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身今天的上海市区历史上曾是一片汪洋。早期的海岸线称为“冈身“,大致北起娄塘,经嘉定城中,再沿南翔、诸翟、愈塘村一线,南抵柘林。冈身以东不断被冲积形成新的陆地,大约在宋朝初年,今上海全境才基本成陆。 冈身(阴影部分)与唐宋海塘线 春申君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楚国春申君黄歇最初被封在淮北,春申应当是其官署所在地地名,即今天安徽寿县一带。研究表明楚国后期都城寿春就是合并寿陵、春申两地而建。 后来春申君又被迁封于江东,都于吴国故墟,即苏州,彼时上海成陆部分也在其封地之内。今天上海的简称“申”和黄浦江(原名黄歇浦)得名即源于此君。 华亭与上海三国时期(219年),东吴大将陆逊因破荆州、俘关羽有功,被封为华亭侯。 唐天宝十年(751年),割昆山县南境、嘉兴县东境、海盐县北境置华亭县,县治在今松江老城内。 随着华亭境内的吴淞江(苏州河)下游逐渐淤缩,海舶难以上溯,便在今嘉兴路桥附近折入支流上海浦,停泊于今十六铺一带。 上海浦今天已成为黄浦江的一段,与其对应,当时还有一条河流叫“下海浦”。 上海浦 北宋祥符元年(1008年),成立名为“上海务”的酒务,其职责是管理酿酒、征收酒税。据史料记载,熙宁十年(1077年)在秀州十七个酒务机构中排名靠前,彼时华亭属秀州(今嘉兴)管辖。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上海务基础上又设管辖商船贸易的市舶分司,宋末发展为上海镇,仍隶属于华亭县。 古上海镇隶属华亭境图(宋) 从上面的地图也可以看出,吴淞江在明代以前一直是宽于黄浦江的。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华亭县升为华亭府,一年后改名松江府。 同在1277年, 在上海镇设立市舶司,继而又设都漕运万户府。上海镇已成为“华亭东北一巨镇”。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2年),将华亭县东北的高昌等五个乡划出,成立上海县,领七万余户,与华亭县同属松江府。元明时期,兼有鱼盐交通之利的上海已成为东南名县。 明代的上海县 1912年,撤销了府一级政权机构,把华亭县和娄县合并为华亭县。1914年,由于与甘肃省华亭县重名,改称松江县。1998年,撤县建区,成为今天上海市松江区。 老城厢明嘉靖三十二年 (1553年),屡受倭寇袭扰的上海县兴筑城墙。今天上海中华路的头尾与人民路的头尾相接,这两条半弧形的路合成一个包围圈,这个圆圈就是当时城墙的轮廓,也就是上海老城。 人民路与中华路合围区域—老城厢 “厢”指城外有经济活动的区域。对于上海来说,早期特指城外十六铺码头到高昌庙(江南造船厂)的沿江地带。今天的上海市把人民路—中华路以内区域划为“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 红色区域为上海县城 筑城不久的上海县城,仅是一个十余条小巷的土城,清朝康熙年间起,沿海贸易异军突起,开始了“以港兴市”的历史,至租界开辟前,上海已经是“衣被天下”的江南名邑。 上海的城门明代上海县城初筑时,辟有六座城门,即朝宗门(东门)、跨龙门(南门)、仪凤门(西门)、晏海门(北门)、东南方向的朝阳门(小南门)与东北方向的宝带门(小东门)。 到后来,前四座正门的俗称又演化为大东门、大南门、老西门、老北门。 另有水门三座,一座在老西门,跨肇嘉浜;一座在小南门,跨薛家浜;一座在小东门,跨方浜。 清咸丰十年(1860年)辟筑障川门,因辟筑前已设有北门(晏海门),故俗称新北门。 清宣统元年(1909 年)及宣统二年(1910 年)又分别开辟了尚文门(小西门)、拱辰门(小北门)及福佑门(新东门)。 10座城门示意图 大东门——朝宗门位于今复兴东路与中华路东交叉口处。出城门不远即到黄浦江码头,东门外一带是老城厢的物流中心。 大东门今昔 经大东门码头 (即今复兴东路码头)可通浦东杨家渡。是浦东菜农进入浦西的第一站,因此上海最早的马路菜市场就诞生在这里。 大东门外南码头(晚清) 大东门外过去还有一条“会馆场大街”,因泉漳会馆而得名,遗址在今里咸瓜街与外咸瓜街之间。 1853年小刀会占领上海老城,清军纵火,东城墙与黄浦江之间1500栋房屋被烧毁,包括气势宏伟的泉漳会馆。 大南门——跨龙门位于今中华路、跨龙路、光启南路交会处一带。