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学写诗都进入过这个误区

 杏坛归客 2019-10-24
                   

很多初学写诗的同志就都进入过这个误区:在自己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文字组织能力,甚至还无法用文字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时,就迫不及待地研究起平仄来,每写一个句子都要拿律诗的句法去套,事先就把自己的手脚束缚起来了,结果平仄倒好像是那么回事,而句子却被弄得七零八落,或者生造词语,或者词不达意,或者拼凑字句,或者张冠李戴。比如有人为“人生七十古来稀”对了一个下联:“鬼死三千今去密”,如果一个字一个字地对,你会认为对得非常工整,而且平仄和谐,但是整句读起来却不知所云。所以,从一个初学者的立场上来说,可暂不管平仄是否合格,而要句子通顺、意思明了。假如连句子都没有弄通顺却一味地要追求平仄达标,就难免会出现上述对联中的状况,那就成了文革时期“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也不要修正主义的苗”了,殊不知再好的草它也还是草,这无疑是舍本逐末。而编辑在修改这些七娘八老子的句子时也是狗咬刺猬--无从下嘴。

我们在读诗的时候也经常发现有平仄失调的作品,甚至于唐宋诗词名家也难免,但由于意境、诗句优美,寓意深刻,并不妨碍它千古传诵,这一现象也就说明了平仄在诗词写作中只是一个辅助工具,一种文体规范,并不是诗词的核心,更不是诗词的灵魂。“不以辞害意”也就是这个意思。还有的作者,仅仅满足于平仄达标,不着重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写出来的句子同样音韵不谐。就像一个相貌平平、毫无气质的人,长的虽然五官端正,也不疤不麻,但她(他)就是不可爱,不漂亮,走在大街上不会有人留心多看一眼。为什么许多名家的名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呢,不仅平仄和谐,而且还十分注重阴平、阳平的协调搭配,包括仄声字也是如此。阴平、阳平用在同一个句子同一个平声位置,或者上声、去声和入声字分别用在一个句子里同一个仄声位置,其效果是也截然不同的。好在我们汉字同义、近义的字词特别多,可供选择的余地很大。如果你的文学积累深厚,就可以任意调遣,把句子搭配得贴切自然。因此,要想写出成功的诗词作品,首先要在提高文学素养上下一番硬工夫,多读,多练,多积累。平仄其实就像一件漂亮的时装,学诗者也就像少女们一样,长到十八岁了,成熟了,爱美了,自然想去穿它,自然会打扮了。在平时读诗时,我们首先也要注重诗的意境和诗人遣词造句的功夫,注重诗的立意、写作方法和语言结构特点,感受优美的诗句给读者带来的艺术享受。

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古人推敲诗句的最高境界和端正的态度。要写出一首好诗,无疑是需要在语言上下一番功夫的。

学习诗词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规律,需要顺应规律学习,初学者对诗词的语言掌握还不熟练,就过分强调平仄格律,只会以辞害意,同样,对于不同阶段的人要求也不一样,初学者就不能用严格的平仄和格律去要求,但如是有了一定基础的高级发烧友,就要在运用好语言的同时讲究平仄和格律了,如果是骨灰级发烧友,那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符合平仄格律的阶段,要进一步追求诗词的意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