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非子、李斯师从荀子学儒家,为何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且影响巨大?

 修悟搏 2019-10-23

谢邀!

独尊儒家之后的中土,每每说到先秦时期,都会第一句提到“礼乐崩坏而百家争鸣”。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吹捧儒学的。因为儒学提倡“礼乐,仁义、道德”,故而“百家争鸣”后,儒学能脱颖而出,成为天下独尊之学。

先秦时期,荀子真的是纯儒家吗?

又或者应该说,先秦时期,何谓儒学?何谓百家学说?

在古代,儒学的起源是《论语》,可根据现代研究发现《论语》中许多观点都是孔子没有会通天道之前的“空洞”的礼仪说教,是谈不上什么“体系”的。

反而是汉班固写的《汉书·艺文志》记述更贴近现代对儒学的研究。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现代研究发现孔子的儒学应该是起源于《周易》。

孔子所建构了仁、义、礼、智、圣之德性与德性对举的哲学范畴。这些都是《易经》中有所强调。

比如《易经》强调“王用三驱”、“方其正也,直其义也”、“一言九鼎的诚实、守信思想”、“天道下济而光明”、“天下文明”、“万国咸宁”“革取故也”,“鼎取新也”“人道、人文”。

西周时期的道、儒均起源于《易经》

老子提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孔子“复,见天地之心”也就是阴阳不离,阴阳相倚,阴阳和合。在顺推、逆衍中发现了太极。

这就是儒家所提倡的周礼乐,

周礼曰:儒家得道以民。所谓得道,一曰礼乐,二曰仁义。先得礼乐者,乃儒家元圣周公姬旦也。周公摄政,五年营建洛邑,六年制作礼乐,依据周制,参酌殷礼,制定了田制、管制、禄制、乐制、法制、溢制、畿服制、嫡长子继承制等,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典章制度,世称周礼或曰周公之典。周公曾作大诰、康诰、酒诰、周官、立政诸篇,倡导天命不僭、天命靡常之思想,张扬敬德保民、明德慎罚、孝养父母、以德辅天之言行。

其实先秦时期的儒学本质上依旧含有法制在内,正如周礼所述那样,“依据周制,参酌殷礼,制定了田制、管制、禄制、乐制、法制、溢制、畿服制、嫡长子继承制等,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典章制度,世称周礼或曰周公之典'。

又或者说先秦时期时,法家一样是从周礼、周易中所分化出来的学科之一。

先秦战争不断,学术在相互混合发展中

现代人总结指出儒家让人担起来,道家让人放下来,而佛家则让人想得开。

还有基督向下看,儒家向上看,道家视而不见,佛家转圈看,易学家内外看、正反看。

其实在先秦时期,儒、道两家是互通的,而法家则又在儒家范畴之中,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因此荀子在宣布是孔子的继承者后,荀子的书其实跟孔子和孟子虽然在本质上相通,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其实《荀子》中的很多言论都与法家相关。如《荀子》里的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孔子不入秦,荀子却对秦政、秦俗多予褒奖。

其实《荀子》的儒学思想中内含有法家,只是他的侧重点在于仁德义,认为人性本恶,因此需要后天系统学习,这时候就需要规矩来规范人的学习,以到达仁德义标志,同时不能只能全部依赖规矩来规范人的行为,这样反而适得其反。只有人人达到仁德义后,国家、社会、人与人之间才能得到平衡

直白些就是荀子是集百家之长,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而成的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它并非是先秦时期纯化的儒学,更加不是后世被八股文所侵袭的儒学。

所以韩非子和李斯作为荀子的弟子而言,精通法家就不言而喻了。

虽然韩非子所著的书《韩非子》中其实也提到刑法虽然是教化民众的手段,但过重刑法会导致民众等言论存在。但《韩非子·五蠹》又提到了要去除五蠹,而五蠹就是:一学者(儒家);二、言谈者(纵横家);三带剑者(指游侠);4、患御者(指依附贵族并且逃避兵役的人);5、商工之民。

所以后世独尊儒家之后,韩非子和李斯都被儒家所摒弃,当然后世的遵循儒家的朝代,基本都是内法外儒,就好比五蠹,只是将学者改成了法家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