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史,曹参这个人,都极为有趣。 1、饮酒作乐的千古贤臣 在我国古代丞相这个位置地位崇高,可以说是绝大多数人的顶点。为了达到这个梦想,许许多多有才华的人都各展所长,渴望能够在这个位置上留下自己的脚印,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谁不是紧绷着神经,生怕留下不好的形象。 曹参这位刘邦手下的老臣,刘邦论功行赏时,位居第二的人物,他在当上丞相后,却一改过往精明能干的作风,过上了“日夜饮醇酒”的生活。 堂堂丞相,每天工作期间饮酒作乐,怎么看都是昏庸之人,可曹参在任三年,他的评价却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朝堂上的官员觉得他不务正业,而另一方面百姓却歌颂他是“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我们一起来看看曹参到底在任时,饮酒作乐到了何种程度。 首先曹参自己是整日饮酒作乐,如果有人来找他谈政事,他一定会拉着人先喝一顿酒,让对方喝醉了再说。 《史记·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闲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後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其次曹参还带着下属们一起喝酒,当时有人去向曹参提意见,表示你作为丞相,不能纵容这种风气,要好好整顿一下。当时曹参的反应很有趣,他拉着这些来反应问题的大臣们坐到庭院里,摆上酒席,然后让他们像他们反映的那些工作期间饮酒作乐的大臣一样“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 2、曹参为何在工作期间饮酒作乐,还能被百姓称颂 前文提过曹参上位后,一直保持着整日饮酒作乐的状态,而且他不单单是自己喝,还邀请手底下的大臣和自己一起喝。汉惠帝上位后,哪里见过这种事情,当时就蒙蔽了。 于是汉惠帝悄悄把曹参儿子曹窋拉过来谈谈口风:““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於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一会儿你回去了,私底下问问你父亲:“高帝刚刚去世,皇帝还年轻,您作为丞相,每天饮酒作乐,有大事情也不告诉皇帝,是凭借什么来处理天下大事的呢?”)” 曹参听到自己儿子的这番话,二话不说先“笞窋二百”,然后呵斥道:“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还不快去服侍皇帝,天下大事哪里是你这样的小孩子该讨论的)。” 汉惠帝知道自己的探查失败过后,对曹参更是不满,于是便在朝堂上公然质问曹参:“丞相你工作期间饮酒作乐不说,我让你儿子提醒一下你,你为何还要打他呢?(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 曹参没有直接回答汉惠帝,他先脱掉自己的帽子向汉惠帝谢罪,然后反问了他一个问题:“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陛下您觉得自己与您父亲谁更圣明)” 汉惠帝不假思索回答道:“朕乃安敢望先帝乎!” 曹参又问道:“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 汉惠帝停顿了一下,委婉说道:“君似不及也(你好像比不上萧何)。” 曹参看到汉惠帝说出了自己想要的话,便解释道:“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汉惠帝听到这儿,总算明白了曹参的理由:他找不到比萧何制定的政策更适合国情的了,为了避免过多干预造成朝政紊乱,干脆就让百姓休养生息更好。 其实,严格来说曹参这种“无为而治”的做法属于“不做而做”,前人萧何制定好了规则,而他上位后干了两件事情“任用性格淳朴老实的人”和“驱除追名逐利的人”:择郡国吏长大,讷于文辞,谨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辄斥去之。 曹参认为只要能够保证大臣们老老实实做好自己本分,不要为了追名逐利做些不必要的事情,就完全足以应对朝政所需。加之汉朝初立,百姓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争,颠沛流离,此时国家需要的是休养生息,而不是过多干预,从这种角度出发,他实施无为政策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参考资料:《史记·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汉书·卷三十九·萧何曹参传第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