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外侧皮神经系纯感觉神经,发自腰丛,由L2、L3神经根前支组成,自腰大肌外缘伸出后,在腹股沟韧带下方的3~5厘米处进入皮下组织,分布于股外侧皮肤。部分正常人股外侧皮神经发自生殖股神经或股神经。在该神经行程中,如果由于受压、外伤等某种原因影响到股外侧皮神经时,即可能发生股外侧皮神经炎。 致病因素 1姿势性因素(工作特点、 生活习惯) 2 腰带过低 3 医源性损伤:损伤股外侧皮神经的医源性手术包括髂骨植骨、 骨盆外固定和髋部前路手术, 因手术过程中将外固定器针插入髂前上棘或腹股沟韧带附近所致。 临床表现 1多见于20~50岁较肥胖的男性。慢性病程,时轻时重,常数月至多年不愈。 2多为一侧受累,表现为股前外侧下三分之二感觉异常,如麻木、蚁行感、刺痛、烧灼感、发凉及沉重感等,以麻木最多见。体力劳动、站立过久时可加剧,休息后症状可缓解。症状严重时, 还可能出现行走时症状加重。 3查体可有程度不等的浅感觉减退或缺失,主要是痛觉与温度觉减退而压觉存在。少数患者可有色素减退或沉着。有些患者皮肤可呈轻度菲薄,稍干燥,毳毛减少。部分患者腹股沟外侧压痛,无肌无力和肌萎缩等运动神经受累症状。髂前上棘内下方压痛,Tinel征阳性, 髋关节后伸牵拉试验阳性。 鉴别诊断 1股神经病变:可同时累及感觉支和运动支,相应支配区肌无力和肌萎缩,肌电图可见股四头肌神经源性损害、股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及波幅降低等。 2 腰2神经根病变:临床较少见,感觉障碍分布在大腿前内侧,可伴髂腰肌和股二头肌无力等。 3早期麻风:流行病史、病情经过、病理活检,包括神经纤维染色、抗酸杆菌等综合分析。 解剖 股外侧皮神经是纯感觉支, 发自第二、 第三腰神经前支的后股, 出椎间孔后包裹于椎旁纤维结缔组织中, 在腰大肌后方下行, 斜向外下方穿腰大肌出现于腰大肌的外侧缘, 经髂肌前方, 在髂前上棘内侧近旁穿经腹股沟韧带至股部。于阔筋膜内分为前支、中间支、 后支, 继而穿出阔筋膜至浅筋膜,见图1。 注:股外侧皮神经 (图内标记*) 发自第二、 第三腰神经前支的后股, 出椎间孔后包裹于椎旁纤维结缔组织中, 在腰大肌后方下行, 斜向外下方穿腰大肌出现于腰大肌的外侧缘,经髂肌前方, 在髂前上棘内侧近旁穿经腹股沟韧带至股部,于阔筋膜内分为前支、 中间支、 后支 (图内*3、 *2、 *1), 继而穿出阔筋膜至浅筋膜并走行于充满脂肪的扁平隧道。Im为髂筋膜;IL为腹股沟韧带;Sa为缝匠肌;TFL为阔筋膜张肌;蓝色区域为在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之间的充满脂肪的扁平隧道。 图1 股外侧皮神经的组成与解剖 Nielsen TD, Moriggl B, Barckman J, et al. The lateral femoral cutaneous nerve: description of the sensory territory and a novel ultrasound guided nerve block technique[J] . Reg Anesth Pain Med, 2018, 43(4): 357-366 治疗方法 1探明原发病并积极治疗原发病,解除对该神经的刺激,如治疗糖尿病、动脉硬化、中毒等,肥胖者减肥,嗜酒者戒酒。 2维生素B1、B2、B12或皮质激素以营养神经,消除炎症。 3局部电刺激治疗 4针刺肝经(足五里,急脉)和胃经(气冲,髀关) 5 局部斑蝥敷贴治疗 6 放松髋部屈肌 7股外侧皮神经注射疗法 股外侧皮神经注射疗法适应症 1. 感觉异常性股痛 2.腹股沟韧带的慢性刺激性疼痛。 3. 