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凡的高中岁月(下)

 刀客琴心 2019-11-03

回忆青春岁月,往往会伴随一段情窦初开的感情故事,能增加文章的趣味性,激起青春荷尔蒙高峰时期一代人的共鸣。作家路遥在小说《平凡的世界》里描述到:农家穷孩子孙少平的高中岁月,先和地主孙女郝红梅产生朦胧爱情,再和县革委会副主任女儿田晓霞热恋,演绎了属于特定年代“匆匆那年”的爱情故事。但对于我们这帮同样十五六岁,原来基本没有机会走出村庄,突然来到广饶县城这个大地方的农家穷孩子来说,即使情窦初开,也会因各种客观因素,把感情的种子限制在休眠状态。当年我十五岁,同班同学们大部分同龄或大我一到两岁,好像没有感觉到感情的火花曾经光临到我们这帮农家孩子身上,也不知道广饶一中26级的同学们是不是都同意我这个观点,因为三十多年过去了,也没有班里的哪对同学后来结婚走到了一起。

其实,我能够到广饶一中就读,也是一波三折。我读的初级中学张淡联中就在本村,我家在学校附近,每天早上在家里听到学校敲预备钟后才出发到学校,从来耽误不了正式上课,但在村子里了解到的社会知识确实非常局限,对于村子以外的世界知道的少之又少,直到上初中三年级的时候,因为有村里高我一级的汝斌考到了广饶一中,才第一次听说了这所学校的名字,在广饶县生活了这么多年,竟然不知道本地还有这么一所学校,但具体学校在县城的位置是完全不知道的。其实,那个年代我们最羡慕的不是考上高中,而是从初中直接考上中专的同学,一步就完成了农家孩子跳龙门的飞跃。最优秀的孩子上中专,再差些才是高中。懵懵懂懂中我感觉自己也应该考上个什么学校才行,但感觉也是太遥远的事情。

后来感觉似乎没多久就到了中考时间,我也在老师的建议之下就近报考了位于大王公社的广饶二中。基本没有出过大张淡村的我,和本村一个同学一起,提前一天下午就骑着自行车,计划一起到考点附近住下来,预备第二天的考试。他有亲戚在公社机关工作,听同学说他答应帮我们俩找个外面住的地方,比住在学校里安静。出发前父亲把我们的行李捆绑放在一起,每人骑着一辆自行车,兴奋又忐忑地到了大王公社驻地。到了驻地后得知他的亲戚只是给他安排了地方,把我给忘记了!我只好一个人又沮丧地骑上自行车,来到了靠近公路北侧不远处的广饶二中,这里当时给考试学生住的集体宿舍里,也是有砖头和水泥砌的大通铺,屋子里草垫子、破被褥等杂物随便扔在通铺及地面上,狼藉一片。这是几个月前刚毕业的学生们临走时扔掉不要的东西,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跳蚤几乎像蚂蚁一样,在屋子里的杂物上举行疯狂派对。我取下自己带的被单铺盖,发现我吃饭的饭盒还在我同学的自行车后面绑着呢! 没有任何联系方式,也不知道他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没有饭盒到哪里吃饭,无奈地只好一个人硬着头皮又骑着车子返回了村子里,第二天一大早再回来考试。现在看距离只有十公里左右的路程,那时候感觉路程是那么远,远的想起来就怵头不已。后来和同学聊起来,他当时也非常着急无奈,等发现我吃饭的工具都在他的车子上时,已经无法联系到我了。

后来我在县城的亲戚帮我转学到了广饶一中,其实这时候学校已经开学一个多月了,赶上班级其他同学的学习进度,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也焦虑。此后我们班在我之后,又陆陆续续从各个学校转学过来近二十个同学,这时候高中学生并没有档案学籍之说,到了参加高考时才建立学生档案,各个高中之间学生转来转去的也很普遍。

我来到广饶一中后,被分到了26级2班,早先班里已经有两个西营公社来的同学:永利和咨良,我们三个人自然地成为了好朋友,大通铺的宿舍里我的被褥就安插在了他俩中间,我们三个人在班里一起吃饭,一起跑步,一起讨论问题,互相照应。

