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酒杯宽,人生窄,说说怎样怎样鉴定粮食酒和酒精酒。

 范eagle 2019-10-27

(1)、酒前牢骚

另一个号一共200多个个读者,阅读量两千多,1:10还多,但文章又翻肚皮,显示被投诉,我已见怪不怪,但心底的迷惑越来越多:这么多雷区,我该写什么?即使写家长里短的市井生活,也会涉及物价或者收入,能写不?被翻的这篇,也就是写了些人们的收入以及收入房价比什么的,结果就被咔嚓了。

有人说你不批评现实能死吗?我说不能,也有人说你除了批评现实,会写其他题材不?我说会,他说那你就写写其他的呗,我说我不批评现实难受,虽然我也羡慕人家那些能写稳稳的幸福和现世的安稳的大号的收入,我也会偶尔“岁月静好”一下,但本质上我还是个愤青,还有,你们别以为“愤青”是个贬义词,那是你们无知!

我很少直接斥责谁无知,但是在很多被滥用的词语面前,有时候真的很生气,比如“公知”、比如“正能量”,全都是被玩儿坏的词语,我已经打算写一篇专门讲那些被玩儿坏了的词语的文章。

 酒杯宽,人生窄,多少烦恼事,装上心底的小船儿,满上一杯酒,摆渡过去,准备下一篇,开整!

今儿喝酒了,那就说说怎样鉴定手边的酒是粮食酒还是酒精酒吧,跟爱喝酒的朋友唠唠经验,也欢迎酒徒们多多指正。

 (2)、清醒的酒话

先说下网络上和民间流传的鉴定粮食酒的常见方法,据我看到的文章,最多的有16种的说法,但是基本上都不靠谱,比如曾经刊载于《中国白酒》的一篇文章例举了16种方法,可操作性强的,实在没有几种。

文中提到的看、捻、渗、溢、搓、品、闻、融油、感觉法、看酒花、空杯法、兑水法、看标准、烧碱法、茶水法、冷藏法等,其中的“看”涉及看包装和看酒体,笔者从事过短暂的印刷工作,看包装是没问题的,但问题的根本在于,看包装是个毫无意义的方法----包装看起来粗劣不堪的酒当然不用考虑,但即使是包装精美的酒,又有几瓶值得信赖?所以我认为看包装无意义。

至于看酒体,文中说要看流动速度,看透明度,试问普通人有几个能看出来粮食酒和酒精酒流动速度的区别?至于说酱香酒酒体发黄,我真不知道这个说法来自哪里,我只知道有些老酒发黄是真的,原因是跑酒之后造成的酒精挥发以及微量元素的析出,还有就是造酒过程中使用了铁器,除此之外,添加柠檬黄、落叶黄等色素造“老酒”的也大有人在,所以我认为这一条也没有参考价值。

看酒花、看挂杯对专业人士来说也许有点参考价值,普通人就算了----酒花有增花剂,挂杯有增稠剂(丙三醇),打开某宝输入“白酒增花剂”或者“增稠剂”,你能想到的,想不到的,都有卖的,所以这类方法也只是赚流量来了。

至于其他方法,多数也基本上属于看看就行了的范畴,其中的烧碱法我没试过,但是持怀疑态度,因为茶水法、融油法、加水法、冷冻法、手搓法、空杯法……这些我都试过。

其中茶水法提到酒中滴入茶水,粮食酒变成淡黄色,酒精酒立即变成紫黑色,融油法则说酒中滴油,真酒中的油会自然而均匀地扩散和下沉……

写这些文章的人,我确定他没有做过这实验,只是Ctrl+C加Ctrl+V了,真要稍微动下手,就不敢这样写了,为了写这篇答语,我今天又浪费了自己的一点儿白酒,下面是融油法的图。

这个油滴大的是我的酒,油滴小的是国内某一线大厂120元的酒,度数相同,我的酒因为油滴比较大,而且酒少,所以可以看到油滴下沉稍微多一些,另外一杯也在下沉,如果油滴和我的一样大,下沉程度应该是一样的,这实验我在品鉴会上做过多次,不会搞错,再从垂直图上看,两滴油都没有扩散,是不是?所以说这方法也不具备参考价值。

至于茶水法,我就不上图了,我的结论是粮食酒和酒精酒是一样的,没有任何不同。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答,大家这样想:无论粮食酒还是酒精酒,最主要的成份都是乙醇和水,难不成粮食酒的乙醇和酒精酒的乙醇不是同一种乙醇?既然是同一种乙醇,凭什么粮食酒中的油就能比较均匀地溶于水并下沉,酒精酒就不行?这么简单的反常识的理论,居然横行网络这么多年。

