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知识】针治心悸改善心功能,效果好

 阅海书馆 2019-10-25

心悸是指以自觉心中悸动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又称为“惊悸”、“怔忡”。惊悸常因突受惊恐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怔忡可与惊恐无关,心中跳动不安,终日不止,稍劳尤甚,病情较重。但惊悸迁延日久亦可发展为怔忡。两者病情虽有轻重之不同,发病情况亦有差异,但病因病机基本相同。

西医学的心脏神经官能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各种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低血钾症等出现心悸为主要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平常心虚胆怯,骤遇惊恐,以致心惊神摇,不能自主,发为心悸;或久病体虚,或失血过多,或思虑过度致心牌两虚,气血不足,神失所养;或大病、久病之后,心阳虚衰,心脉失其温养,亦可发为心悸;或久病虚劳,或劳欲过度,或遗泄频繁,伤及肾阴,或肾水素亏,不能上济于心,致心火动,扰乱心神,而发心悸;或好食肥甘、辛辣、炙烤、醇酒,蕴热化火生痰;或饮食损伤,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郁而化热;或思虑恼怒,五志化火,炼津成痰,痰火扰心而致心悸;或脾肾阳虚,脾失健运,肾失温煦,而致水液内停,上凌于心,心阳被阻,发为心悸;或痹证日久不愈,风寒湿热之邪,内舍于心,以致心脉痹阻,气滞血瘀,发为心悸。


本病基本病机为心神不宁,病位主要在心,但与肝、脾、肺、肾亦有关系。

【辨证治疗】

以自觉心中悸动不安,时作时息,善惊易恐,坐卧不宁,甚至不能自主为主症。常伴有头晕、胸闷不适、心烦少眠、颤抖乏力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至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常为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累、饮酒等因素所诱发。

心虚胆怯 心中悸动不安,善惊易恐,常因惊恐而诱发,气短自汗,神倦乏力,夜寐不宁,而易惊醒,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心脾两虚 心悸不安,失眠健忘,头晕目眩,面色少华,神疲乏力,胸闷食少,舌淡红苔薄白,脉弱。
阴虚火旺 心悸不宁,心中烦热,少寐多梦,思虑劳心则加重,头晕目眩,腰酸耳鸣,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心血瘀阻 心悸怔忡,胸闷不舒,心痛阵作,唇甲青紫,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水气凌心 心悸怔忡,胸闷喘息,不能平卧,咳吐大量泡沫痰涎,眩晕,面浮足肿,尿少,舌淡苔白滑,脉弦滑。
心阳虚弱 心悸不安,动则尤甚,胸闷气短,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迟或结代。
痰火扰心 心悸时发时止,烦躁不宁,失眠多梦而易惊醒,便结尿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

治则 调理心气,安神定悸。心虚胆怯者益气安神,补心壮阳;心脾两虚者益气养血;阴虚火旺者滋阴降火;心血瘀阻者活血化瘀;水气凌心者温阳化水;心阳虚弱者温补心阳;痰火扰心者清化痰热。取手少阴经、手厥阴经穴及其俞、募穴为主。
处方主穴:神门 郄门 心俞 内关 巨阙

配穴:心虚胆怯加大陵、胆俞、足三里;心阳虚弱加膻中、气海;心脾两虚加脾俞、膈俞、足三里;阴虚火旺加太溪、肾俞、厥阴俞;水气凌心加中院、阴陵泉、水分、三焦俞;痰火扰心加丰降、尺泽、胆俞;心血瘀阻加膈俞、血海、膻中;心阳虚弱加关元、肾俞;腹胀、便溏者加天枢、公孙;手足心热加劳宫、涌泉;胸闷气喘甚者加天突、膻中。

方义:心悸的治疗总以调理心气,安神定悸为主,故取心经原穴神门、心包经郄穴郄门,二穴相配宁心安神以定悸;心俞益心气,调心血,配心之募穴巨阙,俞募相配,补益心气,调理心经气机以镇惊宁神止悸;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功能通心络,安心神,定心悸。加大陵、足三里、胆俞养心安神,益胆定志;加膻中、气海温补胸中之阳;加脾俞、足三里、隔俞补益心脾,益气血以安神;加肾俞、太溪、厥阴俞滋补肾阴以上济心火,治其本,泻火宁心,治其标;加膻中、膈俞、血海活血化瘀;加丰隆、尺泽、胆俞化痰和中,清热泻火,除烦定志;加关元、心俞补心肾之阳而定悸。

操作 毫针刺,实证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虚证用补法;寒者加灸。背部腧穴不宜直刺、深刺。每日1次,留针20~30min。

案例分析

丁某,女性,37岁,主因“心悸、胸闷间断发作2年,加重5天”,患者每遇心情紧张,心中悸动不安,善惊易恐,气短自汗,神倦乏力,夜寐不宁,而易惊醒,舌淡,胎薄白,脉弦细。5天前患者因与人争吵后再次出现心悸不安,气短,胸闷头晕,伴夜间易惊醒,夜梦较多。诊斯为“心悸”心虚胆怯型。

治则:宁心安神定志

针灸取穴:百会、神门、郄门、心俞、内关、巨阙,其中百会穴灸法,内关穴强刺激,余穴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随即患者自觉心悸减轻,胸闷缓解,给予治疗2疗程30次后痊愈,后随访未再发。
分析:依据患者临床表现已诊断为“心悸”心虚胆怯型。思虑紧张,心脾损伤,血亏耗则血不养神,心虚胆怯。放取百会重用炙法,神门、郄门、心俞、内关补心脾、宁心安神定志。

【按语】

针灸治疗心悸有较好的疗效,而且有改善心功能的作用。但本病可见于西医学多种疾病,所以应明确诊断,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若器质性心脏病出现心衰倾向时,应及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在针灸治疗的同时,配合耳针、穴位埋线、艾条温和灸等,则症状的改善既明显又持久,应用于缓解期,对预防本病的发作亦有一定的效果。应注意调畅情志,避免忧思、郁怒、惊恐等不良刺激,注意休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注意饮食有节,忌肥甘厚味、过饥、过饱、酒烟,水气凌心者应限制食盐摄入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