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才华闻名于世的“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刘桢,被宋人葛立方在《韵语阳秋》卷二十中称颂为不畏权贵、坚贞不屈的杰出诗家,"公干(刘桢的别名)尝有《赠从弟》诗云“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其寄意如是,岂肯少屈于(曹)操哉?" 东汉末年,战乱频发,曹操起兵,统一北方;在曹氏父子周围聚焦了一大批文人,博学多才的刘桢就是其中杰出的一员。他十七岁时结识曹植,后被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追随曹操南征北讨,参谋军机。31岁时出任平原侯曹植的属官,不久改任五官中郎将文学,随侍曹丕。曹丕兄弟视刘桢为亲故,诗酒唱酬,交往常不拘形迹。曹丕曾特赠珍贵的廓落带,以示亲宠;后又想索回,刘桢执意不还,说道“未尚听至尊赐而反索者也”,并由此留下一篇载于《典略》的妙文《答魏太子丕借廓落带书》。刘桢耿性忠直,不拘礼法。一天晚上曹丕设宴招待众多文学之士,酒酣耳热,曹丕命夫人甄氏出堂与大家见面。众士皆跪拜在地,不敢抬头,独刘桢立而不跪;原来甄氏先是袁熙之妻而被曹丕夺来,刘桢认为她再嫁不忠不贞,所以不屑。当时,曹丕对此并未介意,而曹操听说后大怒,要治以不敬之罪。经过曹丕等人援救,才“减死输作”,罚为苦役。事后,曹操到京洛之西石料厂磨石料处察看,众官吏与苦力者均匍匐在地,不敢仰视。唯有刘桢未跪,照常劳作。曹操大怒,刘桢辨说道研石是对魏王的敬忠,所以不敢辍手中活;又言“(石)禀气坚贞受之自然,顾其理,枉屈纡绕而不得申”,曹操知刘桢借石自喻,就赦免了他,但后来再未受到重用。 “真骨凌霜,高风跨俗”,这是钟嵘《诗品》卷上对刘桢的高度评价,既是夸其诗品,也是赞其人品。诗如其人。他的《赠从弟》三首为其代表作。“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就是其中第二首咏“松柏”的前四句。开笔便写山上之松亭亭拔耸而起,以“瑟瑟”谷风烘托其傲骨刚挺;即便是“风声一何盛”,又怎能奈何“松枝一何劲”!接后两句又进一步渲染,“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滴水成冰、万木凋零的凄寒严冬又怎奈其何?松柏依旧是端然挺立、正气凛然!结尾再冷然一问:“岂不罹凝寒?”,顺而点出诗意所在:“松柏有本性。” 松柏本性何在?“松柏之有心也,故贯四时不改柯易叶”,自有抗风傲霜之坚贞节操。孔子当年就曾满怀敬意地赞美:“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柏自古以来为人们所称颂,成为秉性坚贞,不向恶势力屈服的象征。刘桢的这首咏物古风,吟咏松柏重于写神,以“有本性”之精神捎带“亭亭”“端正”之形态,通过赞美松柏之坚贞禀性,来象征比附人的精神品德,寄托着诗人坚贞高洁的情怀,并藉此勉励希望从弟在乱世之中能树立刚挺端正的品性。 魏文帝曹丕曾盛赞刘桢:"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刘桢《赠从弟》诗赞美了松柏之坚贞禀性,他的为人,则坦荡高洁,不愿跪拜魏王曹操、甄氏,即使罚为苦役也不愿屈膝,真可谓其人有抗风傲霜之松柏“本性”也!人如其诗,可赞可叹也! 言为心声,阅文可以知人,读诗可以知人。诗如其人,人如其诗,诗歌所表现的品性和作家的个人的人格、品性紧密结合,互为一致;在诗歌史上有许多这样的榜样。刘桢如是,历代文学批评家最为推崇的大诗人如屈原、陶潜、李白、杜甫、苏轼等无一不是辞章超群、人格拔俗的伟人:屈原有投江之举,“陶潜多素心之语,李白有遗世之句,杜甫兴‘广厦万间’之愿,苏轼师‘四海弟昆’之言。凡如此类,皆应声而出。其心如日月,其诗如日月之光。随其光之所至,即日月见焉”[1]。 而那些品格不高的诗人,尽管有人有时也能写出非高风亮节类的杰出作品,却难以被列入较高的审美品级。清代李调元说,这是一种爱屋及乌、“恶其人者,恶及储胥”的心理。 如上所说,写诗的人,人品与诗品完全一致的,多有所见;然而,无论人品还是诗品都相当复杂,乍看人品诗品错位、矛盾杂乱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人的精神世界极其复杂,内容极其丰富;一个人在创作某些作品时,可能只是内心世界某一方面的折射,而未必是整个人格德行的折射。一般情况下,诗人当然是要把自己内心世界中最美好最纯沽最高尚的一面,即为社会道德所推崇、所提倡、所颂扬的一面表现出来,所以读者通过诗歌看到的往往是纯洁高尚、通体透明的一面,让某些读者崇拜不已。譬如,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其《远和近》诗“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用“人远天涯近”的辩证情感,表现出一种痛苦思辩忧伤中的透明纯净的美;《一代人》诗中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则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读他的诗感到这人清纯浪漫可爱,可是他又特别残忍狠毒。1993年10月8日,因婚变在其新西兰激流岛寓所旁,顾城用斧头重伤妻子谢烨致死,杀妻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这说明什么?说明他的精神世界是极其复杂的,有着多重人格;既有年轻时清纯浪漫、能与人特别是年轻人沟通的一面;又有自私卑鄙龌龊的另一面或其他若干面。他生活自理能力极差,又极端自私,当妻子忍无可忍想要离开他时,他就歇斯底里大发作,变得极为残忍,为20世纪文学史留下一出让人恶心的悲剧。 