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尸检报告》

 wsgmail 2019-11-01

关于作者

卡拉·瓦伦丁,伦敦巴斯病理学博物馆馆长。当她还是个小女孩时,就对尸体和死亡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学了法医专业之后,她担任APT(解剖病理学技术员),协助一些病理学家进行了数年的尸检工作,最终成了这座别具特色的病理学博物馆的馆长。担任APT期间,她曾长达数周,参与伦敦大爆炸的亡者的尸检工作,还曾参与BBC2016年的纪录片《解剖肥胖》的拍摄。

关于本书

在成为世界上“超恐怖”的巴斯病理学博物馆的馆长之前,作者卡拉·瓦伦丁做了多年的尸检工作,完成了大约5000次尸检。在这本书中,她以尸检过程为叙事主线,分享了她的专业知识。

核心内容

第一,一场尸检,大概都需要做什么?

第二,尸体解剖这件事,在人们的观念中,是怎么从被排斥到被接纳的?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一本非常猎奇的书,叫《尸检报告》。这本书主要说的是,尸检,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工作?

这本书的作者叫卡拉·瓦伦丁,是一位女性。是目前号称世界上最恐怖的博物馆之一,伦敦巴斯病理学博物馆的馆长。博物馆里储存着5000多件病理学标本,说白了就是泡在福尔马林里的人体器官。但是,论起对身心的刺激程度,这间博物馆跟作者的上一份工作,根本没法比。这份工作,叫解剖病理学技术员。

乍一听,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验尸官吗?先明确一下,在英国,验尸官和解剖病理学技术员,并不是一回事。你在电影里看到那些,穿着白大褂,出现在犯罪现场观察尸体的人,他们叫验尸官。在不同国家,验尸官产生的方式和职责都不一样。比如美国,验尸官一般由选举产生。在一些比较小的州里,殡葬业的从业人员,或者医生也可以兼任。而在英国,验尸官是一个由当地政府委任的独立司法人员,负责当地的死亡监察。从业者必须具备出庭律师,或者事务律师的资格。而且注意,他们只负责判断这个尸体要不要做尸检,他们本人是不经手的。

那么,真正验尸的是谁呢?有两个职业,第一个是病理学家。他们既要负责验尸,也要给出病理学判断。第二个职业叫解剖病理学技术员,简称APT,也就是作者这个职业。这是个纯粹的技术工种,不需要取得医学学位,只要拿到技术证书,就可以从业。跟病理学家比起来,他们的工作更纯粹。他们只做三件事,解剖、验尸、写报告。你可以把他们当成,世界上跟尸体打交道,最纯粹,频率也最密集的一群人。

这个频率密集到什么程度?说个背景你感受一下。按照英国的规定,凡是死前两周,没有去过医院,医生不能确定这个人是正常死亡的,都要走验尸程序。比如在健身房的跑步机上猝死,倒毙在公园等等,都要验尸。这还不算,1999年,英国出了个变态连环杀手,叫哈罗德·希普曼,专挑领退休金的老人下手。一共有250多人惨遭毒手。自此之后,英国法律规定,年事已高,也不能作为死亡原因写进报告。说白了,即使是寿终正寝,假如死前两个礼拜没看过医生,也要做尸检。当然,在解剖病理学技术员看来,尸体不能叫尸体,而是叫病人。因为他们是被确定死亡后,从医院送过来的。而尸检,是他们在这个世界,接受的最后一项诊断。

这本书,就是作者多年来经手过的尸检案例集合,书里有大量第一手的尸检资料。当然,假如讲这本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猎奇,我们还不如直接去看这个题材的纪录片。那个画面刺激,来得更直观。这本书除了揭示尸检工作本身,还有一个重要的价值: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告诉我们,尸检作为一种专业的社会分工,它诞生的历史背景。你会发现,尸体解剖这件事,之所以能在人们的观念中,从排斥到接纳,从避之不及到冷静面对,是因为它解决了很多具体问题。这也是尸检作为一种专业的社会分工,诞生的前提。同时,通过这段历史,我们也能更清楚,尸检,对现代社会来说,有哪些价值?它到底意味着什么?

