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问》里讲:“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热病就是热病,怎么要把它归到伤寒呢?明明寒与热是南辕北辙的两个极端。 二,伤寒就是伤寒,就是一个病。《难经》为什么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三,张仲景为什么以伤寒为经?后世的王叔和为什么用“伤寒”来做书名? 上述的三个问题,我们怎么才能搞清楚呢?这里可以借用清末四川名医郑钦安的一个窍诀:“学者苟能于阴阳上探求至理,便可入仲景之门也。”因此。若想深入的学习《伤寒论》,就必须弄清楚什么是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开首即说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我们探讨事物,无非是探讨它的变化,时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是什么导致这个变化呢?是阴阳。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阴阳谈的是阴与阳两者之间互相的关系问题,这也是阴阳这门学问里最重要的一个问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说:“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它讲的是一年里的阴阳变化以及万物生长的情况。 阳生阴长,讲春夏的变化。阳渐渐生,阴渐渐长,两者的关系非常协调。春日以后,白日渐长,气温渐高,随处可以感感受到阳气的不断增长。那阴气呢?阳化气,阴成形,这些成形的属阴的万物也随着阳的增长而不断的繁茂。这个过程便是阳在生,阴在长。与我们以往所说的对立的、消长的关系不同,并不是阳产生了,万物反而消灭。阳气就好比能量,在春夏这两季,能量处在一个释放的过程,随着能量的释放,万物得到能量的供给,逐渐生长繁茂起来。 阳杀阴藏,讲的是秋冬的变化。“阳杀”与“阳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阳生是能量的释放,阴杀则是能量的收藏。天地万物。得不到能量的供给,万物的生长趋于停止,且渐渐的凋零,枯萎,这就是秋冬的景象。 上述的这个过程周而复始、如环无端。收藏到一定的程度后,又要开始新一轮的生发、释放。这便是《素问》所说:“重阳必阴,重阴必阳。”阳指的是释放的过程,心指的是收藏的过程。 《周易》是一本专门讲阴阳变化的书。还有专门的“十二消息卦”来描述一年的阴阳变化,它们最能体现阴阳两气的此消彼长,“消”就是减弱,“息”就是生长。即: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遯(䷠)、否(䷋)、观(䷓)、剥(䷖)、坤(䷁),如果用一句诗来记忆十二消息卦,就是“复临泰壮夬乾姤,遯否观剥坤二六”。其中复卦对应的是老历十一月的变化,依次类推,临为十二月,泰为正月,大壮为二月,夬为三月,乾为四月,姤为五月,遯为六月,否为七月,观为八月,剥为九月,坤为十月。 ![]() 十二消息卦里,除了乾、坤两卦以外,其他的十个卦都是阴阳爻混杂在一起,既有阴,也有阳。而乾、坤两卦不同,它是纯阴纯阳。乾卦由两个纯阳的经卦(乾)重叠而成,所以,又称重阳卦。坤卦由两个纯阴的经卦(坤)重叠而成,又称重阴卦。从复卦开始,阳爻在逐渐增多,标志着阳气的生发、释放在不断地增强,一直到乾卦,变成六爻皆阳,变成重阳,阳的生发、释放也到了最大的程度。再往下去怎么样呢?重阳必阴。所以到了下一卦,到了姤卦的时候,阳不再增长了,而阴却悄然而起。 姤卦所对应的月份是五月,而姤卦对应“重阳必阴”的转换则发生在五月的夏至。“至”不是到来的意思,“至”的意思是极限。到夏至这个点上,阳的增长已经到了极限,而物极必反,所以就有“夏至一阴生”的变化,就有“阳极生阴、重阳必阴”的变化。姤卦以后,我们看到另外一个阴不断在增长,而阳不断在萎缩,直到坤卦,变成六爻皆阴,变成重阴。而“重阴必阳”,到了下一卦复卦,又重新转入阳的格局。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阳交不断增长,阳气的释放渐渐增强的过程。这里为什么要起复卦这个名呢?复就有重复、来复的意思,到了这个点上,又开始新一轮“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我们还应该留意:在上述变化过程中,“重阴必阳”的变化,一阳生并不发生在立春,而是隆冬。同样,“重阳必阴”的变化,也没发生在立秋,而是盛夏。这反映出阳阳的一个显著特征:阳生于阴,阴生于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讨论阴阳,讨论中医,都需结合《周易》,这样有助于我们更方便、更直观的了解确切内涵。如孙思邈所说:“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 |
|
来自: 新用户06352u3S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