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拉康精神分析词汇研习笔记 | 死亡冲动-death drive

 王天神 2019-10-23

题记:10月9日,我们研习了第四期的第五个辞条死亡冲动。廖东彦宁女士整理了笔记,我校对后予以推送,以飨拉康爱好者。

借此机会,对研习时出现的含糊之处进行了厘清,与现场不符的地方,以此为准。由于学识能力有限,难免错误疏漏,还请方家指正。

让我们在研习拉康的道路上携手同行、行稳致远!

 ——黄恺·2019年10月23日

拉康精神分析词汇研习笔记

死亡冲动-death drive-P52

(20191009·4-5)

原文

虽然弗洛伊德早期的作品终究已经透露出有关死亡冲动的概念,可是直到《超越快感原则》此书中,这个概念才被充分展开。这本书中弗洛伊德建立了生命冲动(爱欲)与死亡冲动的对立,前者朝向凝聚与统一,后者则解消联结,摧毁事物。然而,生命冲动与死亡冲动从来不以其纯粹状态出现,而总是以不同比例混杂融合。弗洛伊德强调,若不是与爱欲混合,死亡冲动会完全逃避我们的感知,因为死亡冲动本身是沉默的。

死亡冲动是弗洛伊德理论中最具有争议性的概念之一,许多他的追随者也反对此概念(认为这只是诗意的表达,或是遁入形上学,而无法具有说服力),但弗洛伊德终其一生持续坚持此概念。在非拉康学派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只有克莱因派的精神分析认真对待此概念。

拉康延续弗洛伊德的立场,视死亡冲动为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忽视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死亡冲动是完全误解他的教导)。

拉康在1938年第一次论及死亡冲动,他描述死亡冲动为对于失去的和谐的怀旧,渴望回到在母亲怀中的前俄狄浦斯期粘着状态,这是断奶情结烙印在心灵的失落。他在1946年则将死亡冲动联结到自恋式的自杀倾向。将死亡冲动联结到前俄狄浦斯阶段以及自恋,这些早期对于死亡冲动的论点都将成为拉康后来所讨论的想象层。

导读

台湾把drive一词译为驱力,内陆也有这样的译法,甚至还有生本能、死本能的译法。我们译为冲动,相应的就是生冲动和死亡冲动,以此来指涉这个概念强调的人文特征,而非动物特征。

死亡冲动处在无意识领域,它与生冲动联合出现,它本身不会展现自己。如果说躁动、跳起来是生冲动,那么静默、不表达就是死亡冲动。所以,我们看不见单纯的死亡冲动。

拉康说,死亡冲动是对于失去的和谐的怀念,渴望回到在母亲怀中的前俄狄浦斯期粘着状态。在前俄狄浦斯期,父亲没有介入母子关系之前,孩子与母亲是一种共生关系。

但对于已经长大的人来说,他始终想要回到母子一体的那样的状态,这种冲动就是死亡冲动。

和母亲共生的认同叫原发性认同,想要回到母亲怀中的自恋叫原发性自恋,婴儿会认为母亲的身体也是自己的。

大人往前倒退就是胎儿,胎儿再往前倒退就是细胞,越往前就越是退回到一种无生命的状态。所以,从根本上讲,死亡冲动是回到无生命的状态。

从这个层面上讲,所谓的退行是死亡冲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文本说:“拉康在1946年将死亡冲动联结到自恋式的自杀倾向,将死亡冲动联结到前俄狄浦斯阶段以及自恋,这些早期对于死亡冲动的论点都将成为拉康后来所讨论的想象界。”

也就是说,拉康在他早期,是将死亡冲动放置在想象界的。前俄狄浦斯阶段主要特点就是母子二元关系,这是一个镜像关系,是想象界的。自恋当然也是二元关系的,是属于想象界的。

在镜子模型中,镜子前的小孩被镜像捕获,对镜像既爱又恨,相对于他不能控制的自己的身体,镜像对他来说是如此强大而完美,他感觉到被威胁和攻击。

这就像自恋之神纳西瑟斯一样,因为迷恋自己水中的倒影,而扑向倒影,要与倒影合二为一,这就是自恋式自杀。

原文

当1950年代拉康开始发展想象界、符号界与实在界的概念时,他并没有将死亡冲动放置于想象界,而是置于符号界。例如在1954-55年的讲座中,他主张死亡冲动仅只是符号界产生重复的基本倾向(死亡冲动只是符号界的面具而已)。这个转变也标志了他与弗洛伊德的区别:对弗洛伊德而言,死亡冲动与生理紧密扣连,代表每一个生物回到无生物状态的基本倾向。藉由将死亡冲动稳固的坐落于符号界,拉康将其结合到文化,而不是天性;他表示死亡冲动不是生理的问题,而必须与回归无生物状态的生理本能区别。

导读

1950年代,拉康认为死亡冲动是符号界的,是符号界产生重复的基本倾向,文本补充道“死亡冲动是符号界的面具”。

面具首先是一个符号,一个能指,是对所指之物的一个表征或者替代。因此,死亡冲动是符号界的一个能指。联系上下文可以说,死亡冲动是符号得以出现且重复出现的原因。形象的说就是,在符号界中,不断上演着死亡冲动的闹剧。

一个小丑演员不管内心有多么苦闷,只要他带上一个笑脸面具,他所呈现的就是笑脸,让观众以为他很开心。在与观众的互动中,他的抑郁得到一定改善,逐渐的,他习惯甚至喜欢上了这张笑脸。

