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那些事儿》硬伤太多,一本娱乐类历史而已

 amberain 2019-10-25

相信很多懂点明朝历史的,大都读过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

从2006年到2009年完结,再到如今的炙手可热,《明朝那些事儿》为咱们广大读者解读了历史中的另一面。也确实让历史变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少了很多枯燥乏味。

但是,明眼人看来,实在觉得《明朝那些事儿》硬伤太多。

很多人,把当年明月的贡献归类为普及的明朝历史。换句话说,当年明月说的都是史实,以至于很多读者拿起一套《明朝那些事儿》就把自己当成了明史专家。更有甚者,恬不知耻的,拿它到处旁征博引的解决历史专业问题。

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清秋看来,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充其量只是一个是了解一堆所谓历史知识而已,没有任何的史观。尽管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面,用了自己的一套思路来极尽史实,但同时但凡有点史观的读者,都能够看的出来:

《明朝那些事儿》完全是一部把所谓史实和厚黑学结合,用轻松幽默笔调大肆渲染作者自己意淫的文采的娱乐小说而已。

不可否认,当年明月为吸引眼球,提高关注度,迎合大众口味,写一部让历史写的更好看的书,无可厚非。即便是有一些对历史的修改和捏造也是在正常不过的。但是没有史观,终究难登大雅之堂。

其实,稍微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明朝那些事儿》从史实叙述来讲,前面写的真是好看,但后面委实不咋滴。把洪武大帝朱元璋写的那叫一个好,后面的情节虽然不乏幽默妙趣,但终究整体流于平庸。令人实难评价,终归作者个人好恶明显。

《明朝那些事儿》硬伤太多?

清秋认为,当年明月写《明朝那些事儿》,完完全全是把有手段肯做事的人高捧,你有没有私德什么的那都没关系。对历史甚至是历史观而言,这样的走极端,太过荒谬。

纵观《明朝那些事儿》,清秋觉得是相当不足。你会发现,甚至是没有站在科学的历史观上,仅凭个人好恶演绎历史。

清修明史,历来被诟病颇多,说是满清故意污蔑。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明朝那些事儿》过分的排斥清修明史。完全凭借个人好恶和民族色彩,对一些史实的质疑,根本没有有力的证据作为依据。

极端的个人感情色彩。对一些人过度的贬低,对一些人又过度浮夸,完全忽略史观下是史实。个人英雄主义过度渲染,个人喜好描述的笔法,缺乏科学性。

违反历史研究中“正史为主,野史为辅”的根本原则。把一些地方干脆用野史代替正史,过渡依赖于野史,可信度太低。诚然,正史讲的未必皆为真,野史记载的也未必都为假。但不由分说,一股脑儿拿野史当正史,令吃瓜读者误解不在少数。

《明朝那些事儿》终究是小说,虚构一些情节太过正常。但打着最符合正史的旗号,篡改一些历史人物的生平,莫名其妙的虚构事实真是太多太多。

...........

可能有读者要说了,你这也没啥证据啊?

不急,咱们随便举几个例子:

1方孝孺——方孝孺被灭十族,纯属捏造

2袁崇焕——袁崇焕被奉为神,无限制的过度夸大

3孙承宗——孙承宗和王在晋的战略对话,不符合科学逻辑,被改的面目全非

4武官都是屎壳,文官都是金。美化文人,诋毁武官,完全是睁眼说瞎话。

5朱元璋——抗元英雄形象跃然纸上,英雄主义色彩太隆重。

6织田信长和明智光秀——所谓的“村长械斗论”,完全不考虑关原之战两边人数加起来都几十万了。甚至是把织田信长和明智光秀写成了神经病。尤其明智光秀叛变织田信长,讲的那么儿戏。

..............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所以,清秋认为:

《明朝那些事儿》或许会十分的让人陶醉。但它仅仅是一本地地道道的娱乐类历史而已。

它最大的价值是让大家伙儿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让你知道世间沉浮不过如此,健康活着才是最幸福的事。至于,你要你把它当历史看,建议还是别太当回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