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说话判断一个人的格局

 医路守候 2019-11-01

晚上好,亲爱的朋友。今天要给大家解读的书是《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

作者:[美]马歇尔·卢森堡

点击下方音频,放下手机

听水木君为你解读这本书


《非暴力沟通》 来自水木君说 00:00 19:23

点击音频,边听边读

陈凯歌导演曾拍过一部电影《搜索》,在电影中高圆圆扮演的叶蓝秋,因为身患重病,乘坐公交车的时候未给老大爷让座,但这一幕却被围观的群众传到网上。

一时间媒体曝光再加上后期炒作,让无数不知情的网民对叶蓝秋进行了口诛笔伐,汹涌的语言暴力彻底击垮了被病痛折磨的叶蓝秋。

最后在舆论的讨伐之下,叶蓝秋绝望地选择跳楼自杀,最后虽然事情真相公之于众,但语言暴力却无端夺去了一个生命。

《搜索》这部电影传达出语言暴力对人的伤害十分可怕,因为肉体的创伤能够通过时间和药物得以恢复,但精神上的影响却是经年累月也难以驱逐。

事实上,这几年因为语言暴力的自杀案例是屡见不鲜,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人提倡和学习非暴力沟通的最大原因。

今天我们要阅读的这本书《非暴力沟通》,会让你清楚是什么阻碍了我们和他人的交流,如何才能好好说话,成为一个高情商的沟通高手。

本书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全球著名的沟通专家,他的《非暴力沟通》被世界众多知名学府推荐为必读书籍之一,还被联合国誉为“全球非暴力解决冲突的最佳实践手册”。

沟通中的“硬伤”

马歇尔博士说“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是我们语言确实引发了他人的痛苦”。其中最常见的几种错误的谈话方式有:道德评判、不合理的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

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道德评判。当他人的某些行为不符合我们自己的价值观,或者衡量标准的话,就会被看成是不道德的。

比如我们看到同事的桌面十分杂乱,就会认定这个人懒惰或者邋遢,比如一个孩子没什么耀眼的特长技能,我们就会认为孩子资质平平。这种先入为主的评判对他人来说都是不公平的,也会阻碍非暴力沟通的实现。

其次是不合理的比较,人们总会在谈话中不自觉地进行比较,似乎这样才能增加自己的说服力。

比如我们小时候,父母常说“看看你的表现,再看看邻居家的谁谁谁”;成年后老板会说“看看人家公司的销售员,再看看你们的业绩”。

现实中大多数人所做的都是不合理的比较,不能把比较双方放置到相同的层面上,也不能进行客观性的描述,这样就会让被比较的人心生反感,从而无法展开有效的沟通。

第三是回避责任。人们出于本能想要逃避冲突,所以在沟通中一旦涉及到责任划分,总是倾向于把自己撇得清楚,比如人们会说“没办法,是XXX让我做的,要不你就去找他吧”。

人们习惯于找个第三者来替自己背锅,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自己的全部责任,但这样的甩锅方式在他人看来是一种敷衍,是拒绝进行沟通的说辞。

第四种错误的沟通方式是强人所难。人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往往会说出威胁他人的话语,让对方产生一种如果他们拒绝就会被惩罚的感觉。

比如说在企业里,管理者很难倾听下属的心声,大多都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安排工作,员工如果无法做到,就必须要接受管理上的惩罚。那么最后的结果如何呢?员工只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消极对待。

不仅如此,马歇尔博士还认为,强迫他人是暴力行为的“先行者”,如果一方用惩罚或者威胁的语言,很可能会让沟通恶化成吵架,最后变成肉体的对抗。

之所以会出现以上四种沟通的“硬伤”,就是因为我们总是期待对方按照自己的期望去做,于是本能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和看法,如果对方进行反驳或者辩解,我们内心的期望就无法被满足,恼火和失望的情绪就会涌现,最后把对话升级为冲突。

说到底,语言暴力的根源就在于我们总是忽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总把责任归咎到他人身上,最后造成了彼此之间的疏远和伤害,这些伤害又伴随着我们的成长。