与文与其人一致,诗如其人,言为心声。文字从来是属于心灵的,更准确一点说,不是诗如那个复杂可变的人,而应该是诗如写作时的那个人。唐代李绅的《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流传千古;那是他未为高官前、心里装着劳苦大众时写下的。可后来步入仕途,官至宰相,“渐次豪奢”,一餐的耗费多达几百贯,落入了豪奢极欲的沼泽;有刘禹锡《赠李司空妓》诗为证:“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那时的李绅一心功名利禄,为官酷暴,再也写不出善美而传神的诗作来了。死后的李绅受到了“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处罚;让人们生发出像《悯农》如此伟大的诗作却出于并不伟大的诗人这一话题的无限感慨。 诗如其人,可有时诗似乎又不如其人。倘若其人有真假两面,有时以假面来写诗时,所写的诗呈现出的假面形象则不像他的真面为人。金人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三十首中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诗是以西晋时潘岳(字安仁)作《闲居赋》为例,说明文学作品未必都能反映作者的真实的思想感情。“遨坟素[2]之长圃,步先哲之高衢……身齐逸民,名缀下士……”,潘岳的作品宣扬自己淡于利禄,忘怀功名,情志高洁,曾经名重一时,传诵千古。但是《晋书》说潘岳: “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3]这就启示我们,读诗赏词,对于不熟悉其为人的作者,有时不妨把他们赞赏自己品德的诗词看作是一种“面具”甚至是“反自我”,我们就不会天真地只从字面内容来判断其人品了。 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社会的道德规范时刻在监察人的言行。这种道德规范甚至积淀为深层的心理机制,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文学创作当然也不例外;这就是那些有真假两面写诗之人“为文而造情”,写出虚伪作品的道德和心理学上的根源。看看当代以作家诗人自许的原郴州市委书记李大伦,曾作诗抒怀言志:“从政为官三十年,回首往事心怡然。休言怀才谋大略,但愿清廉归平淡。平生只念苍生苦,富民强国求发展。历尽艰辛终不悔,一腔热血荐轩辕”;可他实际是个巨贪,利用其职务便利为他人或单位谋取利益,涉嫌单独或伙同其妻与子等人共同收受他人钱物折合人民币1434万元,还有1765万元人民币的财产不能说明来源。与李大伦类似,那些炙手可热的达官贵人偏要装出陶潜式的淡泊,大伪大奸倒不乏忧国忧民的豪言壮语,口蜜者不妨腹剑,巧言者或许鲜仁;内心卑劣庸俗的人越喜欢以高言旷语来自饰,以此博得社会的信任,或者取得自我心理的平衡。 以假面示人,为文而造情,虽然也能调动语词写出伪情之诗,但绝对写不出声情并茂的佳什。如以上李大伦伪饰真面之诗句,“血荐轩辕”句是偷借鲁迅诗句来的,“但愿清廉”、“念苍生苦”、“富民强国”“、历尽艰险”等语平平,报刊杂志上常见,毫无个性感知而言,并不能说明他为官清正。不过,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作假,但整体的气韵格调却难以募仿。贪官假面写出的只不过是装饰脸面之假诗,不可能像为官廉洁正直的明代于谦那样为情而造文、发自心田写出的像《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样能真正展示自我人品的佳什。 为诗造情,假情掩真,虽是假诗,不能反映其真人品,但假面澄清,却能看出作者有真假两面的伪饰人品;从这一点来说,假情诗能反映其假面目,诗如其人也不是不对。 诗作或许能假饰人品,但只有人品高洁,才能写出高洁的真诗。作家的人品、情操、思想境界都制约着作品的格调境界。“清流不出于淤泥,洪音不发于细窍”,“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失其守者其辞屈。”[4]“诗文一道,根乎性,而发为言”[5],只有高尚的胸襟,创作才能日臻上乘,否则会流于凡俗。“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诗如其人没有疑义,但诗人的人品德行所见,并不是只就作者的个别诗篇的表现内容或片言只语所显现的义理之当否而言,而须深人到诗的境界内部,综合其诗篇意言气韵而察之,还须“听其言而观其行”,基于对作家本人言行以及代表作品的长期考察而得出的综合结论。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6]”诗品如人品,对写诗的人说来,“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使其人其心不然,勉强造作,而为欺人欺世之语;能欺一人一时,决不能欺天下后世。究之,阅其全帙,其陋必呈。其人既陋,其气必茶,安能振其辞乎!”[7] 注释: [1]“陶潜多素心之语……”等引句,见叶燮《原诗·外篇上》。 [2]坟素:泛指古代典籍。 [3]“性轻躁……”:引自唐房玄龄等著《晋书》卷55《潘岳传》。 [4]“清流不出于淤泥……”,见明屠隆《白榆集》卷二。“将叛者其辞惭……”,出自《周易·群书治要》。 [5]“诗文一道……”:见清叶燮:《已畦集》卷8《南游集序》。 [6]“有第一等襟抱……”:见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 声……”:出自叶燮《原诗·外篇上》 诗是心原创: 舞阳陈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