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考中医】阴阳的关系

 华北老狼 2019-11-02

[ 004期 ]

作者 / 刘力红

编辑 /泡泡 

作者简介

刘力红,广西首位中医博士,现任广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教师,善用中医传统经典方剂治疗疑难病症。著有专著《思考中医》及学术论文30余篇。

阴阳的关系

一、认识阴阳

中医里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方方面面都要围绕它,离开它就不行的东西是什么?这就是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开首即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中医这门学问,离不开天地,而阴阳是天地之道,是万物纲纪,大家可以掂量一下这个分量,有什么东西还能逃过这个阴阳?

我们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社会的东西也好,自然的东西也好,不论你是有机物还是无机物,是动物还是植物,是宇宙还是银河,它的整个过程无非就是一个生生杀杀的过程,那么,这个生杀是怎么产生的呢?它的本始还是阴阳。现代人常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当我们问一句中医怎么治本,这就回答不上来了。其实,这个本还是阴阳,还是要在阴阳里面求。

二、阳生阴长

阴阳的关系问题,也是阴阳这门学问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很精辟的论述,就是“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它主要讲的是一年里的阴阳变化以及万物生长的情况。阳生阴长主要讲上半年,也就是春夏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阳渐渐生,阴渐渐长,两者关系非常协调。联系到具体的自然,春日以后,白日渐长,气温渐高,我们随处可以感受到阳的增长。那么阴呢?阳化气,阴成形,这些成形的属阴的万物也随着这个阳的增长而不断繁茂,真正地欣欣向荣。这个过程真正是阳在生,阴在长,夫唱妇随。与我们以往所说的对立的,消长的关系好像不同,并不是阳产生了,万物反而消灭,完全不是这么一个情况。

如果用现代的语言形容这个过程,那么阳气就好比能量,我们可以设想天地间有这样一个能量库,而在春夏这两季,能量处于释放的过程,随着能量的释放,万物得到这个能量的供给,便逐渐生长繁茂起来。这就是阳生阴长。

三、阳杀阴藏

那么阳杀阴藏呢?这是讲秋冬的变化。大家不要把“阳杀”看成真正的杀灭,“阳杀”与“阳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既然春夏的阳生是指的是阳的释放,能量的释放,那这个释放是不是会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呢?应该不会。这好比我们拳击,拳头伸展打出去了,如果拳头还老是停留在这个状态,那就是没办法进行第二击。所以,需要先把拳头收回来,才能打下面一击。阳气也是这样,老是生发,老是释放行不行?不行!这样就不能持续。所以,生发、释放到一定程度,它就逐渐转入到收藏,这个阳气的收藏相对于释放而言,就是“阳杀”。阳杀了,能量收藏起来了,天地万物得不到这个能量的供给,万物的生长就趋于停止,而且渐渐地凋零、枯萎,这就是我们看到秋冬的景象。所谓“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就是讲这个肃杀收藏的状态。

图来自网络

四、十二消息卦

上述这个过程是周而复始,如环无端。收藏到一定程度,又要开始新一轮的生发。用《素问》的“重阳必阴,重阴必阳”来阐述上面这个转换,是非常形象的。为了更好理解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结合一些《周易》方面的知识。《周易》是一本专门讲阴阳变化的书,而且这个阴阳变化它用一个二维的图像表示出来。在描述一年的阴阳变化中,它有专门的十二消息卦,即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遯、否、观、剥、坤。

从复卦开始我们可以看到,阳爻逐渐增多,标志阳气的生发、释放不断增强,一直到乾卦,变成了六爻皆阳,变成重阳,阳的释放也到了最大程度。再往下怎么样呢?重阳必阴。所以到了下一卦,姤卦的时候,这样一种阳的格局就起了根本的变化,阳不再增长了,而阴却悄然而起。

姤卦所对应的是五月,而重阳必阴就发生在五月的夏至节上。“至”不是到来的意思,“至”的意思是极限。夏为阳,到了夏至这个节点上,阳的增长已经到极限了。物极必反,所以有这个“夏至一阴生”的变化。姤卦以后,我们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格局,阴不断在增长,而阳不断在萎缩,直到坤卦,六爻皆阴,变成了重阴。而重阴必阳,所以,到了下一卦,到了复卦,又重新转入了阳的格局。复就有重复、来复的意思,到这个点上,又开始新一轮“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变化。

图来自网络

在上述这个变化过程,我们应该留意另一个问题,这就是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的发生。一阳生的变化并不发生于立春,而是发生在隆冬。同样一阴生不是发生在立秋,而是在盛夏。这又反映了阴阳的另一个显著的特征:阳生于阴,阴生于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