一)一触即发是纯靠功力赢人,不强调技巧的作用。

(二)一触即发力如车撞电击,即不可抗拒又极其突然。

(三)一触即发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贯通作用于敌。

(四)一触即发是六面挣力均整,外力难侵,混元反弹。

至此读者们都会问:一触即发怎么练?可否传授?是否有秘诀?其实古之先贤早已将此绝技用文字记录并公之于众。王芗斋先生在其不巧拳论《拳道中枢(大成拳论)》一文“力之运用”一节中就明确叙述了一触即发的具体修炼方法;只是今人内心浮躁读书不求甚解未曾注意。下面我就把原文节录如下:

“神意之外,力之运用更为切要,且系良能之力,此非面力也。惟大部分须试力尚求之,习时须无由节段面积之偏倚而求力量之均整,继由点力之均整,揣摩虚实之偏倚,复由偏倚之松紧以试发力之适当,更由适当之发力,利用神光离合之旋绕与波浪弹力之锋棱,再以浑身毛发有出寻问路之状,而期一触即发之功能。”

可能还有读者感觉如此半文言文字难以读懂,我再将其大意稍作粗浅释义以供参考,下文括弧前为原文括弧内为参考译文。

“神意之外,(练功所有精神意念之外)力之运用更为切要,(力量的运用是最为切实与重要的)且系良能之力,此非面力也。(我们所说的力量是相对蛮力而言的人体本有的充满活力的劲力,不是单向的绝对之力)惟大部分须试力尚求之,(这种劲力大部分要通过试力的训练才能获得)习时须无由节段面积之偏倚而求力量之均整,(每次练习时不要用练习者身体的局部节段面积的偏倚来求力量的均整)继由点力之均整,(要持续的用身体某一点上的均整之力)揣摩虚实之偏倚,(体会揣摩空虚、真实的偏颇和倚重)复由偏倚之松紧以试发力之适当,(再用偏颇和倚重的松紧状态来体会试力的正确与适用)更由适当之发力,(更要由此正确与适用的发力状态)利用神光离合之旋绕与波浪弹力之锋棱,(利用试力意念当中的离开与聚合及如波浪之弹力与浪涌力量之锋芒所指)再以浑身毛发有出寻问路之状,(在调动浑身包括毛发在内的能量向所有的发力方向运动)而期一触即发之功能。”(如此练习一触即发的功能就是可以期待的了)

在此王芗斋先生反复强调的两点是:均整与神意或神光,由于文章篇幅的限制简而言之:均整是桩法的核心要求,桩法不修炼至高度均整的状态绝无一触即发的可能,可以说桩功的高度均整状态是一触即发的前提与基础。而神意或神光则是训练一触即发状态的试力心法特点或要领;这就有点不着边际难以想象了,在此我想起我以前的一篇旧文《摇子午解析》

可以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全文如下:

摇子午解析

国术内家拳我幼习形意,约十载。再而加习大成拳、又约十年,即1996年、我36岁。闻知《卢氏结构》威名芳迹;遂寻通家磕头递贴拜师开始学习卢氏结构。为求深入踏实及学术之圣洁与甚解,先后数度顶礼拜师从学数人。为报师尊及友人受教之大恩,二十年来朝夕参研苦练不曾懈怠。拙文《卢氏结构核心功法——摇子午解析》原发我的新浪博客《禅武山人》,数年来承蒙众多读者厚爱被多次转载,更有人将我的名字删除将其芳名加为原创作者,足见如此贵人对拙作的喜爱。此文原本是我写给友人的赠品,现再将此文发到微信公号一则求得知识产权的保护,二则让行家品头论足,以求抛砖引玉,自己也可少许进步一点点。

(一)对摇子午的整体认识

摇子午是在《上子午》即《反冲式》的基础上进行的,整体上要求符合反冲式的要求,摇的过程可以理解为是《反冲式》桩在动。同时要符合天体运行式的运转规律的客观要求。即人体总重心——小腹的引力或趋动力的作用下,周身主要运动关节如肩、肘、腕、胯、膝、踝等的同向运动,就如同九大行星在自传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而九大行星的公转方向是与太阳自转相同的,这是因为全部行星的公转是太阳的引力造成的。子午指的是方向或时间的两极,人类定义地球南北两极的经线就是子午线;而中午13时和午夜一时又分别称为午时和子时。摇子午可以理解为时间和空间的整体或立体的摇动或驱动;是人类在人体运动中追求天人合一这一至高境界实践活动的真实反映。在以求取整体混元力为主的桩功修炼有成的前提下,摇午就是浑圆力的活化与精进的轨迹。

(二)摇子午的心法----意识的运用

 因为摇子午是在反冲式的模式下进行的,所以它的整个运动过程都要保持反冲式的桩态,其心法是将桩的整体置于一个椭圆的球体之内,身体各部要将此球体充分支撑饱满特别是双腿、双臂各关节处,头、肩、颈  、胯、膝、踝、脚尖、手指、整个背部。心法的运用要遵循禅宗过河弃筏的在宗旨,当各个部位得力之后则要摆脱椭圆球体的束缚,向宇宙的深处无限膨胀延伸;逐步体会到天体运行的状态。这样的练习也是桩功整体的涨缩训练,逐步就会完成由桩功的静态平衡均整到摇子午的动态平衡均整,进而演化出无数的拳式,使武术最终万法归一得到实质上的大成。

(三)动态的驱动与间架动态形式

摇子午的动态形式与过程是由总重心即以丹田为中心的小腹来完成的,而动力启动的力源则是小腹与大腿连接处的腹股沟处。前侧腹股沟向前大腿底筋处前下方弧形下压前顶;后侧腹股沟同时向后大腿底筋处弧形下压后拉,在使两跨形成争力的同时   ,由后侧腹股沟催动后胯向下、向后划弧进而驱动整个反冲式的摇动。两胯的运动形式可概括为:起止相同、方向相反。  在此运动过程中还要遵守以下要领:

(1)严守身法四正保持不变,躯干与假想前方对应面的四十五度夹角保持不变。

(2)重心临界的六十五度夹角不变,剑突与两脚尖连线中点垂直。调整此夹角的方法为两锁骨平铺前置,否则会造成身法四正的破坏。

(3)两肘桩形的宽度始终保持不变,两眼始终看着鱼际穴位置。所有运动关节均为以小腹运动同向的椭圆运动,(因整个身体均在椭圆之中)不得出现其他的不同方向的运动形式。     

(4)呼吸一开始以自然呼吸为主,动作已慢动为好。

总之摇子午是在人体总重心的驱动下使人体的力量节节贯通,同时总重心的同向蠕动或转动的催动使各个关节联接并节节形成惯性加力;最终使人体力量达到最大化。

 (5) 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卢氏结构头部与颈部的关系要领卢忠仁先生曾形象的比喻为:筷子上插一个馒头,其比喻形象的说明头颈部的要领是自然不做意的,安详,松静,舒顺 ,应是其本意,其动作也应是其总重心驱动下的自然余波。再者本文只是个人的学习心得意在抛砖引玉,不可作为练功要领来指导练功。后学有志于此道必须向真正的通家当面求教才可步入正轨,请读者切勿望文生义自行相试。

至此这篇拙文就算结束了,我自知才疏学浅,今后仍需加强学习将勤补拙更好地为读者朋友服务。顺至春琪!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