由于直通城内文庙,因此也被称为跳龙门的地方。 大南门今昔 老西门——仪凤门位于今复兴东路中华路西交叉口。复兴东路与中华路的东西两个交口,就是上海最早的东门和西门。 老西门今昔 老西门原来并不繁华,地处水域、商店很少。百姓要购物必须坐船过桥,非常不方便。 老西门一侧水门 1912年前后,填河、增加店铺、电车通车等一系列变化,使得原本冷冷清清的老西门成为交通枢纽。陈其美1916年被暗杀后,曾在此为其建纪念塔,解放后拆除。老西门上的中华戏院是上海最早的剧场之一。 老西门城墙与栅栏 此后很长时间里,老西门都是南市一带的商业中心。 老西门旧影 今天,这里不但通达公交和有轨电车,还是地铁8号线和10号线的交汇处。 老北门——晏海门老北门今昔 位于今人民路与河南南路交会路口一带。在晚清之前,老北门是上海人北方向出城的唯一通道,门内外都非常热闹。 老北门旧影(清末) 老北门护城河上的木桥(清末) 小南门——朝阳门位于今黄家路与中华路交叉口。明清时代,这里是手工业和木行聚集地。出城门可沿董家渡路直通江边渡口码头。 小南门今昔 中国传统上“城南住富人”,所以直至晚清,这里是名门望族聚居之地,现如今黄家路、乔家路、梅家弄、俞家弄等地名就是这些大家族留下的痕迹。 董家渡旧影 小南门过去有座钟楼,其钟声远传,辛亥革命上海起义与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都是以此钟声为号。 小南门警钟楼今昔 今天9号线地铁的小南门站在其原址更靠北的位置。 小东门——宝带门位于中华路、人民路与东门路交会口。 小东门今昔 小东门连接城外的十六铺码头,1831-1842英国人敲开上海的大门,都是从这里登陆。当时就已经是老城的货物集散地。 十六铺码头及街景 轮船客运兴起后,这里成为外地人坐船到上海谋生的第一站,成为商业聚集、交通拥挤不堪之地。杜月笙早年就在这里卖梨为生。 小东门西与城隍庙、豫园相邻,为老上海最为繁华之地,早年各种商店尤其集中于小东门、十六铺和方浜中路一带。如今的上海老街就是小东门西的方浜中路改造而来。 小东门旧影(民国初年) 新北门——障川门位于今丽水路与人民路交口。门侧建有一座敌楼,名振武台。 新北门及振武台(1860) 1855年清军与法租界联合攻打小刀会时,法军工兵在此辟开城墙,名为孟斗班门,战后被堵住。1860年为应对太平天国的进攻,李鸿章下令重新打开缺口,并新建障川门。 新北门外马路东侧旧影 新北门与法租界相通,正对租界的天主堂路,即今天的四川南路。 新北门内旧影 小西门——尚文门位于尚文路与中华路交口处。是1909年上海县政府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增开的三座城门之一。仅存6年即被拆毁。 小西门旧影(晚清) 小北门——拱辰门位于长寿路与人民路交口。同样仅存五、六年。 小北门今昔 小北门西南侧的四明公所,又叫宁波会馆,是上海人民反抗法租界扩张爆发的反法斗争纪念地。 四明公所遗址 四明公所南大境路与人民路交口,就是今天仍存的上海老城墙与大境阁遗址。大境阁最早是1815年前后道士在城墙上修建的一座关帝庙。旧时“沪城八景”之一“江皋霁雪”描绘的就是此处的景色。 小北门旧影(晚清),左侧即大境阁关帝庙 1836年,两江总督陈銮立石牌坊并题字“大千胜境”,故得今名。 大境阁今景 新东门——福佑门位于福佑路与人民路交口,同样仅存不到六年。附近的福佑门小商品市场把地名保留了下来。 从老城厢到大上海1845年起,英、法、美陆续在上海城北设立租界。 1884年上海县城厢与租界图:黄、粉、绿、赭四色分别表示华界与法、英、美租界 由于交通等问题,晚清开始上海就展开拆城与保城的争论。辛亥革命后,反对之声渐消,自1912年至1914年底,上海将城墙彻底拆除,用墙砖填城壕形成今天的民国路(今人民路)与中华路。 上海拆除城墙景象 自此上海的老城门就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当中了,上海城与城外已存几十年的租界连为一体。 1914年上海地图 历史也自此翻开新的一页,上海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融碰撞的道路上发展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 租界扩张后的上海:老城厢只占一小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