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导 读 清爽的秋天,是大「湿」人祛湿的好时机 秋高气爽,就这两天时间,连广州这么酷热的城市,迎着一冷风,宣告正式踏入了秋冬。 清清爽爽的体感,咱们湿重脾虚的人们应该要珍惜这难得的清爽,没有夏天的粘腻,没有冬天的冰冷,穿得也不太多——简直就是脾虚大湿人的「高光」时刻。 但是,有些小姐姐还是会抱怨很容易犯困,身形还是肥肿难分,脸上泛油不减啊,睡觉还是流口水,头也是经常油腻腻的啊... 虽然秋天没有了外湿,感觉清爽,但内湿还是会存在:饮食所伤,情志所困,久坐不动,更不用说久病不愈了。 看看你平日吃的: 香辣的干锅,齁甜齁甜的蛋糕,生鲜的刺身,还有每天限定自己要喝够八杯水。 再看看你平日被这些烦心事扰得焦头烂额: 还有如战场般的职场,劳心劳力教小孩子做作业,理不完的家务事.... 还有还有,听说秋冬要进补,大「湿」人们也跟风去吃,结果越吃越滞腻,前几天,有位小姐姐说,连着吃4天的补品,腹胀满,感觉经常打嗝,反酸,嗳气,舌苔又白又厚,排便都湿腻了。 湿气重的人容易脾虚,这时候继续进补,脾不但系受不了这些好东西的能量,还会使人更加油腻:
所以啊,秋天尽管没有外湿侵袭,本来脾虚夹湿的人们,还是要注意内湿,想补不是不可以,要有正确的法子,不然越补脾胃越堵塞,不利于秋收冬藏。 要趁着这个短暂又清爽的秋天,没有外湿,没有寒邪侵袭,好好祛祛湿,健健脾。 一个寓通为补的思路 好比气滞血瘀,把气顺了,淤通了,血气畅通了,自然也就补了。 同样地,对一个脾虚食滞的人来说,消食滞相当于通法,你食滞消了,阻碍物没有了,脾就可以逐渐恢复,吃什么都可以补。 身体有自愈力的,脾强健了,吃什么都吸收,自然也是补。 恢复身体的自愈力,比吃补品来得更珍贵。 ① 艾灸补脾阳 艾灸选择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这些都是常见的温养阳气大穴,其中神阙、关元、气海属任脉,有「阳脉之海」之称。而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主胃肠病证,燥化脾湿。 民间有句谚语:「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脾胃虚弱且身形瘦削的人,可以适度艾灸或按揉足三里穴位。 ② 祛湿健脾的赤豆茯苓茶 说起祛湿,很多人都会想起薏苡仁赤小豆茶, 赤小豆和薏苡仁都能利水消肿,利湿健脾,可是两者微寒,对阳性能量本就不足的湿重人群终究不是长久之策。 医馆的大夫们研发出了新的茶包——赤豆茯苓茶,一冲一泡,轻轻松松健脾祛湿。 健脾祛湿有良方,代茶饮泡一泡轻松甩掉湿气 赤豆茯苓茶的组方由正安医馆的大夫根据现代人的饮食习惯,体质配方而成,包含了赤小豆、茯苓、芡实、薏苡仁。 赤小豆 气味甘、酸、平、无毒,有化湿补脾之功效,对脾胃虚弱的人比较适合。 薏苡仁 来自贵州的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 而且,薏苡仁经过炒制,其寒性会削弱,更偏于平和。 组方中,平衡其寒性的要数茯苓和芡实。 说起茯苓,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茯苓饼,茯苓糕,是款健脾渗湿的传统零食。 茯苓既能做食物,也是一味鼎鼎有名的中药,《神农本草经》把茯苓列为上品,而且还被誉为四时神药——不分四季,无论寒热与其他食材搭配,都能发挥出其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 《用药心法》说「茯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 与其他祛湿草本不同,茯苓的利水渗湿,是通过健运脾肺功能达到的,加上它药性平和,既利水又不伤正气,还能安心宁神(晚上睡得安很重要啊朋友们),所以对脾虚引起的痰湿重,肚子胀,食欲不好的人们很友好。 至于芡实,也是一味我们熟悉的药食同源食材。 《本草新编》说它「入脾、肾二经...可君可臣,而又可佐使者也。其功全在补肾去湿...芡实补中去湿,性又不燥,故能去邪水而补神水,与诸补阴之药同用,尤能助之以添精,不虑多投以增湿也。」 别看它「平平无奇」,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尤其能「去脾胃中之湿痰,即生肾中之真水」。 如是者,这四味食材,不仅能健脾祛湿,更是能补肾、健运肺功能来辅助脾胃。 建议湿重体质的人群,每天一包,这不是苦药,味道是甘中带甜的,不用担心坚持不下去。 每一包都是独立包装,即使是办公室还是外出旅游吃得太多肥甘厚味,都能随时随地泡一杯。 每盒12小包,均为独立包装,方便随时冲泡 当然,再好的茶饮也有不适合的人群:糖尿病患者,孕妇、哺乳期以及14周岁以下儿童不宜饮用。 还等什么?快来囤货,趁着没有外湿的秋天,加把劲把内湿也去掉吧。 版权声明: 1.本文未经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如欲转载及内容合作,请于公众号后台留言。 2.文末留言区开放,欢迎踊跃参与讨论。本平台支持言论自由,精选留言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
|
来自: 为什么73 > 《正an个人收藏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