那么说完了错误的沟通方式,接下来让我们说说正确的沟通方式——非暴力沟通。

它能让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地回答问题或为自己辩解,它会让我们先立足于现实,聆听内心的感受,洞察对方的愿望,当我们能够有意识地察觉自己和他人的需要,就能在语言上更明晰地表达自己,最后获得别人的理解和尊重。

那么如何进行非暴力沟通呢,马歇尔博士提出了四大要素,分别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非暴力沟通的四大要素之一:观察

首先让我们来说说第一大因素:观察。听到这,你可能会说“这个谁还不会呢”?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不妄加评论的观察很难做到,人们总是把观察和评判混为一谈。

举个例子,“你好几天没洗脚了,真够邋遢的”或者是“他很少和我们一起吃饭,以为自己很了不起”,这些话虽然都含有观察的成分,但重点却在于个人的评判。

大脑会在第一时间快速地把看到的东西进行加工,让它们符合我们自己的世界观和评判标准,所以我们的话语总带着明显的主观色彩,但是这对沟通毫无帮助,因为对方会听出你的负面评价,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到底什么才算是观察呢?举个例子,你对孩子说“你上周没有洗澡,这周也是,袜子和内衣都在一篮子里堆着”;再举个例子,你对丈夫说“这个学期,你已经错过三次学校的亲子活动日了”,也就是你只谈论摆在眼前的事实。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有属于自己的标准,所以对待同一件事情,唯一不会引起争议的就是事实本身。只有当你说出观察的事实,有理有据地描述,才不会引起他人对抗或反驳的心理。所以我们说,不带评判的观察是有效沟通的第一步。

非暴力沟通的四大要素之二:感受

我们再来说说非暴力沟通的第二因素:感受。估计有人会说“感受就更简单了,谁还没有感觉呢?”,那可不一定,有时候你的想法会欺骗你。

比如在书中有个很好的例子,妻子对丈夫说“嫁给你我觉得像是嫁给一堵墙”,妻子真实的感受应该是孤单无助,这是来自身体和心灵的感觉,但是妻子说出来的话却是对丈夫的评价和判断。

站在丈夫的立场上,他认为受到了妻子的指责和抱怨,就会觉得委屈并且想要退缩,这会使得双方的关系更加疏远。

为什么人们很难客观地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呢?

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感觉总在变化,而且非常复杂,再加上我们受社会外界的约束,所以慢慢形成了压抑自我感受的习惯,这就限制了我们感知心灵和表达自我的能力。

真正意义上的感受都会有相应的情绪词汇,我们要放弃那些“还行吧”“还不错”之类的模糊表达,选择准确的词汇清楚地表达自己。

举个例子,一个女孩对男友说“我觉得你不爱我了”,这句话是女孩的想法,她的真实感觉应该是孤独和痛苦。

再举个例子,你在工作上得不到他人的支持,你说:“我觉得自己被同事误解了”,这句话也是想法,你真实的感觉应该压抑和郁闷。

要知道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本来就有很多困难和障碍,如果我们还不懂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而是期待他人依靠猜测来理解自己的心情,那么人和人之间注定不能实现有效沟通。

所以当你准备说“我觉得”,一定要静下心来,想明白自己基于事实的内心感受,再正确地表达出来,才能让对方最大限度理解。

非暴力沟通四大要素之三:需要

现在让我们说说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需要。

我们内心会之所以出现种种感受,最根本的原因是内心深处的某种需要没有被满足。

比如说,当我们感受到恐惧,说明我们需要足够的安全感,当我们感受到孤独,说明我们需要获得他人的支持。如果我们明确了自己的感受,那么接下来,就要搞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

这在沟通中至关重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能把它说出来,才能获得他人的帮助,反之亦然,只有确认了对方想要什么,才能让我们考虑是否可以满足对方,以及做出下一步的行动。

