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效学会清晰思考与表达《金字塔原理》读后

 sxjhq 2019-10-24
没有什么比一套理论更好用了———库尔特勒温

写作是一项永远变不会过时的技能,尤其在自媒体爆发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把新媒体作为自己的事业,从最近半年层出不穷的写作训练班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说起写作,相信大部分人心里都有两座大山,一个是如何开始写,一个是如何写好。

下面要介绍的这本书《金字塔原理》着重帮助我们学习整理自己的思想,并有逻辑清晰的表达出来。

我会从金字塔原理是什么,如何使用金字塔原理,金字塔原理的应用边界几部分来说明。

一、什么是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顾名思义,就是把你的思想形成一个类金字塔的形状,是一种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简单易懂的逻辑思路、表达方式和规范动作。

从定义出发我得到两点启发,一方面是大多时候我们写作表达是给他人看的,所以要从容易理解而又不失重点的表达出来;另一方面金字塔原理是一个可掌握的规范动作,更通俗的讲是是理论,是框架,是套路。

下面对金字塔原理作一些更具体的说明:

1、金字塔原理的基本结构

中心思想明确,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先重要后次要,先全局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如图所示:

2、金字塔原理可以训练表达者

关注、挖掘受众的意图、需求、利益点、关注点、兴趣点和兴奋点,想清内容说什么、怎么说,掌握表达的标准结构、规范动作。

3、帮助达到沟通目的

观点鲜明、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简单易懂,让受众有兴趣、能理解、记得住。

4、搭建金字塔结构的具体做法

自上而下表达,自下而上思考,纵向疑问回答/总结概括,横向归类分组/演绎归纳,序言讲故事,标题提炼思想精华。

说完了基本概念,我们来看一看具体的应用。

二、如何使用金字塔原理

在说明如何应用金字塔原理之前,我们有一个大前提就是写的东西是要给读者看的,所以,如何勾起读者的兴趣就很重要。

有疑问才能吸引读者观看,同时读完更容易有获得感。

在这里先介绍一个始终贯穿全书的一个技巧——SQCA,即背景(Situation)、冲突(Complication)、疑问(Question)、答案(Answer)。

如何自然的引出疑问?你可以介绍一个背景,说明一个冲突,然后引发读者的疑问。

如果你留意的话,这篇文章的开头其实就是利用的这个方法,先说明了写作的愈发重要的背景,但理想与现实有冲突,我们很难写好一些东西,那么自然产生疑问,应该如何去表达清楚写出来呢?然后是进入正文,给出答案。

上面是按照背景(Situation)、冲突(Complication)、疑问(Question)、答案(Answer),即S-C-Q-A来表达的,实际上他们的顺序可以根据不同场景需要进行调整组合。

接下来我们进入搭建金字塔结构说明,一般来说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上而下,一种是自下而上。在这里说明,自上而下的方法通常比较简单。

01 自上而下法

自上而下之所以更简单些,是因为开始思考的事情是容易确定的事情,从大主题出发到下面每一层的论点、论据。

具体做法可以是:

1、提出主体思想

2、设想受众的主要疑问

3、写序言:背景-冲突-疑问-答案

4、与受众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5、对新疑问,进行重复疑问回答

02 自下而上法

主题清晰,各个小的论点也很明确自然是很好,可以很方便的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呈现出来。

但我们往往会经历无法确定金字塔顶部的时候,比如无法准确的确定主题、不清楚读者的疑问、无法确定读者想了解什么,这个时候用自下而上法更合适。

自下而上法,主要步骤:

1、列出想表达的所有思想要点

2、找出各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得出结论

03 注意事项

参照下图,金字塔结构有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纵向即不同的逻辑层级,横向为同一层级。

1、纵向层级注意有疑问/回答的对话式关系,每一层的表述都可以引发读者的疑问和解答。

2、横向表述具有明确的归纳或演绎关系。

3、涉及寻找解决方案、问题原因之类内容时,可用MECE法分析,做到相互独立,相互排斥,没有重叠;完全穷尽,没有遗漏。

常用的MECE分类法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公式法、模型法。

三、金字塔原理的应用场景

没有任何一个理论框架是万能的,金字塔原理也不例外。

金字塔原理提供了一套公式化的写作思考逻辑和表达逻辑,清晰、明确、易懂是其优点也是问题。

因为不是所有文字都需要这样,比如偏文学类的表达可能会更重情感,例如散文的结构会非常多样。

金字塔原理更适合需要清晰的交付关系,讲究效果换个高效的场景,例如汇报、公文、授课等。

读完本书我的感受是金字塔原理最适合用在职场,是一个非常棒的思考模型,适用于大部分的思考和表达场合。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全都用这个,会不会出现思维被局限之类的问题。

就像一句话说的“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

其实,我倒认为这个观点没什么不好的,一个思维模型理论就像是一个锤子,待解决的问题就是一个钉子,可能开始你接触的是一个锤子,但需要说明的是,这把锤子不适用于所有的钉子,你需要做的是不断的寻找不同型号的锤子,甚至可以扩展不同品类——钳子、扳手,组成一个工具箱,这样就可以见招拆招了。

最后,和读到这里的朋友共勉,刻意练习更重要,学到还要做到才能得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