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热相结合,如油入面,湿不去则热不除

 心心相印一一一 2019-10-23

湿温病的治疗原则,重点是祛湿。因为湿热相合,如油入面,合为一体,热在湿中,湿遏热伏,无形之热依附于有形之湿邪中,湿不去则热不除。

所以说,治湿温病重点是治湿。辨证可根据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湿热并重之不同,从而作出适当的处理。其常用方法大体如下。

(1)辛香宣解法:

常用于暑湿蕴热,夹有贪凉受寒外袭,症见形寒头晕,酸楚作痛,舌苔白腻,质淡,中脘痞满,脉象濡滑或浮紧。

方:陈香薷,藿香,大豆卷,半夏,厚朴,草蔻仁,杏仁,陈皮。

(2)芳香疏解法:

常用于暑热外受,湿阻中焦,卫气不宣,症见微有恶寒,发热头晕,周身酸楚,中脘满闷,恶心欲呕,舌多白腻,脉见濡滑。

方:佩兰叶,藿香,大豆卷,制厚朴,新会皮,姜半夏,白蔻仁,煨姜,杏仁。

(3)芳香化浊法:

常用于暑热湿滞,互阻中焦,身热泛恶,呕吐痰涎,心烦急躁,两目有神,口干不欲饮水,胸脘作胀,大便通而不爽,舌白苔腻,脉弦滑。

方:佩兰,藿香,厚朴,川连,半夏,佛手,大腹皮,煨姜,保和丸,焦麦芽,沉香末,白蔻仁末。

(4)轻扬宣化法:

常用于暑湿互阻肺胃,身热七八日不解,头晕沉重,咳嗽有痰,脘腹满闷,时欲太息,舌质红而苔白润,脉濡滑,按之略有力。

方:香豆豉,炒山栀,前胡,象贝母,杏仁,炙杷叶,鲜芦根,保和丸。

(5)宣肃疏化法:

常用于湿热蕴郁,上迫于肺,咳嗽痰多,身热不扬,胸中满闷异常,周身酸沉乏力,舌苔黄腻,脉象濡滑,右寸滑实有力。

方:前胡,象贝母,杏仁,香豆豉,山栀,炙杷叶,炒牛蒡,黄芩,焦麦芽,苏子。

(6)辛开苦降法:

常用于暑热湿滞互阻中焦,身热不扬,头晕且胀,胸中满闷,周身酸软乏力,漾漾泛呕,大便不畅,小便色黄,上半身头面部阵阵躁汗,舌白苔腻质红,脉象缓濡,关尺部按之似有滑数之意。药用辛开其郁以利三焦,苦降其热以燥湿邪,少佐淡渗分消。

方:白蒺藜,佩兰叶,白芷,半夏,杏仁,白蔻仁,滑石,炒苡米,黄芩,黄连,赤苓。

(7)宣解导滞法:

常用于湿热夹暑互阻不化,胃肠积滞不清,症见发热下午为重,周身酸软,脘腹胀满,口中作苦,矢气频作,恶心欲呕,大便三四日未通,舌苔白腻根垢且厚。湿热当宣解,积滞宜消导,但切不可用猛药攻下,防其肠穿孔。

方:佩兰叶,藿香,香豆豉,炒山栀,新会皮,佛手片,槟榔,杏仁,前胡,通草。

(8)泄化余热,少佐和中法:

常用于湿温初愈,身热已退,症状皆去,胃肠湿滞亦消,但胃纳不佳,当善后调理,用甘润和中。

方:丹皮,香青蒿,川石斛,杏仁,半夏,鸡内金,茯苓,冬瓜皮,香砂枳术丸。

(9)善后调理,香运中焦法:

湿热3~4周后,身热已退净,皮肤潮润,夜已成寐,二便尚调,有时心中烦急,脉已细弱平稳,可用本法调理,防其反复,饮食当慎。

方:旋覆花,香砂枳术丸,半夏,陈皮,木香,鸡内金,焦麦芽,香稻芽。

(10)病后调理,益气扶中:

正气已伤,胃纳渐开,周身乏力,四肢逆冷不温,下肢浮肿。

方:台党参(或人参亦可),茯苓,白术,炙甘草,木香,砂仁,黄芪,当归,龙眼肉,焦麦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