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是所有的错,都能因为年少被原谅

 石勇n4oa1c90zp 2019-10-30

 
一、
 
好多年前,看过一部日本影片《告白》。

松隆子演一个单亲妈妈,女教师。她班上两个少年,一个被母亲抛弃,另一个被同学嘲笑排挤,俩少年合计起来要做一件引人关注的大事。他们把老师唯一的女儿杀了,抛尸泳池。影片中最让我不寒而栗的,不是整个谋杀过程。也不是抛尸时,发现女童没死全,依然扔她入水。是有一天,松隆子以平静的口气,对台下的学生讲述了女儿被杀害的过程。所有学生漫不经心,听到女童死了两次,也只稍试停顿,又继续嬉闹。这些青春期的少年,他们听到的彷佛不是一个幼小的生命逝去了,而是死了一只蚂蚁。可能对这些少年来说,任何事,只要和自己不相关,对自己不造成麻烦,就可以保持沉默和冷漠。

我们总倾向于歌颂青春的美好纯真,勇气热忱。殊不知,青春年少的核心特征,是无知无畏,一腔蛮勇。无知,是他们的底色。这些少年,热忱起来,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纯真起来,又真的可以照亮人世灰暗;但同时,邪恶起来,也是极度盲目冷酷,残忍到不自知。
 
青春期的少年,是极度的矛盾体。他们不是天真的孩童,他们是半生不熟的人。一只脚逗留在青春的幻想里,另一只脚又渴望踏入成人的世界。他们蔑视现实权威,又渴望树立权威,他们缺少对自我对他人的认知和体谅,他们是极善与极恶的结合体。一旦无知无畏冲在前,少年做事就不计后果,那点亮世界的热忱,也可以毁灭世界。而最要命的,是他们作恶了,还不知道自己有多邪恶,甚至觉得自己无辜。
 
二、
 
少年邪恶起来,总是不自知。
 
这几日,被未成年人犯罪刷了屏。就在这一周内,辽宁大连13岁男孩杀害10岁女童,因未满14周岁,被认定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在四川仁寿,一名15岁中学生因对老师日常管理不满,用砖头数次击打老师头部,致老师流血倒地,至今仍在ICU昏迷不醒。

强奸女童,残害致死,尾随女性,主动骚扰。因日常小事,对老师起杀念,下手砖砖见血……这些残忍血腥的细节,很难与十几岁的孩子联系在一起。但事情真实地发生着,还并不少见。比如,东营市14岁少年,因琐事捅杀同学十几刀,事后说:反正我才14岁,杀人不必偿命。湖南邵阳3名中小学生,木棒殴打52岁女教师致死。湖南沅江一名12岁男孩,因不服母亲管教太严,在家中持刀杀死母亲。几天后被警方释放。少年事后说,我又没杀别人,杀的是我妈。

未成年人犯罪,越来越呈现低龄化、极端化态势。这是一件需要全社会都引起重视,并进行干预的事。以大连“13岁男孩杀害10岁女童”为例,这13岁少年,身高170,体重70公斤,作案时沉着,有手段。事发后,拍视频演戏脱罪,还有反侦查能力。甚至还在同学群里发出“我未满14周岁,不能把我怎么样”的声音。这样的少年,已经很难与未成年人划等号。这样的少年,没有受到应有的严厉惩罚,我很难想象,他日后能自觉成长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一个对自己对他人心怀善念的成年人。
 
很多时候,无论少年,还是成年,人是要被惩罚了,知道痛了,才知道约束自己,知道界限,而后才有痛改前非。
 
三、
 
每次未成年人恶性犯罪事件后,“降低刑事责任年龄”都是呼吁最多的。

确实,法律对于刑事责任年龄的最初设计,被很多人,尤其是未成年人扭曲为“未满14岁杀人不犯法”,这一错误观念,对一些恶性事件没有起到应有的警示和阻遏作用。“未成年”不是肆意犯罪的护身符,当社会发展迅速,青少年生理、心理提早成熟,相关法律也应该跟着调整。

我国自2006年、2012年两次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检察机关特别强调“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政策导向,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不捕不诉率大幅度提高。法律的修改和颁布,背后有一系列的背景和原因。这里不想探讨。我想说的是,我们必须承认,“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是一方面,但防止未成年人犯罪,仅靠“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并不能解决问题。

每一名少年犯走向犯罪之前,都不会毫无征兆。家庭、学校、社区,或许只要有一道门槛拦着一点,人就能停下作恶的脚步。上文提到的“13岁男孩杀害10岁女童”案,男孩的舅舅就曾提到,当父母不在家时,经常会给男孩一个手机,把他关在家里。显然,父母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在监管上是失职的。孩子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铸就。这样的孩子,在学校肯定也有情况发生。如果小错之时,就能及时沟通介入,或联系心理医生、社区援助,或许男孩就不会走到犯罪这一步。
 
四、

最近有一部讲校园欺凌的电影特别火,《少年的你》。

其实,校园欺凌说到底,也是少年不自知的恶。少年没有道德负累,作恶不计代价。很多校园欺凌,都是没有原因的。他们不像成年人,凡事会有个因为所以,他们常常为发泄而发泄,为欺凌而欺凌。他们看不起谁、讨厌谁,就光明正大的表现出来,理直气壮地去欺压嘲笑,孤立排挤。

这个年龄段的人,最需要好的引领。而家庭,往往是那第一道引领的光。有研究数据指出,50%的未成年施暴者来自有虐待行为的家庭。电影《少年的你》里,欺凌者魏莱来自一个富裕家庭,长得漂亮,成绩好,受同学拥护。但在家里,她是被压抑者和被欺凌者。她的家庭对她要求极高,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她的复读让父亲一年都不跟她讲话。家庭的冷漠和压抑,让她从受害者成了施害者,在欺凌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感,消弭压抑。
 
未成年人作恶也好,校园欺凌也好,其实都是受害者成了施害者,弱者向更弱者捅刀子。
 
五、
 
少年无知无畏,社会不能听之任之。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上,没有人有资格袖手旁观。往大了说,培养一个孩子,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往小了说,先需要一个充满爱的家庭。
父母能给予孩子的最好礼物,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而他们,爱小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