并发症腹股沟疝和股疝手术治疗后疼痛的辅助治疗 股外侧皮神经注射疗法禁忌证 (1) 不合作患者; (2) 局部或者全身感染者 (3) 有出血倾向者; (4) 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 (5) 局麻药过敏者。 股外侧皮神经注射疗法材料 1局麻药:5ml 2注射 针:0.6*60mm 股外侧皮神经注射疗法操作 1. 体表解剖标记和定位方法:患者取仰卧位,膝伸直, 足的长轴与桌面保持垂直, 为了保持神经血管之间的解剖结构, 应避免下肢内旋和外旋。医生站在需要阻滞的下肢侧。连接无创监测、 开放静脉通路、 吸氧, 皮肤消毒。暴露腹股沟韧带、 髂前上棘并做标记。髂前上棘是股外侧皮神经阻滞的首要体表标志,有二种入路 2第一种入路可在髂前上棘向内 1 cm做标记。通过髂前上棘和髂前下棘之间的髂骨内侧表面实施股外侧皮神经阻滞。用22 G、 1.5英寸 (3.8 cm)钝头针于髂前上棘向内 1 cm进针, 以40°~60°角度穿刺。沿着髂前上棘并平行髂骨表面向尾端缓慢滑动, 针尖并非贴到髂骨骨面, 而是位于髂骨之上的髂肌表面, 直至感觉到明显的突破感, 即髂筋膜, 立即固定针头。回抽无血后, 注射局麻药10~15 ml。 3第二种入路:可于髂前上棘下方缝匠肌外侧缘做标记。用22 G、 1.5英寸 (3.8 cm) 钝头针于髂前上棘下方缝匠肌外侧缘 (髂前上棘向内2 cm、 向尾2 cm) 的皮肤进针, 以40°~60°角度缓慢穿刺, 直至感觉到突破阔筋膜时有突破感, 即在阔筋膜下, 立刻固定针头。回抽无血后, 注射10~15 ml局麻药。 4股外侧皮神经为3 mm不到的神经, 在使用盲法时很难找到异感, 所以也无需刻意去寻找异感, 只要针尖能达到所需的肌肉间隙, 给予足够的局麻药容量10~15 ml, 即能起到阻滞效果。 图2:绿色框为第一种入路探头摆放位置: 超声探头横向放置在髂前上棘内侧, 探头一端放置在髂前上棘附近; 蓝色框为第二种入路探头摆放位置: 超声探头横向放置在髂前上棘下方。●为髂前上棘; 上方★为为髂前上棘向内 1 cm的标记点; 下方★为髂前上棘下方缝匠肌外侧缘的标记点。 5超声引导阻滞方法 超声引导下股外侧皮神经阻滞一般有两种入路。第一种在髂前上棘附近, 将超声探头横向放置在髂前上棘内侧, 探头一端放置在髂前上棘, 在髂肌表面、 髂筋膜下方寻找股外侧皮神经。第二种入路在髂前上棘下方, 超声探头横向放置在髂前上棘下方并平行于腹股沟韧带, 在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之间寻找股外侧皮神经。由于股外侧皮神经表浅、 纤细且变异较多, 在髂前上棘附近很难找到。所以现在更推荐的是在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之间寻找神经。 此处的股外侧皮神经位置相对固定; 而且此处股外侧皮神经呈筛网样结构, 与肌间隙的低回声之间形成良好的声学对比, 超声图像更易识别。 每周重复2-3次,至第四周;若可以,其中一次注射药物中可加入低剂量的皮质类固醇激素。 股外侧皮神经注射疗法风险 (1) 穿刺针误入血管, 回抽有血, 停止给药, 调整针尖位置直至回抽无血, 给予1~2 ml试验剂量, 确保在超声下能看到局麻药扩散。 (2) 局麻药中毒症状包括口周麻木、 耳鸣、 神志不清、 惊厥, 发现症状应立即停止给药, 依据局麻药中毒指南进行抢救。 (3) 注射时阻力高或疼痛, 针尖可能在神经内,缓慢退针直至阻力消失。 (4) 神经阻滞失败, 在局麻药安全剂量范围内可以重新阻滞, 或者改用其他麻醉或镇痛方法。 (5) 超声下看不到股外侧皮神经, 可以两种入路交替寻找。 (6) 穿刺过程中如果不能诱发异感, 可在筋膜下注药, 不宜为寻找异感反复穿刺损伤神经或局部组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