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批判性思维:信息时代去芜存菁的一把钥匙

 正心正举 2021-04-07

文丨大胯 · 主播丨涂山

对于感官体验来讲,这是一个极大丰富的时代,但同样也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如今的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我们可以享受到更多更刺激的体验……

但不容忽视的是:我们的意识也经常会陷于各种专家、媒体的观点、意见的围攻之中,稍不留神就可能被欺骗、洗脑、操纵——判断真伪成了现代人的一大难题。

我们需要认识到: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需要的并不是更多的信息,而是一个有效的信息过滤器,用来甄别和筛选信息。

而这里的过滤器指的就是“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美国鲍林格林州立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尼尔·布朗,对于“批判性思维”下的定义是:对你听到的、读到的东西进行系统性的思考与评价。

譬如有人说“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但很少有人意识到的是:“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这个观点是你自己的大脑让你这么想的。

也就是说,我们随时随地都活在川流不息的思绪和想法里,每分每秒都在思考。这带来的坏处就是:我们很少会意识到“我在思考”,就像我们意识不到正在呼吸一样。

“批判性思维”难就难在这里:既然我们很难意识到自己在思考,那又如何反思自己的思考?又何谈批判性思考呢? 

一百多年前,胡适先生就说过:“我这里千言万语,也只要教人一个不受人迷惑的方法。”

怎样算有批判精神?

如何在不盲从的情况下选择可信的信息去运用?

选错了又如何纠正呢?

这是现代人的基本使命,这种需要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就像原始人那会儿要填饱肚子一样重要。

建立“批判性思维”主要有三个目的:

· 当外界大量的信息扑面而来的时候,不能照单全收;

· 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对“观点”和“事实”进行区分,敢于质疑;

· 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注意力的浪费。

内观己心

我们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相信的事是“正确”的,我们常常会为自己的信念辩护,认为自己的信念是真理,而优秀的思考者却能看出这其中的荒谬之处。

人类不是完美无缺的——很多时候会被冲动、疲惫、低落、愤怒、贪婪等情绪左右,从而做出错误的决定。我们的思维往往受制于不曾预期的心理因素,而这些心理因素很难被察觉。

相反,当我们正视自己的无知时,就会发现自己错误百出。更进一步来说,如果努力寻找机会来检验自己的理念是否稳固,还会意识到人们相信的东西多半是基于偏见、偏好或半真半假的陈述,有时仅仅只是迷信。

当质疑自己的信念成为习惯后,信念就不会再控制我们了,而是由我们来控制信念,这时我们也就具有了“批判性思维”。

外察世界

所以,批判性思维指的是:

在任何时刻、任何场合下都能分清楚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

拥有批判性思维的人通常会在各种备选观点之间仔细斟酌,并确保自己对这些观点的描述足够精确。他们会仔细琢磨其他人的观点,并理解这些观点,而不是对其嗤之以鼻。

人的大脑的有一种自然倾向:它知道得不多,却自以为懂得不少,而且自以为是。尽管证据表明,很多事实与大脑原本认为的大相径庭。

批判性思维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与见识。批判性思维并不是指某种说法本身的真假与否,而是指我们面对的各种说法进行评估思考的过程。

正常情况下,人们的表现总是会有下面三种倾向:

· 人们容易以高标准要求和自己观点不同的人,而以低标准要求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人;

· 很多时候无法使自己的言行和信念保持同步;

· 无法看到自己认同的人或是那些有影响力的人行为中的矛盾。

实际上,这三种倾向常以无意识和自我矛盾的方式出现。但是,大脑生来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大脑生来就是“虚伪的”,并且会技巧性地将自己的想法与做法合理化。

举个例子,我们都知晓“人是自私的”这一道理,但我们几乎从不认为自己是自私的,而又能轻易地发现他人身上的自私。换句话说“我自私就可以,你自私就不行”。我们期待他人遵循严格的标准,对自己却放任不管,我们还以此为公平。

启迪多元思维

最早的批判精神,可以溯源到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他提出了一套经典的对话、问答的方法。

苏格拉底通过提问、辩论,揭露对方话里的矛盾和缺陷,以此迫使对方进行深入的思考。所以,他又被称作“真理的助产士”。

批判性思维,不是要求你从一开始就建立起完备的思考过程去推导完美的结论,而是当自己的苏格拉底,带着问题,对一个个结论进行倒推,用一套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去检验这个结论是否站得住脚。