但是,这张笑脸始终不是他本人,不是他真实心情的写照。因为有了笑脸,演员本人就如同死掉了。

可见,一方面,笑脸拯救了小丑演员;另一方面,笑脸谋杀了小丑演员。小丑在戴上与取下、拯救与谋杀的重复中,讲述着自己的西西弗斯式的杯具人生。

 

弗洛伊德认为,“死亡冲动与生理相关,代表每一个生物回到无生物状态的基本倾向。”这种状态简单说,就是站着想坐着、坐着想躺着、躺着想回到妈妈的子宫里……直至退回到一种无生命的状态。

有学员举例说,弹簧缩回和伸张的状态就像是死冲动和生冲动的状态。我再展开一点:

弹簧正常弹压伸缩的区间就是生冲动和死亡冲动的平衡状态。被压缩后产生的向外弹出的反作用力和被拉升产生的向内收缩的力量都是生冲动的表现,超过正常区间,拉伸过度、压缩过度以及静止不动就是死亡冲动的表现。

 

拉康与弗洛伊德不同,他认为死亡冲动不是生理的问题,而是受人类文化影响的为人类所独有的,动物是没有死亡冲动的。只有人才有心理问题,我们看到的那些通过实验让动物产生的神经症性的行为和症状,其实是条件反射。

只有人才会重复和沉浸在痛并快乐着的状态。人的精神症状的反复出现,是以症状的形式符号性的呈现,比如强迫症,基本的象征就是对乱伦禁忌的屈认和违逆。

就死亡本身而言,它也有文化意义。日本武士战败要剖腹自杀,这跟那个时期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有关,剖腹自杀仪式感很强,也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是对死的一种符号的界定。

当我们看到一个孩子把小麻雀弄死、解剖麻雀,从弗洛伊德的角度理解这是一种破坏、毁灭、死本能。

从拉康的角度看呢?一方面,孩子把麻雀当玩具,想跟它玩儿,同时也有看麻雀内部结构的认知冲动,于是他要去抓、去掰扯甚至去解剖、破坏。

而大人见此会说:“别碰,别动,小心咬你”,“多可爱的小鸟啊,你会弄死它的啊!?”这是一个禁止,这个禁忌反而就会让孩子更想去亲近或者弄死麻雀的欲望。

其实,孩子要破坏的不是麻雀本身,而是要破坏规则,破坏禁忌,这就是符号性的。

还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当孩子“搞破坏”的时候,大人都是大呼小叫的。

对孩子而言,并不是把麻雀弄死使他有多兴奋,而是旁边的大人的反应让他很兴奋,孩子觉得这样做可以吸引大人的注意、调动起大人的情绪情感。

慢慢的,即使大人不在场,孩子自己在那里搞破坏,他脑袋里面也会浮现大人大呼小叫的样子,正是大人的样子使得他兴奋,孩子要通过他的“破坏”行为来跟大人建立联系。

所以,若要理解孩子的“症状”,那么一定要思考他跟父母的互动方式。

以上的这些就是死亡冲动的文化性、符号性。

原文

拉康与弗洛伊德的死亡冲动概念的另外一个差别在1964年出现。弗洛伊德将死亡冲动对立于性冲动,但是此时拉康则主张死亡冲动不是不同的冲动,事实上它是每一个冲动的一个面向。生命冲动与死亡冲动的区分只在其呈现冲动的两个面向时成立。因此,拉康说每一个冲动实际上都是死亡冲动,因为(1)每一个冲动都追求自身的消减,(2)每一个冲动都牵涉了重复中的主体,以及(3)每一个冲动都尝试超越快感原则,以到达如同痛苦一般的极度痛快经验。

导读

弗洛伊德认为死亡冲动与性冲动(生冲动)是对立的,强调的是如同动物一样的本能。而拉康试图剔除冲动中的动物性和本能特征,他更看重的是被文化所影响的人所特有的东西,他认为每一种冲动中都有的死亡冲动的成分和影子。理由有三点:

1.每一种冲动都追求自身的消减。比如,人饿了会产生让饥饿感减退的冲动,这促使人们去吃饭,填饱肚子看起来是求生的生冲动,但这种想减少饥饿感的冲动也是一种死亡冲动。

2.每一个冲动都牵涉了重复中的主体,即是谁在重复。学员廖东彦女士提供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女士,小学时放学后,最大的享受是去吃一碗肥肠粉,肥肠粉的麻辣厚重与放学后的放松自由紧紧联系在一起。

成年后,这位女士每当在大街上看到肥肠粉店必然进去点一碗。但吃完总是失望的,无论如何再也吃不到童年时期那种一模一样的味道。

她反复进各种肥肠粉店的行为,可以看作在寻找儿时记忆中的味道与感觉。正是永远失去的最初那碗肥肠粉让这位女士去重复。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是感到缺失的主体导致的重复,最初的那碗肥肠粉在她童年的时候就永远的逝去了。

极端的说,如果说她作为一个主体是以童年的这碗肥肠粉标记的话,那么这个主体已经死亡。

这位女士通过不断寻找最初味道的行为,去纪念、缅怀、哀悼那已逝去的童年,也通过这样重复的方式让已经逝去的主体象征性的活着。

3.每一个冲动都尝试超越快乐原则,以到达如同痛苦一般的极度痛快经验。这个“痛快”就是痛并快乐着的状态。Jouissance这个法语词,台湾翻译成痛快,内陆也有翻译成原乐,我们翻译成享乐。

我们马上就会讲到快乐原则和享乐,在此就不展开了。简单的说就是,几乎所有冲动都含有突破极限的冲动,并且在突破极限的时刻伴随痛并快乐着的愉悦。关键还有,他对此还乐此不疲、不断重复、停不下来,这样的冲动就是死亡冲动。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