但是现实中我们往往也不会表达需要,举个例子,一位母亲忙碌了一天,十分疲惫,回家之后还要收拾家务,此时她觉得焦虑并且疲惫,这种感受的背后是母亲渴望休息。

如果不会表达需要,这位母亲很可能对孩子说“我天天忙前忙后,上班一天还要回家做洗衣服做饭,连喘口气的时间都没有,真是烦死了”。

这样的表达更多是一种抱怨,是情绪上的发泄。但是对孩子来说,他们只能觉得羞愧,却依然不明白母亲的需要。

如果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表达,这位母亲应该说“我感到非常疲惫,非常困倦,我想要躺下来好好休息一下”。这样的说法就能让孩子立刻明白母亲情绪的来源,以及她到底要的是什么。

我们要学会在沟通中明确直接地说出自己的需要,对方才可能做出符合我们内心期望的回应。如果一个人无法说出自己的需要,往往就会造成他人的误会。

事实上,非暴力沟通就是要改变我们总是通过控诉来表达自己的习惯,回归自我感受,关注情绪下真实的需要,并把它如实地说出来,这样才能让对方理解并支持我们。

5.

非暴力沟通四大要素之四:请求

当我们在前面做到了如实观察,说出真实的感受,表达出内心的需要,那么提出请求就变得自然而然。需要注意的是,好的请求要满足以下的三个条件:

首先,你的请求必须要清晰具体,而不是说抽象的语言。

举个例子,你对孩子说“赶紧上床睡觉”,这样的请求明显很模糊,效果就不如“十五分钟之内你要完成刷牙,换睡衣,最后躺到床上”。

再说一个例子,“把你的房间收拾好”远远不如“把玩具放到整理箱里,把书本放进书包,把桌椅统统归位”更有指导性。我们不能指望每个人做的像想象中的那样好,但我们可以让对方明白应该怎么去做。

其次,在表达请求之后,还要再多执行一步,就是确认对方的理解和我们想的一致。为了确保理解无误,我们需要得到他人的反馈,通常可以再加上一句话“你能明白我的意思吗?”或者是“这件事情你能否做得到呢?”,以此加强沟通的效果。

最后,好的请求绝不能包含惩罚的意思,常见的语言暴力就是我们会在沟通中表达威胁,比如说“你要是还这样抽烟喝酒,很快就要住进医院了”或者是“你要是再不赶紧完成工作的话,下午就得拿东西走人”。

要知道我们是提出请求,而不是给对方下命令,这世界上没人喜欢被逼着去做事,如果我们能多拿出点耐心,我们的请求通常就不会落空。

在书中,马歇尔博士给出一个万能句式,很好地囊括了这四个要素,就是“我看到了……我心里觉得……我想要……你能不能做到……”。

举个例子,你对每天忙于应酬的丈夫说:“我发现你已经一个多月没回家吃晚饭了,这段时间我常常觉得很孤单,我想要你少喝点酒,保持正常的饮食,你能不能一星期挑出两天回家吃饭呢?”这个句式能表达出你的真实感受和内心需要,又不会引起丈夫的反感和抗拒,你的请求也说得十分清楚,丈夫一定能认真地和你沟通下去。

说到这里,相信你已经掌握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首先要描述事情的观察结果,而不是发表评论;接着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而不是想法;然后觉察内心的需要是什么,最后请求对方一起完成或改善某事。

反过来说,当你是听众,而对方在传达不良情绪的时候,你也可以使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你需要做的是认真倾听对方,探知对方的感受,给予及时的反馈,确认对方的真实需要,引导对方说出他的请求。

事实上,我们永远都能和他人达成有效的沟通,前提就是避免那些理解上的偏差,语言表达上的雷区,这就是非暴力沟通的最大贡献。它告诉我们,高情商的说话方式都是建立在客观公允的观察之上,来源于人们丰富的内心,专注于真实的需要,执行于准确的要求。

当你相信自己能做到和他人良好沟通,就会耐心地倾听他人,主动采取合作的态度,积极理解对方的感受,我们将会褪去语言中暴力的成分,从而构建和他人良好的社会关系,最后收获内心的平静安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