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肾阳虚损以致脾阳不振的治法是 A.培土制水 B.抑木扶土 C.实则泻其子 D.虚则补其母 2.肾阴不足,心火偏亢,心肾不交的治法是 A.培土制水 B.抑木扶土 C.实则泻其子 D.虚则补其母 答案 A C 细目三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在生理方面的应用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并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 五胜的生理机能。如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机能,故以肝属木。 (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五行学说除以五行特性类比五脏的生理特点,确定五脏的五行属性外,还以五脏为中心,推演络绎整个人体的各种组织结构与机能,将人体的形体、官窍、精神、情志等分归于五脏,构建以五脏为中心的 生理病理系统。同时又将自然界的五方、五气, 五色、五味等与人体的五脏联系起来,建立了以五脏为中心的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将人体内外环境联结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3)说明五胜之间的生理联系。五脏的机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五行学说运用生克制化理论来说明脏腑生理机能的内在联系, 即五胜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以五行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 2. 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五行学说可以说明在病理情况内脏间的相互影响。某脏有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疾病也可以传至本脏,这种病理上 的相互影响称之为传变。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可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规律来阐释。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个方面。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柔”和“相侮”两个方面。如肝有病,影响到心,为母病及子;影响到肾,为子病及母:影响到脾,称为乘; 影响到肺,称为侮。他脏以此类推。 3. 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五行学说将人体 五脏与自然界的五色。五音、五味等都作了相应联系,构成了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因面观察分析望,闻、向、切四诊所搜集的外在表现,依据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和五行生克乘侮规律,可确 定五脏病变的部位,推新病情进昆和判断疾病的 预后。即所谓“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4.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1)指导脏腑用药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颜色与气味。以颜色分,有青、赤、黄、白,黑 “五色”:以气味辨,则有酸、苦、甘、辛、咸“五味”。药物的五色、五味与五脏的关系是以天然色昧为基础,以其不同性能与归经为依据,按照五行归属来确定的。青色、酸味入肝,赤色、苦味入心,黄色、甘味入脾,白色、辛味入肺,黑色,咸味入肾。 (2)控制疾病的传变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理论,五脏中一脏有病,可以传及其他四脏而发生传变。如肝有病可以影响到心、肺、脾、肾等脏。心、肺、牌,肾有病也可以影响肝脏。不同脏腑的病变,其传变规律不同。因此,临床治疗 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治疗之外,还要依据其传变规律,治疗其他脏腾,以防止其传变。如“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肆,故先实其脾气”(《难经七十七难》)。 (3)确定治则治法运用五行相生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补母适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泻子适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依据五行 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港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四种。运用五行相克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抑 强扶弱。抑强,适用于相克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扶弱,适用于相克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早木法和泻南补北法四种。 (4)指导针灸取穴 ,在针灸疗法中,针灸学家将手足十二经近手足末端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分别配属于木、火、土、金、水 五行。在治疗脏腑病证时,根据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的生克规律进行选穴治疗。 (5)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依据五行的相生相克,人的情志活动也有相互抑制的作用。临床上可以运用不同情志变化的相互抑制关系来达到治疗目的。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这就是情志病治疗中的所谓“以情胜情”之法。 编辑:青柠
|
|
来自: 康泰wjr图书馆 > 《2019年(7月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