第一次接触到这么多来自各个公社的同学,开始很好奇和兴奋,尤其是同学们从各个公社带来的新鲜语言。每当你说出一句话,什么“你好伟大呀!”“真机灵!”“有品味!“等等,讲话口气完全有别于老家村子里人,感觉到生活又被重新打开了另一扇窗口。

我们这一班同学们大部分都是各个公社农村来的苦孩子,初中时期学习及各方面都很优秀,每个同学都有特点,每个人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也慢慢熟悉着我们这一个班的同学们。庆营同学是团支部书记,来自稻庄公社,处处一副小大人的样子,做事一板正经。班长国强同学,家在县城居住,是走读学生,说话耐心,文质彬彬,一副不卑不亢的样子,因为父亲在县直机关工作的原因,他比我们大部分人都见多识广,知识渊博。劳动委员曰林同学,家在花园公社,平时穿着讲究,喜欢双手叉腰安排同学们的劳动分工。忠厚同学,家也在县城,名符其人老实厚道,学习刻苦用功,平时少言寡语。石村公社来的子亮同学,说话做事都是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学习也非常认真。码头公社来的五晓同学,大国字脸,走路姿势些许夸张,一行一动正经有样,经常说出一些新奇的词语,很多高大上的语句就是从他嘴里吐出来的。兰生同学是颜徐公社来的,喜欢穿奇装异服,读武林杂志练武术,知识谈吐比我们大多数同学显得更成熟………………

再说我面临的学习情况,虽然到这所广饶县的最高学府读书已经一个学期,但感觉仍然不适应初中到高中的变化。我读的初级中学就在我老家所在的大张淡村,上高中以前我连出村的机会都很少,突然来到县城读书,需要一段时间适应是肯定的。几门主要的课程中物理内容跨度最大,什么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力合力作用力,以前完全没有接触过,花多时间也感觉用不上力。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全班及格分数以上的不超过十个人,我记得当时我的分数是58分,刚刚不及格,当物理课宁老师总结说及格线以上的都是高材生的时候,我虽然不及格,还是有点小小的沾沾自喜,因为转学等等各种原因,我比其他同学晚到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能有这个成绩我已经很满意了。我们二十六级一、二班属于这一级的英语慢班,当其他班级的高中英语学第一课课文“盲人摸象”的时候,我们的英语课是从认识字母ABC开始的。因为英语入学成绩都不太好,我们这两个班的教材是高中特定的教材,供英语零基础的学生使用。刚刚从山东师范大学毕业的周老师,年龄和我们差不多,一眼看上去就是一副聪明能干的样子,经常鼓励我们不要沮丧,他有决心教好我们,承诺最后的高考英语成绩我们两个班肯定不会比其它班级差的,三年后的最终结果确实验证了周老师的预言,周老师功不可没,当然也有后来的刘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做出的努力。我的语文和数学等等其它课程也是成绩平平,感觉到进入广饶一中校门后,周围的学习氛围比以前强了很多,但我思想上还没有进入真正的高中学习状态。

因为比别人晚来了一个月,父亲也非常担心我能不能赶上班里的其他学生,经常教导我要好好向其他同学学习,不会的地方问老师和同学,不要顾着玩耽误功课。他利用到外地卖毛笔的机会,给我买了一本英语参考书,但只有高小文化程度的他,一个英文字母也不认识,参考书是一套英语教材的书后习题答案集,还是第二册,并且只有这一本,估计是他看着便宜,一念之间做出的决定。对我来说这本书确实一点用处也没有,但父亲在那样的年代里花上几块钱为了我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件感动的事情,我还是把这本书好好保存了下来,提醒我不能辜负他老人家的期望。

