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希彦 | 见血止血,治好的少,治不好的多

 感通天下 2019-10-26

作者:刘希彦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这一条前面讲的是无汗身痛的太阳病,也就是伤寒麻黄汤证。 服了药,稍微好一点了,病人有些“发烦目瞑”。目瞑是一种类似于眩晕困乏的反应。前面说过,邪气重的时候,人是亢盛的,就是累也不能睡。服药后产生困倦反应,说明邪气快解了。严重的会出鼻血,出了鼻血病就好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阳气重故也”。这里的阳气指的是津血,就是津血多。人体津血多自然病解得快。如果体表不够通畅,不能迅速的通过体表解决邪气,津血就会寻求别的途径解决,出鼻血就是一种常见的方式。小孩子爱出鼻血其实是好事,一场感冒就躲过去了。 就这一条我们来讲讲出血这个证。像牙龈出血、便血、经期血淋漓不尽,这都是很常见的。如果我们顺应人体来思考,其实都是人体在排邪气。包括大便颜色深,就是有潜血,也是如此。我奶奶年轻的时候,得一个病几年不愈,百药不效。有一天晚上,她忽然拉黑色的大便,据她说拉了半马桶,病从此就好了。所以我们不能见血止血,而要去考虑人体到底哪个层面有邪气。如果顺应人体来思考,我们还可以更宽泛的理解这个问题。不单出血,慢性腹泻,慢性鼻炎,人体有异常分泌物,甚至频繁遗精,都有可能是人体在体表不能解决邪气的情况下寻求的其它途径。所以《伤寒》里治遗精给出的方子是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和小建中汤,这两个都是治太阳表证的桂枝汤的加减变化方。条文中出鼻血给出的方子是麻黄汤。麻黄汤是驱邪气出表的,邪气从表解了,就不必用出鼻血来解了,鼻血自然也就不出了。这是顺应人体的辨证思路。出鼻血等于出汗,汗后应该用桂枝汤啊,为什么这里用麻黄汤呢?因为“阳气重”,津液不虚,汗与不汗的实质是看津液虚不虚,如果津液虚了,还是要用桂枝汤的。后世的医家是不敢这样用药的,他们认为桂枝是活血的,麻黄是发散,是出血证的大忌。他们一见到出血就是凉血止血,用生地、丹皮、白茅根、仙鹤草之类。如果是偏阴虚阳亢这些药还能奏效,如果是别的情况吃了是不会好的。比如经血淋漓不尽这个证,我早年也袭用凉血止血的套路,治好的少,失败的多。《伤寒》里治血证的方剂,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温经汤都用桂枝,而且桃核承气汤还是有里热证的。看历代伤寒名家的医案就知道,这些方子治血证反而有捷效。

节选自《大医至简—刘希彦解读伤寒论(第二版)》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大医至简—刘希彦解读伤寒论(第二版)》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