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起变法:一场结局注定的悲歌

 良辰美景奈何天 2019-10-27

自古变法难成功,此恨绵绵无绝期。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是资治通鉴中写的第一个关于变法的记载。变法的效果很好,但是为什么最终却走向了失败呢。先一起看看这场变法的来龙去脉。 选自 资治通鉴 周纪一 【原文】十五年(甲午、前387) 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而楚之贵戚大臣多怨吴起者。 二十一年(庚子,前381)   楚悼王薨。贵戚大臣作乱,攻吴起;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起,并中王尸。” 【译文】十五年(甲午、公元前387年)

楚悼王平素听说吴起是个人才,到了便任命他为国相。吴起严明法纪号令,裁减一些不重要的闲官,废除了王族中远亲疏戚,用来安抚奖励征战之士,大力增强军队、破除合纵连横游说言论。于是楚国向南平定百越,向北抵挡住韩、魏、赵三国的扩张,向西征讨秦国,各诸侯国都害怕楚国的强大,而楚国的王亲贵戚、权臣显要中却有很多人怨恨吴起。 二十一年(庚子,公元前381年) 楚悼王去世。贵族国戚和大臣作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悼王尸体边,伏在上面。攻击吴起的暴徒用箭射吴起,并射中了悼王的尸体。

【解析】吴起魏国经历了再次失败后,这次继续南下,来到了楚国。此时吴起没有再犯上次的错误,不废话,直接从人臣的最高位置-国相开始了楚国的生涯。楚王交给吴起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振兴大楚,称霸诸侯。

已经有了丰富执政经验的吴起,毫无惧色的立下了军令状。开始了改革变法的历程。他的改革的思路是什么呢。

1)从法律上入手,明法审令。令行禁止的国家和军队才有战斗力。

2)从官员编制上入手,捐不急之官。裁撤了一些不重要的官职,减轻了楚国管理的负担,也节省了不少公共开支。

3)从贵族的范围入手,废公族疏远者。直接取消了贵族中血脉较为疏远的人,这些人应该是人数最多的,消耗最为庞大的一个群体。降低了不少既得利益群体的支出。

那这部分节省的钱用到了哪里呢,用在了军队建设上面。有钱了,军队的装备和战斗力就能迅速提升。开疆拓土都不是问题,一时间楚国的声望,急速上升。

但是为什么这么优秀的政策,在楚悼王过世后,就迅速人亡政息了呢,吴起也因此殒命。

接着分析这个政策的关键点。

1)明法审令。古时能够违法乱纪,不把法律放在眼里的多为有势力的人,或者有势力人的爪牙。这条规定实质从行为上约束了王公贵族。

2)捐不急之官。那时还没有科举制度,能够做官多数靠推荐和传承。还能够做闲官,领空饷的,那更是为贵族子弟量身定制的。裁掉这些人,不仅得罪了官僚阶层,更加是得罪了贵族子弟。

3)废公族疏远者。直接取消了贵族外围的待遇。哪个贵族没有个三亲六故的,这些人没啥本事,完全靠祖上蒙荫过日子。这一下子让他们没有了活路,这还不和吴起拼命。读过《红楼梦》的都知道,这贵族关系相当的复杂,都是沾亲带故的,得罪了这群人,就相当于与整个贵族势力为敌了。

4)破游说之言从横者。合纵连横其实就是虚构的一个外交项目。无数的游士,门客靠这个来吃饭,同时无数的贵族也借助这个来捞钱,构建自己的势力。平原君,孟尝君,大家都知道,哪个门下不是门客三千,哪个不是合纵连横的高手。直接取消了项目,贵族怎么搞钱。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吴起变法失败的几点了

1)吴起变法针对的对象太集中了,而且实力无比强大。

2)吴起把省下来的钱都用在了强军上。扶植的势力不特定,没有把势力分到某一个特定的集体上,得了好处的军人不会站出来为他说话。

3)从公元前381年到387年,变法维持的时间才短短6年。因为变法而培育的新生势力不够强大。完全无法与利益受损的保守势力想抗衡。

4)王权支持力度不够。因为没有新生势力与保守势力相差太大,难以构建新的平衡。新王在上位后,为了赢得大势力的支持,新王在上位后迅速倒向了保守势力。完全放弃了对于变法的支持。毕竟先坐稳位置最重要。干大事是要等到权力稳固后才能做得事。

变法时间太短,阶层形成不固定;伤害群体太集中;变法没有触及本质,改变社会结构,王权决心不够坚决。这些因素叠加导致了吴起变法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悲鸣一声后,迅速湮灭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