我们班主任是刚刚毕业不久的延老师,青春活力四射,年龄也和我们差不多,班里有同学甚至比他还大,给我们上政治经济学课,声音洪亮语句连贯,一堂课总是一气呵成的感觉。代数课张老师,讲话很有鼓动性,口头语是“学习很重要,特别是数学,尤其是代数!”语文课的刘老师,多才多艺,讲课也生动有趣,讲到张飞时来句“当阳桥头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的京剧唱腔,活跃了课堂。有一次在课堂上提问,随机问到德杰同学,不想他就这个问题早就做了充分准备,在笔记本上写了好几页的答案,这时候就淡定自信地读出来,把全班同学都震惊的不行,于是德杰同学后来就成了语文课上优秀的代表,往往压轴提问他,为我们树立榜样。还有先后上化学课的燕老师、王老师,物理课的王老师,体育课的孙老师等等,这些老师们都是知识渊博,爱岗敬业,对学生们更是倾注一片心血。

后来随着高三临近,学校经常组织全校动员大会,教导处邵老师,好像是青岛人,身材魁梧结实,发言铿锵有力,有点像巴顿将军的派头,富有感染力的内容,豪迈地气势,每每把在场的全校学生们都鼓动的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其他几个校领导也是轮番发言,把会场气氛鼓动到最高潮。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全校学生就集体到大操场跑步,天光微明,只听到哗啦哗啦的脚步声和密密麻麻的人群围着操场转,看不清同学们的面庞,只有老师或同学吹哨子的声音和哗啦哗啦地脚步声。

学校把白天不同的课目安排的满满的,每天晚上又要自习到深夜,没有好的精力肯定是吃不消的。学校里有两个操场,还有篮球场、乒乓球台等,但很多农村孩子和我一样,对这些体育活动并不擅长。早自习、上午四节课、下午三节课,如果没有运动的话,晚上的自习时间很难保证效率。学校南门外不远有一条两边农田夹着的田间小路,开始两侧农田高出路面一到两米,路面伸出去后就和农田在一个平面了,每到下午时间,几百个学生和部分老师就沿着这条路跑出去,到四五公里以外的地方后在跑着折返回来,往往个个跑的满头大汗,把一天积存的精力发泄出来,也保证晚上的自习课有效率,每到下午,这么多人同时在这里跑步锻炼身体,是有些壮观的感觉,也往往吸引很多附近在农田里干活的村民在这里围观。

等到晚上下了晚自习,往往已经深夜,晚饭吃的两个碱疙瘩馒头本来就不饱,这时候肚子里更饿了。回到宿舍,周初的时候有些同学从家里带来的干粮还可以临时垫垫饥饿,我们这些没有带的只能忍住了,那时好像晚自习课间大家都在找东西填肚子。学校门外等下了晚自习课的时候,有时候会有村民在门口卖火烧,一毛钱一个,饿的实在不行了的时候偶尔也会买上一个,吃到嘴里的时候那个兴奋感现在还能回味。不能经常吃,花上一毛钱太多了,预算超出太厉害。

时间匆匆,转眼两年过去,进入高三后,学校规定每两个周放假一天,农村孩子回家补充咸菜等给养。我骑着自行车和几个同学走在回家的路上,感觉到好像一抬头,路边的白杨树又绿了,再抬头树叶又落了,抬头树木又发芽了,春夏秋冬轮番上演,似乎就在一念间。生活中高度紧张的课程占了大部分。

此后就是反复的模拟考试和预选考试,只有通过预选考试后才能真正获得参加高考的机会。预选不上的同学就只能直接步入农民的行列或者复读明年再战。

1986年夏天高考结束,我们也结束了三年高中生活。我们在广饶一中留下的青春影子,虽然单调,但不乏色彩,生活虽然简陋,但在这里每天都被一股充实、向上的精神力量支撑着,这是对考上大学的渴求,对跳出农门的期望。转眼三十多年已经过去,广饶一中26级的一代人也芳华已逝,年过半百的我们到了人生的后半场,在社会上也基本固定在自己的位置上。回顾往事,历尽生活磨难的我们,更加珍视在最好的年纪遇到的这一帮人,更珍视当年的母校广饶一中。

农家孩子,没有人给你做人生规划,父母能辛苦把你拉扯大就很不容易了,不能要求更多。这些孩子在社会上就像一棵浮萍,随着水流不断向前,有时候是命运,有时候是机遇,有时候是机缘巧合,随意性很大,但不论在怎样的环境中,都要有好的心态,积极地面对生活,最终再靠自己努力,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