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篇文章展示出来的都是《传习录》的译文和原文,《传习录》是最接近王阳明主张的形式,内容虽看似枯燥,用心学起来,收获却是最多的。这篇是基于上篇孟子把人分为三等后,作为第三类人,也就是初学者来说,他不像第一类人,生来就知道自己的位置,做事游刃有余的圣人;也还没到随心所欲的贤人的状态,能做的事情就是按领导说的坚持做下去。而朱熹在这点上就搞反了,要求初学者就要有游刃有余的能力。 徐爱录九 朱熹把初学者和圣人搞反了
先生说:“性是心的本体,天是性的根源。尽心也就是尽性。《中庸》上面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就是没有尽心。‘知天’的知犹如知州、知县的‘知’,是自己应该做的,是天人合一。‘事天’犹如子待父、臣事君一样,务必毕恭毕敬的侍奉方可无闪失。 此时,还是与天相对为二,这就是圣与贤的区别所在。至于‘夭寿不贰’,它是教育人们一心向善,不能因环境优劣或寿命长短而把为善的心改变了。只去修身等待命运安排,认识到人的困厄通达长寿短命是命中注定,我也不因此而心动。 ‘事天’,虽与天相对为二。但已看见天正在眼前。‘俟命’,就是不曾见面,在这里等待,这就是初学的人树立志向的开端,有迎难而上、惕厉自强的精神。而朱熹则与此相背,因此使学习的人无从着手。”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只有至诚恳切的人,才能尽力发挥他天赋的本性到达极致,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才能感化人们。摘自《传习录》王阳明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