下来说下加水法,这个确实管用,但也别当成颠扑不破的真理。

加水变浑浊的酒,大致分四种情况,一种是整体都比较浑浊,用手机上的小手电从杯子底部照上去,会看到杯子里的液体是一团乳白色的雾状,光线在杯子里是漫反射状态;第二种是透明度也降低,杯子里看起来有极多的透明小颗粒在上下翻滚,透明度要比上一种强很多;第三种是不仅有乳白色的雾状,甚至可能分层或者在手电光下泛很淡的蓝色,这是因为酒精和添加成份产生了失光现象;第四种则基本没有任何变化。

第一种基本可以确定是固态法的纯粮食酒,第二种很可能是度数较低(52°)的固态法白酒或者添加了原酒的液态法白酒,第三种是高端勾调酒,第四种就不说了。

因为酒中的酯类不溶于水,所以酒中加水会变浑浊,这也说明这种方法并不是完全可靠:厂家可以通过添加酯类让自己的酒“通过”这种测试。

总结一下:酒中加水不变浑浊肯定不是好酒,但是酒中加水变浑浊也比一定就是好酒,只是几率大一些。

冰箱冷冻法也是一样的道理,我曾经冷冻过自己的酒和对比酒各12小时,我的酒析出很多絮状物,原因是酯类遇冷析出,而对比酒只在表层略微形成了一点儿流动性欠佳的半固态的冰层,但是后来几次实验,在明知是酒精酒的前提下,冷冻结果也出现了絮状物,所以我只能是认为酒厂添加了某些物质,也就是说,这种办法也不是十分灵光的。

再就是广为流传的看执行标准,这个方法我可以不客气地斥之为放屁:有几个厂家老老实实地标注自己是液态法白酒?除了明确标明20821和20822的你知道到它是液态法和固液法(能记住这两个标号及其含义的人有多少?)其他的标号就真的都是固态法的传统白酒?所以这条最扯淡!厂家标注能相信,中国全是好酒了。

那么竟没有能鉴定粮食酒的办法了么?当然不是,我不知道别人怎么鉴定,我自己最常用的就是手搓法、空杯法和试喝法。

这三种方法最简单,只要稍加用心,多数人都可以使用,但是一定要细心,仔细闻仔细品,多次尝试和训练,一定一定多加对比,很容易见效。

先说手搓法,倒一点儿酒在掌心,用手搓开,停留三、五秒秒,放在鼻子下面闻,如果是粮食酒,最显著的是酒糟味儿,或者说糟香味儿,酒精味儿也有,除非是新酒,否则不会特别冲,即使是新酒,酒精味儿冲鼻子,你会觉得很难闻,但这种难闻是因为它太暴烈,而不是刺鼻或者其他杂味儿,如果是酒精酒,最显著的是不带粮食香气的酒精味儿,这种气味儿很容易让你联想起走过化工厂附近时的感觉,其次没有糟香味儿,至此,用鼻子基本上就能分辨出来了,再就是入口尝了,但是手搓加鼻子闻的方法,一定要多加训练,几次就想有效果是不现实的。

入口尝是一件很难说清的事情,因为味觉的个人色彩极其强烈,而且别人无法替代和感同身受,饮酒体验也无法传递,喝酒经验不同、味觉灵敏度不同的人,对同一种酒的感受都不同,这个留待最后总结时说,现在说空杯法。

空杯法非常简单,当天晚上睡觉前把粮食酒和酒精酒分别倒入酒杯一点点,泼掉,空杯子扣在桌子上,或者正放也行,第二天早上把两个杯子一闻,高下立判----粮食酒还有酒香,或者说酒臭(不同的人表述不同),但是酒精酒的杯子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气味儿了,即使有,也非常淡。

最后说下身体感受,也就是试喝法,说到底,酒这东西,还是要喝的,喝完之后身体的反应是最诚实最直接的。

描述酒类口感的词语其实很贫乏,翻来覆去就是“入口绵柔、回味悠长”或者“醇香浓郁、空杯留香”那几个词语,誉美有余而描述不足,事实上喝酒的好处确实很难跟别人说清楚,而酒的口感形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根据自己的喝酒经验,我认为粮食酒有以下几个通用的基本标准:

1、在大众商超购买,按500毫升算,一二百元就算个坎儿了,200元以上的不一定有固态法白酒,但100元以下,买到真粮食酒(固态法酒)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2、从喝第一口到最后一口,不能有苦味儿杂味儿,停杯是因为不胜酒力,不能是因为难喝。

3、酒体浑厚有劲,新酒会比较暴,但入口不扎舌头,口腔不会有针刺感。

4、稍微过量,三两个小时就醒了,过量很多,第二天醒来可能会稍微头晕,但不会头疼欲裂。

5、即使这次烂醉如泥,但不会“伤酒”,下次还想喝。

6、如果喝慢酒,即使喝一天,悠着点儿别猛灌,一次一小口,按时吃饭或者有佐酒菜,从早喝到晚也不会难受,嘴巴里对酒香的感受不会减少。

欢迎好酒的朋友指正。

(3)、酒后的醒酒图

酒徒醒话·人醉心不醉

插图:老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