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饭的态度就是我做人的态度

 五月白楊121122 2019-10-23
文章已由长安处处有唐诗(changantangshi)授权转载

像苏东坡这样世间独一无二的旷世奇才,暂且不论他的文学成就,仅仅论他的生活态度与人格精神,就足以令人顶礼膜拜。

这些,可以从他对吃饭的态度以及为人处世的风度可以看出。


一、吃饭篇
1.懂吃还不行,更要善于做菜、乐于做菜

猪肉赋

北宋·苏轼

静洗锅,少着水,

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

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人不肯吃,贫人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

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发现当地的猪肉物美价廉。不过富人们往往嫌弃这价钱如粪土的猪肉,猪肉适合穷人,可惜他们又无法烹饪出美味的肉来。

苏东坡自己尝试了一种新的烹饪方法,并告诉当地人如何炖肉。其实也极为简单,就是用很少的水煮开以后,再文火炖上几个小时,当然此前要放适量的酱油和盐。

他不仅会炖猪肉,就连做鱼的方式也一直沿用至今。他先选一条鲤鱼,冷水洗净后撒上盐,在鱼肚里塞些菜心。然后放入油锅煎,丢入几根小葱白,待到半熟时,再放几片生姜,接着浇上汁儿和酒。在出锅前,放上些橘子皮,就如同我们今天吃烤鱼时放些柠檬片一样,趁热端上桌来。

一个不会做菜的人,不能称之为懂吃,而一个懂吃、会做并且乐于做菜的人,可认为他是真真正正地会享受美食,享受生活。

2.人生苦短,要及时享受自己喜欢的美食

于潜僧绿筠轩

北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从此诗可以看出,苏东坡爱竹可以说已经到了痴狂的境界。他认为竹所代表的某种崇高的精神品质,正是他一生所推崇的。他居住的地方都栽有竹子,竹子和他的精神世界,仿佛是相通的。

竹不仅代表着谦虚、正直和高洁,主要是它的用途还特别多,比如说可以生出美味的竹笋。当自己喜欢的植物能给自己带来精神寄托的同时,还能成为餐桌上的美味,这对于一个“吃货”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爱竹爱得高雅,吃竹笋也吃得十分“滑稽”,刚刚表达完自己对竹的情有独钟,接下来就立下天天用其果腹的决心。

无题

北宋·苏轼

无竹令人俗,无肉令人首。

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没有竹,生活缺少生气,没有肉,生活好似也乏味。幸好竹与肉两者可以完美的结合,给生活增添许多滋味。

苏东坡最喜欢春天的雨后新笋,刚刚挖出便要尽快下锅,因为这样的笋味道极其鲜嫩,与猪肉一同焖煮,的确算是一道美味佳肴。

所以每当春天,苏轼总会抓紧时间吃竹笋,因为错过了时间,就错失了吃鲜笋的机会。

活在当下,就是要及时享受自己喜欢吃的食物,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和生活的美好。这个,实在马虎不得。

3.不敢于尝试,怎么能发现新的美味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北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写早春时节的自然现象,竹桃初开,鸭子戏水,蒌蒿满地,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而“嘴馋”了的苏东坡,想到这正是河豚成熟且数量增多的季节,心中自是笑开了花。

世人都说河豚味道鲜美,可惜其却深藏剧毒。所以很多人觊觎河豚的味美,却不敢食用,生怕中毒。

不过“拼死吃河豚”这句民谚在当时流传甚广。据孙奕所撰的《示儿编》记载,苏东坡吃河豚的时候颇为风趣。

书中说苏轼谪居常州(今江苏省常熟、武进、阳湖、靖江一带)时,爱吃河豚。有一士大夫家,烹制河豚有独到之处,想请大名鼎鼎的“苏学士”吃一顿。苏轼也很爽快的答应了,毕竟有好吃的,怎能不去?

待苏轼吃河豚时,这位士大夫和其妻子都躲在屏风后面,想听“苏学士”如何品评他们家的河豚。

只见苏轼埋头大吃,一言不发,没有赞美之声。于是这家人开始失望,本来心灰意冷的他们,顿时又兴奋起来,因为这时已打饱嗝、停止下筷的苏轼,忽又下箸,大声说道:“也值得一死!”

为吃河豚,也不畏一死。看来苏东坡对于吃,是极为认真的。

4.对于自己喜爱的,要肆无忌惮去追求

食荔枝

北宋·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东坡被贬谪到广东惠州时,爱上了那里的水果,尤其是荔枝。

他第一次吃荔枝的时候,就是在贬谪岭南期间,初到那里,他已经五十八岁上下了。第一次吃到荔枝,他便写文赞赏,而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赠昙秀》:“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

最让苏轼难以忘怀的,就是岭南的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既然如此喜欢,那么肆无忌惮去享受它,追求它。即使生活在夏天湿热得让人难以忍受的岭南,只要有自己喜欢的食物和水果,就值得自己好好珍惜。

如果每天都能吃“三百颗”荔枝,他宁愿长久地居住于岭南!

对于吃,他擅长;对于吃,他也狂热。每一个认真吃饭的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也会是极为认真的。

而苏东坡不仅吃得认真,做人也从不马虎。

二、做人篇

1.从不恨人,恨人是无能的体现

苏东坡一辈子都没有真正地恨过任何人,他始终相信,他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好人。

即使他被敌人陷害,比如十分狠心的章惇,多次想置苏轼于死地,对他百般刁难和陷害,但是苏东坡也未曾恨过他。

苏轼会憎恨邪恶之事,但是对于邪恶之人,他不会记挂在心,只是对那个邪恶之人,没有喜爱之心而已。

他说,恨人,其实是自己无能的体现。他宁愿相信世间的人,都不会坏到哪里去。

正是因为不会和别人斤斤计较,不会怨恨,不会报复,他活得如此潇洒自如,一生载歌载舞,面对忧患仍能一笑而过。

因为做人认真,才不会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恨人和抱怨命运这些事情上。

2.薄情的世间,始终保持善良

苏轼在密州做官期间,某年遇饥荒,当地有许多穷困潦倒的百姓选择抛弃自己年幼的小孩。苏东坡曾在一些较为荒芜的草丛处看到过弃婴。对此,他感到十分悲痛,也无法理解那些父母们的想法。于是他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请心肠慈悲为人正直的邻居古某担任会长。

当这个救儿会的名声渐起,就会有当地的富人主动捐献一些衣服、食物等物资或者钱财,以帮助那些被抛弃的孩子。而苏东坡自己每年都会拿出自己的一部分财产捐出去。

他说,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

尽管世间有薄情有寡义,但是苏东坡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始终把人道精神继承和发扬。

3.把百姓捧在手心

苏东坡是百姓的领导者,也是百姓的好朋友。他虽然官职不大,但是每到一个地方任官,都能得到当地老百姓的拥戴和敬爱。

他在杭州做官时,那会儿疫情流行,多人生病。而当时有五十万人的杭州城,却没有一家公立医院。苏东坡一直在为百姓的病情担心,他从一笔用于建设杭州城的公款中拿出两千缗钱,自己又出了五十两黄金,建了一个公立医院,为当地百姓看病。

除此之外,他在杭州任官期间,解决了居民的饮用水受海盐污染的问题,疏通了处于杭州城内的运河的淤泥,让运河再次顺利通航,便利百姓。

他劳苦劳心,为人民百姓排忧解难,解决他们在生活上面临的普遍难题。

他的心始终牵挂着百姓,在造福四方这样的大任上,他从不马虎,有关百姓衣食住行的事务,他处理得极为认真。

这就是苏东坡,吃也认真,做人更不会马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