接下来,我将分成两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我们聚焦在这份工作本身,说说一场尸检,大概都需要做什么?第二部分,我们再把视线放大,看看尸检工作诞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尸体解剖这件事,在人们的观念中,是怎么从被排斥到被接纳的?

第一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一场尸检,都需要面对什么?第一步,当然是走进停尸房。所以,在说具体的技术细节之前,咱们先建立一个更大的全景视角。说说验尸的工作场景,也就是停尸房,说说它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假如你看过犯罪片,可能很容易把停尸房跟法医部门联系在一起。但事实上,在作者所在的英国,这个场所从诞生以来,从来没有划归到法医部门过。它最初是属于公共卫生部门。具体原因,要追溯到19世纪中期。

在19世纪之前,伦敦还没有专门的停尸房。人死之后,从医院直接送到火葬场。这个流程本来没什么问题。但是,到了19世纪中期,伦敦人口爆炸。人多了,死亡事件自然也就跟着变多。医院根本没空间存放那么多尸体。

有钱的人家还好,医院放不下,可以直接来把尸体拉走,然后下葬。但穷人就难办了。他们凑不出足够的丧葬费,只能把尸体先拉回家。再加上穷人家的房子本来就小,根本没有专门的房间来放尸体,只能让活人和尸体共处一室,等到丧葬费凑齐才能下葬。结果,时间长了,尸体腐烂,病菌传播,连带着很多活人都感染了疾病。当时的新闻报道里有一句话,叫伦敦的死人,正在杀死活人。

显然,长此以往不是办法。于是,在19世纪中期,英国政府修建了一个专门的场所,用来存放尸体。当时,这个地方叫死者之家。后来,改名叫停尸房。验尸工作,就是在这里开展的。

你看,停尸房最早是出于卫生的考虑建立的。所以,把它划归到公共卫生部门,也理所当然。后来,英国的地方议会改组,又把停尸房,划归到了墓地和火葬服务部门,直到今天仍然是这样。

好,说完了尸检的场所,咱们把镜头再往前推一步。说说在操作层面上,尸检都需要做什么。事先声明,每个国家的尸检操作流程是不一样的,这里说的,仅限作者所在的英国。你也许已经在电影里看过很多尸检场景。作者本人,也经常给一些电影当顾问。根据她的观察,电影里的尸体道具,普遍都是失真的。她只见过一部电影,把尸体做得跟真的一模一样。但是,正当她感叹道具师的手艺时,尸体居然坐了起来。原来,这是演员本人,在寻找表演的感觉。

那么,真实的尸检到底什么样呢?一般来说,它是从这么几个角度展开的。

第一个角度是痕迹。也就是,验尸人员要先看尸体上,残留着哪些痕迹。法国的法医专家埃德蒙·罗卡曾经说过,但凡两个物体接触,就必然会产生物质的转移。这句话被称为罗卡定律。

落实在操作上,就是看尸体上有没有残留的头发、纤维、血迹等等。然后从这些线索判断,死者生前接触过哪些人,有没有遭到暴力或者性侵。在法医学上,管这类线索叫做痕量证据。

第二个角度是观察颜色。你在电影里看到的尸体,都很苍白,这其实并不准确。一般来说,这应该是一种跟象牙白相比,更接近鸽子灰的颜色。当然,死因不同,尸体的颜色也不一样。

假如尸体看起来颜色粉嫩,就很可能是死于一氧化碳中毒。因为一氧化碳能够跟血红蛋白结合,让死者呈现出一种接近樱桃粉的肤色。假如是青紫色,可能死于窒息缺氧。假如是荧光黄,可能是因为肝衰竭。

