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说的就是三种人,有你吗?

 梵谷慧文 2019-10-30

聊不完的国学,聊不完的《道德经》。

各位喜欢国学的朋友,今天跟大家探讨一下《道德经》里非常有名的一句话,叫“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句话是出自《道德经》第5章,原文是: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不知道大家最早读这一章有何感受?有没有像我一样困惑,尤其是对最后这8个字。

因为前面的意思好理解,讲的是天地对世间万物一视同仁,没有偏私,天地依照自己的法则运行,就好像风箱一样,动静生死,循环不止。

那么,最后跟着那八个字又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从“天地”,一下子讲到“多言”?

后来终于想明白了,《道德经》最为人称道的地方,就是老子的话题再宏大、再飘渺,最后也会归结于人事,起到指导人生的作用,这跟《易经》“推天道以明人事”的精神一脉相承。

天地“不仁”,且如风箱一样自行运转,这就是天道,是老子提倡“无为而无不为”的依据。

与之相对的就是“有为”,那什么是“有为”呢?《道德经》里也有答案,头一个就是“多言”,此外还有“余食”、“赘行”。

说白了,就三句话:说得太多,吃得太多,做得太多(或操心得太多)。

“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余食赘行”一般人都能理解,吃多了肚子不舒服,时间长了身体发胖。做得太多,操心得太多,既没有效果,还有负作用,典型的“出力不讨好”。

唯有“多言”一项,一般人是体会不到明显害处的,其实这才是最大的害处。

杀伤力最大的,往往是我们看不见的东西,比如病毒,比如核辐射。

就社会人心而言,“多言”的杀伤力,堪比病毒、核辐射。

那么习惯于多言的,都是什么样的人呢?

首先是骄傲的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这些人觉得自己有知识,有见解,又有口才,多说点不要紧。他也不管别人想不想听,爱不爱听,只要满足了自己的表达欲望以及虚荣心就好。

这其实是虚荣心在膨胀,说白了,就是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论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这段话,完全可以视为对《道德经》第五章的注解。人的本领再大,能大过天地吗?如果一个人因为骄傲而口无遮拦,是不是可以歇歇了?

其次,是自卑的人。

这就有点奇怪了,对吧?其实,骄傲和自卑之间,也只有一步之遥。

如果一个人认为只有靠多说话,才能展示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正说明他自认为在其他更实际的方面,难以获得别人的认可,这不就是自卑吗?

自卑到骨子里的人,有些话很少,有些话格外多,现象不同,实质都是一样的。

还有一种,是憨直的人,也就是所谓的“直肠子”。

这些人还真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真心为别人着想。他把自认为对别人有好处的话,一股脑儿说出来,觉得自己“尽心”了,也就安心了,听不听是对方的事。但对方要是不听,他还真生气!

这类人往往有自己的口头禅,比如“我这人说话比较直”“我说句话你别生气”之类。

其实要我说,这样的人不是直,而是蠢,蠢得可爱。

说了不该说的话,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还自认为是个优点,这不是“蠢”是什么?

所以,骄傲、自卑、憨直,这是“多言”的内在根源,随便翻翻《史记》《资治通鉴》,或者四大名著,“多言数穷”的例子实在太多太多。

那么到底该怎么做呢,“守中”又是什么意思?

是什么话都闷在心里,不说出来吗?

当然不是!

对“守中”最实际的解读,我认为是《论语》里的“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八个字:说话不在于多,而在于说到点子上。

平时把话放在心里,在正确的时机对正确的人说出来,一说就能为别人解决问题,同时自我价值也实现了,有点小小的虚荣心也都满足了,这多好啊!

“一句顶一万句”,这是一个值得努力的目标。

以上就是我对“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理解,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