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学的顿悟之说

 境由心生l559su 2019-10-23

只要提到顿悟,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禅宗六祖慧能不识字,却能一朝顿悟,得传五祖弘忍的衣钵的事故。其实儒家经典《论语.述而篇》中所记载的孔子的一句话也被有些后世学者称之为儒家的顿悟之说。这就是《论语.述而篇》第三十章,其原文是: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本章的译文是,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达到仁德,仁就到了”。

儒家思想的核心简单说就是“仁”,忠孝礼义信等则都是在“仁”的思想基础上体现出来的方方面面的外在表现。对于何为“仁”,朱熹在其《论语集注》中的注释是“仁者,心之德,非在外也。放而不求,故有以为远者,反而求之,则即此而在矣,夫岂远哉?”所谓仁,是心有仁德的外在表现,而不是存在于表面。不去努力追求,反而会觉的仁离我们很远。当人们真正去追求仁德的时候,才发现它原来一直都在我们的内心中,仁是人天生的本性。

朱熹还引用了程颐夫子的话“为仁由已,欲之则至,何远之有?”为仁与否完全在于每个人自身,只要想践行它,它一直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何远之有?

子思所著《中庸》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儒家所谓的道是指以仁德为核心的圣人之道,道是不会脱离人而存在的。一个人追求道时,若是脱离人,那么他所追求的就不可能是道了。圣人之道所解决的也正是人与人关系的根本问题。同理,仁所定义的则是为人之道的真谛,不论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仁都是指引人走向正途的依托。

不论是朱熹还是程颐,对于本章的注释多从仁在心中的角度去理解,但是孔子原话中还有一层我欲仁,则仁至的意思,确实有顿悟的感觉。但大部分求学者都会觉得这种对道的体悟难度太大,恐怕只有生而知之者才能做的得,才能体会得到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