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究与学习写作:原来可以这样

 吴越尽说 2019-10-30

作者:凌子

    写作有秘诀吗?不遮拦,更不故弄玄虚,《跟着莫言学写作》一书让“莫言”直接登场,用经历、用作品“现身说法”。

    该书的著作者管遵华与莫言同乡,被誉为“收藏莫言书最全的人”。阅读此书,青少年学生及家长们会获得很大的帮助,众多喜爱莫言、研究莫言而又不知从何处着手的同志,也能得到一个启示,那就是:按下浮躁之心,多读一点书。

    知人论世,创作源于现实。第一章“用勤奋筑起云梯”、第二章“经历是写作的富矿”,写意式回答了默默无闻的莫言何以成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乡土情结与童年经历,永远是作家的精神故里;而大自然与生活体验,绝对是“魔幻现实主义”光影闪烁之所以然。把生命糅合在作品中,作品便有了宏大又深刻的人性揭示。

    第二部分,第三章至第六章,分别为“用眼睛思考”“用耳朵阅读”“用鼻子写作”“用想象力构思”,可以说是对莫言创作出色的另类告白。少小的莫言是“一个躺在草地上长大的孩子”,边放牛边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万物有灵,而一颗敏感的童心格外“通灵”。于是,色彩、声音、气味、触觉,因“通感”而融通;而各类景物、各种人事,通过想象而“融为一炉,汇成一锅,糅成一团”,最终营造起文学世界的“高密东北乡”——若即若离,亦真亦幻。

    第三部分,第七章“把好人当坏人写”,第八章“把坏人当好人写”。这部分点出了文学的本质,写人,写出人性。人有七情六欲,“一阴一阳之谓道”。概念化与主题先行,为“宣传”;文学创作则必须“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于写人”。只有把写人作为唯一目的,写出人性中的可能与无可奈何,作品才有深刻性与超越性。“红高粱”系列中的“我爷爷”,《丰乳肥臀》中的“我母亲”,获诺奖作品《蛙》中的“我姑姑”,莫不如此。

    第四部分,第九至第十四章,可看作是介于“道”与“技”之间的表达方法论,分别为:化虚为实,化实为虚,多元化的叙述视角,表达要直白浅显,方言土语的腔调,用个性写出风格。莫言的文学世界是多彩的,且有鲜明的个性风格。色彩在其中旋转,有如印象派画家的画作;人性在其中旋转,有如佛教教义中的六道轮回;语言在其中旋转,有如黄河九曲汪洋恣肆。

    最后,属附录。一是“七嘴八舌话莫言”,属“大家说大家”;二是“莫言诺贝尔奖演讲全文”,对世界讲中国莫言的故事;三是作者后记,“感谢”。这个附录,对研究者与作家来说,很重要。其启示至少有三:民族的(民间的、地方的)才是世界的(跨地域的);现实与幻想、历史和社会,可以通过不拘一格的“编造”融合在一起,通过人性的挖掘实现超越;“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并不排斥,语言是根魔术棍。

    2019-10-3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