正心正举

实际上,训练批判性思维有四个有效的方法:

一、发现和质疑前提假设

比如,有人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

“这家店的川菜最正宗,如果扩展到全国,一定可以击败那些不正宗的川菜店。”

批判性思维者会立刻发现这句话隐藏的前提假设——“人们喜欢正宗的东西”。

但事实往往不是这样,比如,开在全国的兰州拉面早已不是正宗兰州拉面的样子,但依然不影响它遍地开花。实际上,很多我们认为的“不正宗”,是为当地人饮食习惯做出的改变和程序化。而那些我们认为的“正宗”,很多只是个人的小时候的饮食习惯,与“好吃不好吃”无关。

发现并质疑这些前提假设,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

二、检验事实的准确性和逻辑一致性

比如,你到苏格兰旅游,透过火车车窗你看到一只黑色的羊,按照思考深度排序,你会产生下面三层结论:

· 第一层:苏格兰的羊都是黑的。

但是看到一只黑色的羊,是无法推导出苏格兰的羊都是黑色的这个结论。所以,这个逻辑有问题。

· 第二层:苏格兰的羊至少有一只是黑的。

这个更符合逻辑一点。但是作为论据,你看到的的确是一只黑色的羊吗?也未必,因为你只看到了羊的一半身子。

· 第三层:苏格兰至少有一只羊的一半身子是黑的。

这才是符合事实的准确性和逻辑一致性的结论。

三、关注特殊背景和具体情况

中西方文化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企业的管理理念也很不一样。例如,美国企业使用末位淘汰制,日本则使用终身雇佣制,都很成功。

因此,很多人到现在都极力鼓吹“终身雇佣制”的种种优点。可是,事实真是这样吗?

只要再深入思考几步,比如:

· 日本如今真还在用终身雇佣制吗?

· 什么时间在用,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 除了中西方差异这个因素外,还有什么别的原因导致了终身雇佣制?

在你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后就会发现:

· “终身雇佣制”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所采取的的基本用人制度,当时整个日本的劳动力严重不足。

· 除了中西文化差异这样的原因,导致终身雇佣制的原因更重要是:在“劳动力供需关系严重失衡”情况下,防止工人跳槽。

· 到了2001年左右,“终身雇佣制”在日本开始衰落。如今的日本,只有一些国际性大集团或大公司还保留着这个制度,一般的中小企业基本很少使用了。

如此分析,就是考虑到了特殊背景和具体情况。

四、寻找其他可能性

在一次电视访谈中,主持人问一个孩子这样的问题:“如果飞机将要坠毁了,只有一个降落伞,如果换做你,你选择让谁跳伞?”

孩子说:“我要背着降落伞跳下去!”

现场观众哄堂大笑,明显是在嘲笑孩子是个“怕死鬼”。可是孩子在大家的嘲笑声中急着哭出来说:“我是想去找人来救大家。”

从这个例子就可以看出,人们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先前的偏见或成见所影响,总会认为某些事情就是自己想的那样,从而轻易地遗漏了其他的可能性,哪怕这个可能性只是“转念一想”,人们都“懒得去思考”。

当对于批判性思维有了以上的初步了解之后,我们还可以进行六个“灵魂拷问”:

· 我的思维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偏见或成见的影响?

· 我被灌输了多少可能错误的信念?

· 我不加批判接受的信念是如何阻碍我客观地看待事物的?

· 我能否跳出自己的圈子(文化、民族、宗教等)进行思考?

· 我对其他的信念系统了解多少?

· 我的信念是如何被我出生的年代、成长的环境、父母的信念、配偶的信念、我的宗教、文化和政治等塑造出来的?

这些思考培养的不仅仅是批判性思维,还可以培养出“理性的谦恭”的品质。

也正如英国政治家托尼·布莱尔说过:愿意学习自己尚不知晓的事,才能获得知识与智慧。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实际上,关于批判性思维有三个关键点值得我们注意:

· 原理不重要,更多角度地思考才重要。

· 批判性思维不是让你不犯错,而是能够及时纠错。

· 批判性思维不能给你确定的结果,而是能对事情发生的概率进行判断。

“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习惯”、“提高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技能”这两者同样重要——它们不是让我们在一时一事上精明起来,而是让我们全方位地更明智、更理性。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