第三个角度是,观察死亡时间。随着死亡时间延长,尸体一般会经历这么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尸僵,僵硬的僵。由于人体肌群中的分子腺苷三磷酸停止生成,尸体会失去弹性。尸僵首先形成于眼睑、下巴、手指上的一些小肌群。眼睛的虹膜上,也存在这样的小肌群。这就为什么在确认是否死亡时,要用手电筒照眼睛。假如瞳孔对光线不会产生收缩反应,就说明出现了尸僵。同时,尸僵发生时,毛发根部的竖毛肌,也就是让人起鸡皮疙瘩的这部分肌肉,也会因为僵硬而直立起来。这会让人产生一种,尸体的头发还在继续生长的错觉。

等尸僵发展到全身时,第二种死亡象征开始变得明显,这就是尸斑。尸斑一般是紫色或者蓝色。是血液循环停止后,血液在重力的作用下,发生沉积形成的。这时,假如移动尸体,尸斑也会因为皮肤接触外界压力而发生变化。所以,尸斑不能作为判断死亡时间的唯一依据。

好,这是第三个检查尸体的角度,推测死亡时间。接下来要说的第四个角度,是解剖。

在完成前面的外部观察之后,就可以开始正式解剖了。你可能在电影里看到过,验尸人员在尸体腹部切下一刀,取出某个器官。这种做法不能说没有,只能说,非常少见。在现实中,大多数验尸人员使用的解剖手法,都是同一种,叫作罗基坦斯基法,这是一种整体法,也就是把所有器官作为一个整体,完整的取出来。

具体是怎么操作的,为了避免听觉不适,我在这就不详细说了。假如你有兴趣,可以去阅读原书。大概步骤是,分别从左耳和右耳后侧下刀,在尸体正面,割开一个Y字形的切口。切完之后,不能马上把器官掏出来,而要先检查肺部,看肺部有没有出现胸膜粘连。假如有,就说明肺部可能得过结核之类的疾病。注意,在这步,检查完肺部之后,还要把它放回尸体里。

把肺放回去之后,你会发现,尸体里的器官,全都挤压在一起,根本伸不进手。所以,为了腾出空间,要先把肠子拿出来。

取出肠子之后,体腔里就有了充足的空间。验尸人员可以把解剖刀伸进去,把包裹器官的脂肪分离,再把器官和体腔之间的连接处切断。把器官和体腔之间的连接处切断之后,再用一只手,使劲把心脏往下拉,让它和脊柱分离。同时,另一只手拿着解剖刀,随时处理哪些跟身体附着太牢固的地方。

最后,验尸人员就能捧起一整团湿淋淋的内脏,把它们放到一个不锈钢大碗里。这就算完成了解剖的第一步。

当然,到这一步,还没有完成尸检,后面还有很多更细致的步骤,比如尸体的防腐处理、仪容仪表的整理、填写尸检报告,等等。咱们在这就不多说了。书里有非常细致的描写,假如你有兴趣可以看看。

好,以上就是第一部分内容。一场尸检到底都要做什么?我们说了其中比较重要的几个环节,包括三个前期观察,分别是搜集痕量证据、观察颜色、推测死亡时间。同时,我们还说了,具体的解剖工作大概是什么样的。

有关这部分内容,原书里的描写,要比我转述的生动得多。只是因为有些场景太过血腥,我实在不好直接念出来。当然,这些场景虽然看起来有点让人毛骨悚然,但在作者自己看来,一点都不恐怖。按照她自己的话说,她的工作,是让每一个人,能够有尊严的跟这个世界说再见。

同时,在社会层面上看,尸检本身,也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首先,尸检是目前世界上最客观、迅速的动物疾病诊断方法之一。假如某个地方发生了致命的传染性疾病,那么通过检查尸体器官,医生可以快速掌握这个疾病对人体的破坏机理,然后制定医疗措施。其次,尸检也是医学研究的重要途径。英国著名的外科医生阿斯特利·库柏曾经说过,不曾做过尸体解剖的医生,只会加速病人死亡。同时,尸检也是案件侦破的重要手段。这点不用我多说,你也一定在电影里看过不少。

第二部分

但是,对于尸检工作,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却并不赞成,甚至很排斥。尸体解剖这件事,是经过了很长时间,才正式成为一种专业的社会分工的。接下来,第二部分,我就从社会层面出发,说说尸体解剖这件事,曾经面对过哪些社会和观念层面的挑战?它又是怎么一步步被人们接纳的?

