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荔枝马上就要下市了,想吃只有等来年了。说起来,岭南的水果多,但是没有一种水果能有荔枝那样有这么多的话题和受人瞩目。 它见证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用情至深; 它见证了南汉朝白龙元年梁嵩折桂登科的荣耀; 它更见证了苏轼在岭南的乐观和吃货本性。
很多人都熟悉苏轼这首诗。这是他被贬惠州之后所作的《食荔枝二首》中的一首。其中的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广为流传。 作这首诗的时候,苏轼已经从被一贬再贬的烦闷心情中解脱出来,开始把自己融入到惠州的生活中来。要知道,在他已经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了。在古代的生产水平中,这算是高龄了。 在惠州,他感觉自己可能已经北归无望,不如做好安老于此的打算。有了在黄州的经验,对待这一切,他也已经游刃有余。“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就是他的感叹。 回不了故乡,那么就如他在《定风波》里所写的那样:“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吧! 其实,在南谪之路上,连着五道诏令,让苏轼心中也是充满的担忧和痛苦。要知道,北宋年间的岭南,并不是像现在这么繁华摩登,在当时的中原人看来,那里不仅是蛮荒偏远之地,更是瘴疠横行困苦之地,一向被视为险恶之所,只有“罪大恶极”的官员才会被放逐到这里。北方人到此,往往难以生还,因此一提到岭南,就谈虎色变。 元祐九年(1094)四月十二日,哲宗下诏改年号“绍圣”,随后吕大防、范纯仁罢职,章惇、安焘等出任宰执大臣。重回朝堂的变法派似乎忘记了当初王安石变法的革新精神,转而把打击“元祐党人”作为主要工作,似乎这样才能尽情发泄他们多年被排挤,闲置的怨愤。于是,一道道罢黜、贬谪的诏令发出,一批批高级官员被赶到岭南等边远地区。 苏轼在这场斗争中也未能幸免。于是,在一路的困顿和际遇之后,于绍圣元年十月二日,经过艰难的跋涉,苏轼终于抵达了贬所惠州。 让他没想到的是,苏轼的名字,对惠州人民来说却不陌生。大文豪的到来,让当地人既欣喜又惊讶,于是他们扶老携幼,争相前来接官亭,一睹大学士的风采,那场面简直比过年都要热闹,百姓的嘘寒问暖和热情,让苏轼十分惊讶和感动。于是,他写下了初到惠州的感受:
本来,作为一个花甲年纪的老人,苏轼更是不敢想象自己可以生着北归。但是,在这个淳朴,风光秀丽的地方,看到了百姓的欢迎场面,能不能北归,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融入到惠州的生活后,苏轼重新释放出他乐观豁达的心态。生活虽然艰苦,可是,他是一个善于发现的生活家啊。在流连风景,体察风物的过程中,他对岭南产生了深深的热爱之情,就连在岭南地区极为平常的荔枝,都爱得那样执着。他为荔枝写下了许多诗篇。 来惠州的第二年,荔枝初熟,让苏轼有了一个情感宣泄的载体:
对于爱吃甜食的吃货来说,荔枝真是极品美味。一食荔枝,让他想到了江鳐,河豚这些人间美味。可想而知他的想象力丰富。 开始他觉得惠州这个地方很适合归隐,他也想仿效晋代陶渊明那样,回归田园生活。从他所作《和陶归园田居》系列诗篇可以看出来,他有避世入俗的念头。把惠州当作家乡吧。 可是,他内心依旧有强烈社会责任存在,借着另一首《荔枝叹》,我们可以看出来他心系社稷,情系百姓的胸襟。作为一名谪官,却行谏官之言,他也想这首诗可以传到庙堂之上啊! 所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不过是他作为思乡的一个说辞而已。人老思故乡,落叶归根嘛。既然笃定自己不能北归,就好好经营惠州吧。 但是,让他想不到的是,惠州不是他的终老之所,还有更远的儋州在等着他。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还有一段人生历程在等着呢! 我是威记,有温度的威记,用有温度的文字,记录有温度的世界,谢谢阅读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