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也称之为“国学”,国学在历史上曾经以四分为主,代表的是《四库全书》,分别是子,史,经,集,但是这是在封建帝制下的分类,有许多的局限性和不足,在历史发展观的角度下,中国文化总体上可以分成六大部类,子,史,经,传,别,杂。其中,别,杂,是涵盖着许多在其他分类中存在的作品,别部主要又文学作品,和医学作品构成,但不分类,没有删节和以一家言论取舍的弊端,杂部覆盖在文化边缘的小类别的分类,更加庞杂,不可以类统之,也不可一言而论。 中国的诗歌在国学中有经典的代表意义,以中华民国为起点叫现代诗歌,以中华民国以前叫古体诗歌或者格律诗歌。诗歌是抒情言志的一种文学体裁,《毛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古代教育是六艺,书的基本基础是识字和写字,而书的进阶就是诗和文的书写,诗和文,是中国古代衡量一个读书人是否学业有成的一个重要标准。 古体诗歌分为诗经体,楚辞,乐府体,五言古体,七言古体,五律,七律,五绝,七绝,词,曲,一般表现手法“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古体诗歌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简洁性,是任何语言无法替代和翻译,其中的音韵之美,节奏之美,吟,咏,唱,曲,都是可以的,也可以独立成品。古体诗歌只有使用古代汉语,才能够认知其美的本质,而目前传承古代汉语的语言只有粤语,粤语符合《唐韵》语言体系的80%,所以说粤语不是方言,是古代汉语的残留。古代诗歌用现代汉语讲解,只停留在有骨而无肉的样子,音韵,节奏,更无法传达出来,丧失了美的本质。 古代六艺教育先写毛笔字,字不可随意轻重缓急,急者如草,缓者如猪,须恰好为得当 ,一个人在十岁前,明白写字之重要,做事之体式,则人心性已成,反观今天教育,已无心性训练之说,丢中国文化教育之大道。字渐成,文必行。古体诗歌,一是写,写出诗歌的节奏之美,必须讲究统一的节奏,就是格,四言,五言,七言等等;一是吟,吟出音韵之美,就是律动,根据《唐韵》分四声,二百零六韵。只有符合格和律的诗歌才是古体诗歌,才是美的。诗文即美,人之修为则成。 诗歌既然是古体诗歌,文自然是古文,分散体文,骈文,经历了先秦散文,两汉南北朝赋体,唐宋文体的阶段,讲究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行文传统,兼有讲究声律﹐句法整齐的形式,唐宋时期是高峰典范,有八个散文代表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八大家是古文的成熟的直接体现。社会发展,文体也同样会发展,历朝历代许多学者,继承文化的同时也同样发展文化的新篇章,皆名称一世,诗文并行于世,并无偏驳;而社会自孔子开私学以来,始终有官学,私学并行发展,只是到北宋司马光开官身入私学之门,随后私学逐步被压抑,到明代永乐时期私学已废,明中后期,政治的松动,私学再起,被后世人成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但是这部准确,这是私学遭到打压后的,再度复兴,然而朝代更迭,再经清王朝打压,遂没落,至今日私学依旧没有恢复,这是中国文化没落的根本,官学和私学并行是文化昌盛的基础,这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本来面目。 理学已起,一家独大,不允许有异, 明清以及后世人,唯理而从喜好,不察作品优劣,有以好扬好,以恶废恶之行,学者不可不戒,不可不以客观公正对待。中华文明,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讲究先继承后发展,没有良好的继承,谈论任何文化话题都是错误,起码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是一种亵渎,是一种无知。无论诗,还是文,讲究平仄声调是一种基本原则,中国文化根系阴阳五行,古代汉语必须遵循阴阳五行原则,遂分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六声九调“的语言体系,基本行文就是平仄关系。说话,行文,音调不对是平仄关系不对,语言不过关,没有语言修养,礼仪不备,不配有读书人的称号,诗文更无从谈起,重视中国文化,发掘中国文化教育的“六艺”体系,做到良好的文化继承,才能够早日让中国文化回归于文化大道之列,才会有中华文明灿烂夺目的的时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