简单说,这是问题累积的结果。也就是,种种问题累积在一起,让人们不得不接纳这件事,并且建立系统化的人体解剖规范。

有关解剖的故事,要从古希腊说起,这也是人体解剖学的发源地。在当时,古希腊人并不觉得解剖是对死者的亵渎。他们认为,这是科学精神的一种表现。当时,有两个外科医生,一个叫希罗菲卢斯,一个叫埃拉西斯特拉图斯。为了方便讲述,咱们姑且管他们叫希医生和埃医生。这两个人,对解剖学做了系统化的研究,并且成立了著名的亚历山大医学院。他们也被认为是人体解剖学的祖师爷。

但是,贡献归贡献,有关他们的负面消息也不少。比如这个希医生,据说他曾对600多名囚犯做过活体解剖。注意,是活体解剖。就算是死囚,这也一定会引起巨大的争议。后来,罗马帝国建立,直接规定,解剖违法。因为它不仅打搅了死者的安宁,还亵渎了神灵。

所以,解剖人是不可能了。怎么办?只好拿动物下手。然后再把取得的发现,套用在人身上。在这件事上,做得最成功的医生,是公元200年左右,帕加马王国的一个内科医生,叫克劳迪亚斯·盖伦,他经常解剖无尾猴之类的动物。至于结果,想想也知道,不可能太准。比如,盖伦认为,人类像狗一样,有两块下颚骨。再比如,他还认为血液是通过一个微小的孔洞,从心脏一侧流到另一侧。当然,今天我们都知道,这些假设全是错的。

但是,错总好过没有。回顾人类的科学史,你会发现,很多真理的诞生,都是先有一个假设。然后再根据新证据,不断修正这个假设。所以,有一个假设当垫脚石,总好过什么都没有。罗马帝国建立之后,在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里,盖伦构建出的医学知识,都被视为权威。

那么后来,这个权威是怎么被打破的呢?这就要说到,近代解剖学的创始人,叫安德雷亚斯·维萨里。这是一个16世纪的法国解剖学家,跟哥白尼并称为科学革命的两大代表人物。他医学天资奇高,从小就喜欢抓小动物来观察解剖,长大后,又经手了大量的人体解剖。22岁时,他经手过的案例,已经超过很多人一生的积累。同时,他还开设了解剖学的系列讲座,受到很多医生的追捧。1543年,维萨里的人体解剖学巨著,《人体构造》出版。这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人体解剖学论著之一。书里提供了大量扎实的证据。也让人们意识到,盖伦的很多设想,其实是错的。

在维萨里的影响下,医学院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人体解剖,势在必行。

说到这,你可能会问。当时的尸体那么短缺,维萨里是从哪搞到的呢?很简单,偷。巴黎城外,有个地方安置了一个绞刑架,叫蒙福孔绞刑架。维萨里没事就在旁边蹲守,伺机偷那些刚刚处决的死囚尸体。等到夜深人静,维萨里再点上蜡烛,开始解剖。这个画面你想想也知道,挺瘆人的。而且更麻烦的是,鉴于维萨里的成就,当时的人对这种违法行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等于给其它的人做了坏榜样。

简单说,维萨里的成功,让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尸体解剖对医学教育至关重要。同时,也掀起了一阵偷尸的热潮。在这两个因素的双重夹击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通过法律,来增加尸体供应。

比如,1752年,英国就颁布了《谋杀法案》。规定无论死刑犯是否愿意,尸体都必须作为解剖素材。

但是,即使到这一步,尸体仍然不够用。要知道,有需求,就会激发供给。19世纪初,英国的盗尸生意越来越猖獗。盗尸人一个礼拜,就能赚到普通人几个月的薪水。而且你可千万别以为,这些盗尸人都是鸡鸣狗盗的小毛贼。他们中有很多,都是正牌的医学生。而且这个交易还形成了一个奇特的闭环。学生先偷尸体,卖给学校。学校再买了尸体,拿给学生解剖。当时还流传着一句话,医学生用来支付学费的不是货币,而是尸体。

眼看着盗尸人越来越猖獗,总不能置之不理。为了保住亲人的尸体,家里有钱的,就雇人日夜看护。家里没钱的,就自己上阵。还有人发明了一种尸体防盗罩,就像一个大鸟笼,罩在墓地上。同时,盗尸人这边,还得琢磨,怎么破解这个防护罩。总之,所有跟这件事沾边的人,都被搞得疲惫不堪。后来,苏格兰发生了臭名昭著的伯克和海尔谋杀案,成为压倒大象的最后一根稻草。伯克和海尔,本来是两个盗尸人。但是后来,他们觉得挖尸体太费劲,索性直接杀人,现杀现卖。收购方是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学院的解剖学教授,叫劳勃·诺克斯。他对尸体的来历,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顺便一说,这不仅是修辞。这个诺克斯本人,早年确实因为天花瞎了一只眼。

后来,谋杀案告破,整个社会震怒。而且人们意识到,切断尸体供应,这件事带来的问题太多了。比如医学院没有尸体可用、盗尸人越来越猖獗,现在又有了谋杀案。要想从源头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放开尸体供应。终于,在1832年,英国正式颁布了相关的法案,叫《解剖法案》。规定凡是医院、济贫院中无人认领的尸体,或者倒毙在路边的无名尸,都可以捐赠给医学院。自此之后,人体解剖,无论是在法律上,还是在人们的观念中,都进一步确立了合理性。

好,以上就是第二部分内容。尸体解剖,这件事为什么会被社会接纳?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在观念上无法接受尸体解剖这件事,认为这么做打搅了死者的安宁,是一种亵渎神灵的行为。但是,随着社会进步,医学领域需要更多的尸源。假如合法渠道无法满足,人们就一定会寻找其它的渠道。这就滋生了非法的盗尸生意。所以,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光明正大的开放尸源。一来,医学院有了充足的教学素材。二来,医学院能从正常的渠道获取尸源,也就没必要去光顾盗尸人的生意。没有市场,盗尸生意自然就猖獗不起来了。换句话说,开放尸源,并且接纳尸体解剖,这个观念上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这些切实的问题。

总结

到这里,这本《尸检报告》的精华内容,已经为你解读完了。我们算是通过这本书,大概认识了尸检这份工作。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还有一点个人感受。我想请你跟我开个脑洞。假设,时间倒退回罗马帝国时期,恐怕很难有人能想到,未来,尸检居然会成为一种专业的社会分工,并且发展出一整套完备的科学体系。就像1000年前的人想象不了飞行员,100年前的人想象不了程序员一样。随着社会发展,我们总会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有新问题,就要有新的解决方案。而这些新的解决方案,往往就会触发新的社会分工。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当我们看到一个新职业诞生,哪怕是一个看起来有点冷门的新职业,也不要惊讶,更没必要排斥。这很可能说明,人类的知识触角,正在向前延伸。新分工的背后,一个新的知识系统,也许正在发生。

其实,我从来没想过,有朝一日,会读到一本专门讲尸检的书,从一个罕见的职业,延伸到一套隐藏的知识系统,这真的是个非常难得的体验,假如你想分享这种体验,可以点击文稿里的红包按钮,把它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